在鞑虏条件合适情况下,微臣觉得也不失为一条好计策。”
说到这里,秦浩明的心里不禁深深的叹了口气!
若是按照原来的历史,其实和谈对大明来讲,是利大于弊的明智之举,并且鞑虏的条件可以说并不苛刻。
老野猪皮努尔哈赤起兵之初,并没有抱有顷覆大明问鼎中原的志向。
只是希望明朝封其为王,以称雄于女真各部,进而称霸东北,号令东北各少数民族而已。
新野猪皮皇太极的志向亦未超过其父,虽然他巩固和发展了后金政权的大好形势,实力大为增强。
但也一直希望同明朝保持友好,发展贸易,也未想凌驾大明王朝之上。
既使在攻明次次得手满载而归,但和大明议和的心思始终未变。
在议和条款中也表示可以做到行文中他可以低崇祯一字,甚至接受遵明为正朔。
在尚未达成议和协议之时,不书天聪年号只写干支。当其羽翼已丰,多次攻入内地,大明已无法招架之时,他仍然拒绝攻打北京城。
就包括这次鞑虏的议和条件,秦浩明从卢象升那里了解到,也只是承认后清存在,划出现在鞑虏占有的地区为其统治,封其为王。
当然这对大明来说确实声誉上有所损失,但问题是你们有办法吗?
除了声誉受损外,在秦浩明看来,议和不仅对大明说来有利于备战,还具有以和制叛、安定辽东之利。
要知道,鞑虏内部的矛盾同样不少。
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政权遵从努尔哈赤遗训,实行四大贝勒“共议国政”,这种体制必然导致政出多门的矛盾。
阿敏、代善、莽古尔泰岂是易于之辈,矛盾很快表面化、尖锐化。
甚至莽古尔泰还公开报怨皇太极,曾有举佩刀的动作。包括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可谓跟皇太极仇深似海不共戴天。
还有那些投降的汉人,秦浩明不相信他们心里就一点想法都没有,忠心耿耿,难道就不能利用一下?
只不过是皇太极手段高明,再加上战争屡屡取胜,强行压制而已。
若是没有跟大明的战争转嫁矛盾,让他们松懈下来,秦浩明觉得鞑虏内部应该相当热闹。
总之,在鞑虏内部,大明是有机可乘的。关键是要将议和运用得好,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即使退一万步来说,最不济,总不会像历史那样吧!
“朕也是如此想,所以才会支持杨爱卿,让他着手此事,奈何朝臣哗然诋毁,群情汹汹。唉!大事几成,黄口小儿误国至此!”
秦浩明的话引起了崇祯的感慨,忍不住开口幽幽说道。
跟在内阁重臣面前不同,崇祯有些话不方便说。反而是秦浩明,崇祯没有什么顾忌。
一则他觉得秦浩明官职小,对朝局没有影响力。二则,他觉得好控制,对付起来也容易,因此没有什么顾虑。
什么?支持?
又把事情推脱到其他大臣身上,真当我是这时代的人啊?
操!
听见崇祯说这话,秦浩明忍不住想爆粗口,可面上还要一副点头赞同的样子,真是让人窝心。
委实挂不得秦浩明如此,不同于其他时期,在大明议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若要议和成功,必须要有坚定明确的主张,并拿出有说服力的理论、创造一种良好的舆论范围。
同时更需要一个敢于负责的领导人,以制定出全盘的方针及实施计划。
恰恰相反,这些基本条件,大明一个都不具备。
不具备也就算了,最重要的还是崇祯皇帝暖味迟疑、出尔反尔的态度。
秦浩明虽然对历史上杨嗣昌害死卢象升一事耿耿于怀,但事情一分为二,在议和的事情和制定策略的长远目光上,他还是相当敬佩!
杨嗣昌明知议和将背上千古骂名,但他曾言:“人不肯居其名而臣居之,人不肯担其责而臣担之”。
更有“千见万见归于体国之见,千言万言尽其体国之言”。
包括陈新甲,当议和之事暴露后,举朝群起而攻之,皇帝下严旨之时,却“不引罪,反自诩其功”。
可以说,在对待大明国体的事情上,他们无愧于大明。
至少比那些对议和多以局外人自居,“事成则分其功,事败则委之”,抱明哲保身的投机者强上百倍。
“其实此事有赖于陛下圣心独断,和主战之臣分析透彻。
若还有不明白事理之人,不妨令其暂时退出朝局,等待局势平稳再起复也不迟。
而我大明一手迅速和建奴签订和谈协议,一手调集大军争取尽快扑灭李自成、张献忠等反贼。
同时发展民生民计,稳定民心方为正理。”
秦浩明违背不了自己的良心,目光清澈平和迎上崇祯诧异的眼神,替杨嗣昌辩解。
有些事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关乎个人感情。
“那你又为何鼓动卢爱卿歼灭万余鞑虏,跟你现在所说的岂不自相矛盾?”
崇祯双手架在龙椅椅肩,有些玩味的紧紧盯着秦浩明,嘴里不疾不徐朝他问道。
PS:感谢书友起点1荣誉会员打赏,不胜感激!今天还有一更,敬请赏鉴!故土难离敬上!
第100章 君臣奏对()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此一时彼一时!
现如今,建奴已经进关,入侵大明长达三个月之久,四处残杀大明子民,掠夺财物人口。
若是此时再想着和谈,缔结城下之盟,则大错特错!
此举将令天下百姓如何看待皇上?
若是大明和建奴悬殊太大,根本不是对手,和谈倒也就罢了。可是现在皇上也看到,事情并非如此。”
秦浩明讲得激动,不知不觉站起身,在崇祯的目视下侃侃而谈。
“建奴此次出兵总计八万,纵然未必完全准确,但大体不差。
一路攻城略地必有损耗,不说别的,单是在赵县,卢总督便让他们丧失万余人,这可是真真切切的数据。
若此,微臣估计他们可战兵马也不过六万五千人上下。
更何况,他们还要分兵看守被掳的大明百姓和劫掠的财物。
如此一来,则可战之兵更少。
反观大明,卢总督的天雄军尚有近两万人马,高监军朝廷兵马和关宁铁骑共有六万,陈新甲陈总督的宣府也有五万可战之兵。
虽说比不得建奴精锐,可若是和兵一处,十几万大军跟建奴死耗,他们何能胜之?
若是皇上能够下定决心,便是十人拼他一人又如何?
大明百姓有十几千万,而建奴多不过百万人,这其中还包括蒙古人和投降过去的汉人等,真正属于建奴的族人决计不超过二十五万人。
这点,我们可以从去岁建奴组建的八旗制度便可略知一二。
若是在此战中,无需太多,我大明再留下他们两三万人,看建奴今后还敢再随意寇边,视我大明如入无人之地耶?
所以,微臣斗胆,恳请皇上圣心独断,早做决定。
则此,百姓幸甚!大明幸甚!
微臣定和卢督一起,驱逐鞑虏,复我大明雄风,虽万死而不辞!”
说到最后,秦浩明诚心实意跪倒在地,向崇祯行一跪三叩礼。
若是崇祯能够答应,救千千万万人与水火兵戈,自己这一跪又算得了什么?
“秦爱卿切勿如此,快快请起,朕还有事相询。”
秦浩明说得条理清晰,有实有据,并非凭着一腔热血高喊,崇祯也是颇为意动。
可执掌朝政十一年,早已过了原先冲动的年龄,考虑事情自有他的方略。
没有得到崇祯肯定的答复,秦浩明心有不甘,可又无可奈何?
该说的已经说了,不该说的也说了,该做的他正在做,唯有默默等待崇祯的决定。
看见秦浩明一脸的哀怨,崇祯心里一软,柔声劝慰道:“兵戈之事,甚是凶险,朕无法立马答应,待和内阁朝臣商议后再做计较。”
崇祯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这样对自己说,已经是算相当给面子。
秦浩明点点头,知道勉强不得,鞠躬行礼,“多谢皇上不怪微臣胡言乱语,臣感激不尽!”
崇祯对秦浩明的表现相当满意,知进退,明事理,不会跟其他酸儒一样,胡搅蛮缠,值得细细观察,留待大用。
“朕所虑者,恐如杨学士所说,若鞑虏拼死与我大明死战,则陷入和国内叛军两线作战。
以大明目前的财力和兵力,尚无法应付。
秦爱卿可有其他见解?另外对于解决反贼可有什么好办法?”
秦浩明之前的优异表现,让崇祯不敢小觑,从他身上,崇祯隐隐约约看到卢象升的影子。
因此,像这样关于朝廷决策的大事,也不知不觉询问他的意见。
秦浩明没有冒然立马回答,而是仔细组织语言。
其实他知道,这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还涉及到政治,跟大明的体制有关。
明末农民大起义全面爆发之后,牵制了明朝几乎所有的军队,大明用尽了剿、抚手段均无济于事。
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武装严重危胁着明朝的统治,对此大明已经难以应付,同时它还要发兵应付辽东战事,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
所以才有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之说,历史也证明他的正确性,最终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投缳自尽。
必须要说明的是,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的他们造反,使战争持续了近二十年。
不仅对大明王朝旧有的制度和统治秩序造成了重创,也破坏了战区内各地的农业生产和发展。
明末农民战争的战场,一方面人口伤亡众多,农业生产环境遭到破坏,农业再生产链条断裂,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停滞衰落的状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