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黄静萍笑得嘴都快裂到耳朵后面。
金翎这次也没挑刺,“那真的不错!”
“合照了吗?”黄静萍又问。
“当然,和院长照了,也和教育部长照了,”
“呵呵,等照片送过来,我一定要多洗几张,给你家里寄一张,给我家里寄一张,我们家里摆一张,你办公室里摆一张,”黄静萍扳着手指算。
“告诉你们,握手合影都不算是事,”冯一平故作神秘的压低了声音,“会面结束的时候,我都拥抱了院长一下,”
听了这话,黄静萍拉着他的胳膊一个劲的摇。“喔哦!”
冯一平看出金翎有点不相信,“不骗你,我也不知道啊当时是怎么想的,反正就提出了这个要求,院长也同意了,”
看冯一平高兴得有点过头。金翎忍住不给他泼泼冷水,“你知道,这种会见时说的话,你不能……,”
“我明白,”冯一平打断了她的话,“就像我轻易也不会责骂那些一线的员工一样,”
他和院长之间,比他和那些还没有正式上岗的学员之间。隔的层级还要多,会面时院长说的那些话,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个长辈,对表现还不错的年轻后辈的肯定,其中当然有客气的成份。
要是因此而沾沾自喜,喜不自胜,那就太不成熟。
不过。冯一平马上又找到了其它显摆的东西,他掏出一盒名片来。“你们院长的名片你有吗?”
他把哈佛商学院院长克拉克的名片,在金翎眼前晃啊晃的。
“他也来了?”金翎抢下去看了几眼。
“是的,他也是委员之一,还有,你看,”冯一平把那些名片一张张的摆在桌子上。“麦肯锡、高通、高盛、摩根大通、柯达、沃尔玛、诺基亚、可口可乐、福特、软银、联想、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证监会主席……,”
“这个不错,”金翎一张张的看过去,这些都不是一般人,都是这些企业的一把手。也只有这样的场合,才能一次性收集这么多。
“另外,我还接到了不少邀请,国外的就有十多个,唉,真的是无暇分身,”
他那得瑟的样子,真的有点欠扁。
“哦,我要马上和出版社联系,”显摆了一会,冯一平想起来有大事要做,院长都亲自关注的事,还能不抓紧吗?
几次联系冯一平,却始终是前台小美接的电话,所以商务印书馆出版部的人,接到冯一平电话的时候,非常高兴,“那您明天有时间吗?”
虽然创建于上海,但商务印书馆其实在五十年代,就把总部迁到了首都,方便得很。
“那麻烦你,明天下午吧,两点钟,我在公司,”
放下电话,冯一平许了一个愿望,希望明天早上,再多几家报纸报道这本书吧!
晚上吃火锅,黄静萍偏一个劲的催,“吃快点,不要让爸妈他们等,”
自从昨天向家里报告了这个消息之后,爸妈估计一直在翘首期待着。
可是,亲,这是火锅好不好,很烫的咧。
结果,新闻联播还没完,客厅的电话就欢快的响了起来,不消说,肯定是家里的。
果然,接起电话,那边很吵,梅秋萍刚问了一句,“一平,晚饭吃了吗?”
冯一平还没回答,就听爸爸说,“这个时候还问这个干什么?”
接下来就换他问,“快说说,见到了吗?见了多长时间?有没有握手?有没有合影?”
梅秋萍一直在旁边说,“我来问,”
然后有个人在叫,“按免提,”
哟,这是外公!
那边一按免提,好家伙,冯一平听出来,不但外公在,大舅也在,还听到了几个叔伯的声音,这是开会吗?
是的,真和开会差不多,家里的客厅,现在满满的都是人,非常热闹。
下午已经说过一遍,冯一平花了四五份钟,把今天的事好好的跟各位长辈做了汇报,然后是外公先问,“你表现得怎么样?”
冯一平想了想,虽然刚开始的时候说话可能不太利索,虽然最后的那个要求挺唐突,但总体来说,应该还算可以,“还可以,”
梅秋萍则最关心照片的事,“会给你寄照片吧,他们不会忘吧?”
冯振昌说,“你瞎操什么心,他们身边的人办事,还会出错吗?”
不过,下一句话,说明他也同样紧张这事,“一平,你不是跟学校领导一起去的吗,要是过两天没收到照片,你托领导问问。”
大伯和二伯,陪着外公坐在客厅的一角,喝茶闲聊,二伯说,“一平这孩子,小时候我就觉得他长大了会有出息,没想到有这么大的出息,”
“也是他们碰上了个好时候吧,”外公说。
这个电话,前前后后,打了半个多小时,冯一平刚放下,黄静萍端着一杯水过来,“快喝一口,再给我家里也打一个吧,”
得,这是逼着冯一平显摆。
黄承中家里也聚着不少人,都是同事,还管了晚饭,这些体制中的人,对这样的事更在乎。
当然,王淦青是不会来的,不过,今天在镇政府里遇到的时候,那笑容好像更真诚些。
没办法,冯家的那个小子,太能折腾了些,在市里读书,搭上了市长,在首都读书,居然就搭上了总理,要不要这么玩啊?
黄妈妈已经打过了三次电话,那边一直占线,“要不打手机问问,”
黄承中拦了下来,“等会吧,肯定是在给家里打呢,他们会打过来的,”
果然,不一会,冯一平的电话就打了过来。
…… ……
如冯一平所愿,经营报刊登了两篇关于他的书和他的事的报道之后,地方性报纸不说,比如省、市里的报纸,肯定不能落后,他们仗着地利,更详细的报道了冯一平的一些事。
商务印书馆的人,来和冯一平谈出版事宜的时候,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全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经济日报》,也报道了冯一平的这本书。
这个报道真的非常是时候,布置会议室的小姑娘,在桌子上放了好几份,还非常贴心的翻到了那个版面。
虽然这么做非常刻意,不过冯一平还是很赞赏他们这种自发的行为,有这样的条件不用,那才傻呢!
有这么多媒体免费帮他打广告,冯一平这本在国内还没出版,就已经很红的书,给他争取到了非常满意的版税,用商务印书馆的话说,“这是国内最顶级作家的版税!”。
不过,老祖宗早就说了,物极必反,就在媒体都在热捧,不少人都在期待能早日买到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群人,也盯上了这个热门的话题。(。。)
第三十四章 抹黑()
在互联网+的时代,很多有想法的人——他们中有原本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也有本来已经有些知名度的人,非常清楚的意识到了“知名度”这个玩意的含金量,因为“知名度”,可以有很多种途径变现。頂点小说,
所以他们用尽各种手段,制造各种话题,就是为了引来公众对自己的关注。
一番运作之后,好多普通人成功的晋身为“网红”,之后,有的成功傍上了富豪,成了富婆,不少开起了网店,当起了店主,据说最成功的,一年能有八位数的收入。
还有些,不管是有正面还是负面的知名度,就靠着自己有“知名度”的这副皮囊,来钱更快。
比如那个以一人之力,轻轻松松的干倒了一家百年老店的“郭某某”,与人春风一度,就能得到大多数人一年都赚不到的收入。
至于那些本来有点知名度的人,也是各种绯闻,各种捆绑,各种跟风,各种模仿,不管网友是骂还是赞,总之,经常让自己登上热搜榜头条,成功的从国内二三线的位置,进步到可以去国际上刷声望。
在网友们一边倒的嗤笑声中,被嗤笑的人,已经接各种代言接到手软。
眼前发生的事,让冯一平觉得自己那么多年,还真有些白混了的感觉。
原来他后来见识的那些手段,是现在的人,早就玩剩下的,原来现在就有不少人,已经意识到了“知名度”的重要性,也早就会各种“捆绑”。
省城,冯玉萱今天脾气特别大,办公室没人敢进。电话在响她也不接,把一份报纸狠狠的拍在桌上,“放屁!”
地下,还胡乱丢着好几份报纸。
首都,今天的公司里,弥漫着一股强烈的愤懑之情。茶水间那里,不少员工都在义愤填膺的议论着。
金翎把一大叠报纸送到冯一平桌上,“你看看吧,”
冯一平翻了翻,只看看标题,就明白是怎么回事,“还好我爸妈在村里,看不到这么多报纸,不然以他们的性子。特别是我妈,怕是早就要骂娘。”
“你就一点也不生气?”金翎不解,有些她看了都挺气。
“生气?那不正中他们下怀!”
事情很简单,在越来越多的报纸,都报道了冯一平这本书,为蓝海战略积攒了很高的知名度之后,一些报纸上,也跟着出现了不少批评和唱反调的文章。
说白了。就是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决心抓住这个目前热门的话题。炒一炒自己的知名度。
首先开炮的是南方某报纸,刊登了一位吴姓“专家”的文章,标题挺吸引人,“是管理专著,还是管理?”
文中说,这些年中国企业走过的路。证实了一点,那就是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产业内竞争能力与优势的建立,才是中国企业的正路。
试图寻找没有对抗性竞争的领域的战略,也许适合于个别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年少成名”的“天才”,但对于大多企业而言,逃避产业内的竞争无疑于自杀,在“红海”中尚不能建立竞争优势,你能相信它到“蓝海”中能畅游吗?
这本专著的作者,据说原来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