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养成系统(唐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圣贤养成系统(唐朝)-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颉利畅快地笑完,直视黄文认真问道:“崔郎君以后有什么打算?不若留在突厥为我做事如何?”

    黄文起身大拜,“愿凭可汗差遣。”还以为得来回吹捧试探几次才能如愿呢,没想到颉利可汗居然是个如此爽快的人。

    走到这一步一切仍在计划中,黄文处事十分小心谨慎,他此后皆跟在颉利和赵德言身边多看少说。期间,杨谐之女义成公主得知颉利又请来一个汉人幕僚,还特意宴请过黄文。

    按突厥习俗,颉利可汗继位后娶义成公主为妻。这个女人曾是颉利的后母、后来是嫂子、现在是妻子,黄文很好奇颉利对她是什么样的感情。作为一个女人,义成公主的遭遇很让人同情,只是想到她怂恿颉利以报答隋皇室为由劫掠汉民,黄文内心便想对此人除而后快。

    除了赵德言依然给他怪异的感觉,黄文在突厥的生活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实诚汉子遇到他这样的人分分钟就给忽悠懵。本以为要往外传递消息十分难,没想到墨家的商队竟在草原上混得很开。

    黄文再早熟也是个未婚小郎君,先顾着正事给老师写信,将重要事情交代清楚。然后就开始可劲给未婚妻写情话,就怕对方担忧思念。那墨家商队管事拿到信时也一愣,他真没见着过传密信写这么厚一摞的,难道这位郎君发现很多机密?

    某人当晚就后悔了,暗怪自己刚脱离险境就失了分寸。以他对老师的了解,看到信封厚度的对比必然要在心里给他记小账。还有一个比一个难缠的师兄们,他似乎只在给老师的信里,对他们集体问候了一句。估计等他回去,这事儿也是一笔帐。

    除夕夜,去年是在南山过的,没想到今年竟来到关外,真是世事难料。黄文穿着毛皮大衣,拿着酒壶在帐篷外对月思想。不知老师在做什么,师兄们回家有没有捣蛋,未婚妻的身体是否已经康复,还有一直被他骚扰的岳父大人身体安康否。

    “崔郎君在想什么,可是思念族人了?”

    黄文吓得一抖,这个赵德言总是来去无声,害他连做梦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说梦话的时候对方突然出现。黄文扯出一个难看的微笑,回道:“确实如此,不知他们要如何过年。”

    赵德言拍了拍黄文的肩膀表示安慰,一句话都没再说便飘然离开了。黄文看着他的背影欲哭闻泪,内心嚎叫盼望老师早日传递消息过来。

134|过年期间() 
既然黄文如此放心不下,咱们来说说那些让他惦念的人如何过年。

    李123言情离开后,只剩武照小包子还没回家。王珏为师向来不会厚此薄彼,她想给武照准备同弟子们一样多的年礼,只是被武照恳切拒绝了。

    武照虽年幼,由于自小被家里兄长苛待,小小年纪已是十分懂事。自己常年在老师家里吃住,怎么好再向老师索取更多东西。皂品生意的丰厚分成都存在她的小院里,这么一直攒着等阿姐和妹妹到婚龄时,足够置备非常非常丰厚的嫁妆。

    也知道老师是准备亲自送她回家,好亮明身份使得兄长们能转变对他们母女四人的态度。若这么做随之而来的后果则是,兄长们会三天两头上门求老师办事,甚至在外打着老师的名头肆无忌惮地闯祸。

    王珏理解武照的想法,遂也没再劝过多劝说。她这么做一方面是尊重弟子的选择,一方面也希望武照能通过自己解决这些烦扰事得到成长。

    李123言情离开后没两日,杨氏就悄悄来接武照了。杨氏一直谎称武照在外祖家,关于孩子已拜王珏为师的事情她早跟娘家打过招呼。杨家人也不傻,无论是出于亲情考虑还是出于利益,自然愿意帮忙圆谎。这不,赶在杨家送年礼的当会儿,杨氏想让武照在官道上跟送年礼的车队一起回家。

    杨氏如今是有女万事足,除了尚在学走路的小女儿,她跟大女儿都因武照被王珏收为入门弟子而对未来充满期望。一年未归家,哄睡小妹后,武照急切地拉着母亲和大姐开始给她们讲自己这一年的学习生活。

    听到武照说起分成和嫁妆之事,杨氏和武顺又好顿抹眼泪。杨氏怪自己为母却要年幼的闺女承担太多,武顺也懊恼自己不能照顾妹妹反让她为自己操心。母女三人流着眼泪秉烛夜谈,虽依然要受武家二位郎君的苛待,她们却看到了摆脱现状的希望。

    不提武照在归家期间如何对兄长们视而不见,再说说带着王家仆从和大批礼物离开的李123言情。

    自《兰陵王面具》一书火爆销售,通过各地书商疯狂囤货,酒肆客栈说书人不断,又有大量读者不远千里送来书信来看,李123言情能感觉到自己的名声正在急速上升。从走出长安开始,他在回家的这段路上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原来不止是长安,各地都有说书人在讲他的三本小说,还有很多挑货郎行走着售卖各式各样的面具,便是天色暗下来后走在坊间遇到戴面具的郎君,大家只会轻声一笑却没人将对方当成贼人。

    从初次了解情况时的热血沸腾,到快速赶路回家想要体会一下衣锦还乡的感觉,李123言情内心深知他如今已非吴下阿蒙。当然,他并未忘记将这些感受都记下来,尤其是关于老师对他的帮助和爱护,都被他写在平日专门记录老师言行的那本册子上。

    兴奋之余全是对老师满满地感激,每每有所感慨他就忍不住要写封信,再买些当地特产到驿站托人一人非常懂得感恩,不管出于何种考量,长孙尚书一直在给他当推手,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长孙无忌也受到跟王珏一样的待待遇,只是频率上小了不少。

    接连收到东西和书信,弄得王珏和长孙无忌既感动又哭笑不得,最后终于在李123言情送信报平安说已归家才停止。当然,王珏的哭笑不得纯属是为自家弟子的性子。

    长孙无忌的哭笑不得就是字面意思,每当想到自己的名字跟李123言情联系到一起他就想哭,但李123言情此番作为又让他感觉到对方的真性情和对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激,老狐狸读着李123言情的来信总忍不住会心一笑。

    李123言情同黄文一样擅长讨好人,后者是惯会察言观色看人下菜碟,前者则是抛弃含蓄、什么肉麻话都能说得出口。别人说或许会被当成阿谀小人,他的表达方式却能让人感受到毫不掩饰的真诚。

    哪怕李123言情尽量加快赶路速度,李氏族人依然等得很着急,全因他去年这会儿早已到家。李123言情一路上虽感受到百姓们对自己作品的追捧,却因他的画像没有广为流传而并未在行路上受到阻碍。这种顺当的赶路方式,在进入涟水县的那一刻终止。

    “大家快看,写话本的李郎君回乡过年了!”

    随着这一声吼,一群百姓围嗖嗖围过来。好在王家仆从常年经历这种事情,因着长安百姓们对王珏的追捧,他们应对这种情况早已轻车熟路。见李123言情激动得对着同乡作长揖,周志也在其身后带领仆从们做同一动作。

    王珏派出不少人送李123言情回乡,由于人数多、动作到位又整齐,引得百姓们一阵欢呼赞叹,还有很多小娘子羞红了脸。李123言情同师兄们一样,崇拜老师的同时会不自觉地模仿一二。他起身后,对围观百姓说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能有今日成就除了老师的教导,亦离不开咱们涟水县风土人情的影响。”

    狗不嫌家贫,儿不嫌娘丑。李家小子并没有因为拜得好老师,去长安见过世面又声名鹊起,而瞧不上他们乡里人,是个好儿郎!

    听得同乡们对自己的赞扬,李123言情面色微红。恰此时,李梁氏得知儿子归家,迫不及待地出来接人了。李123言情见母亲过来,对同乡们说道:“我甚是思念家人,今日先随娘亲归家,待过几日再同大家相聚。”说完,又是有礼作揖。

    李梁氏瞧着儿子说话得体,遇到事情也是应对自如,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儿时的调皮,感慨着竟抹起眼泪来。见她如此,乡亲们又免不了一番安慰赞扬。

    李123言情扶着李梁氏归家,王家仆从们默默地赶着车跟在后面。涞水县李氏不是士族,却也是传承很久的耕读家族。族中人口不少,光他们族人居住的地方占地就不小。得知李123言情归来,李氏族人都激动得等在外面,其中也包括族老和其父亲李保忠。

    “祖父、爹爹,堂叔…,你们怎么都出来等我了?外面天儿冷,快进屋说话吧。”

    听着李123言情叫了一串人,跟在他身后一直很从容、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给主家丢脸的王家仆从们,集体被绕晕了。由于主家人口简单,他们啥时候见识过这样庞大的亲族啊。

    李保忠可不似李梁氏一样眼里只有儿子,他注意到李123言情身后的牛车队和着装统一的王家仆从们,出言问道:“这些郎君可是与你一同回来的?咱们是否要安排住所?”

    李123言情闻言连拍脑门,光想着家人咋把这事儿给忘了。别看这次领头的周志比自己年龄小又是仆从身份,因着老师为他而著启蒙书籍又让其到启蒙书院上课,他们这些弟子们摸不透老师想法遂对周志的态度也不似对普通仆从。

    再有,此次跟来的王家仆从都被老师教导过武艺,以他们的身手若从军保不准也能出人头地,对于这些有本事的人李123言情向来十分客气。

    李123言情拍完脑门,笑着回头说道:“我归家来太激动,把你们都给忘了。外面太冷,我先给你们安排住所。”说完,边走边对家人解释这些人的来历。

    俗话说得好,宰相门前七品官。李氏全族本就无人入仕又,又因离得远而时常担心自家孩子情况,自然不会做出那种对人家仆从指手划脚的脑残事儿。安排随行仆从去休息,族老们来到李123言情家里跟着聊天。

    李梁氏坐定后,紧张地问道:“王县伯怎么给你带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