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这一两银子抵一石粮,俺们哪来的二三十两银子,要是有那个闲钱,还用得着饿着肚子过日子吗。”
“就是啊,他村正叔,你可不能不管啊,要是不减赋,那是逼着俺们去死啊!”
这一论及生死,村民们吵嚷声更大了些,谁家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哪个愿意看着亲人去送死。
“大家都回吧,俺这就上县城,能不能成事儿,还要看朝廷的旨意,大家伙儿赶紧去地里看看,能救的苗就救救,不能救的,拨了看还能种些啥,总不能让自己饿死,都回吧!”将村民劝走,村正也不敢耽误,赶着车直接去了县城。
灾情是报上去了,可朝廷迟迟没有下旨,村民们也没主意,只好先把眼前的地种好,至于秋收时是个啥样儿,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司徒嫣和李大郎几个日子照常过,虽然地里也有些损失,但不到一亩地的损失,比起其他村民可好多了。
忙到四月二十五大集日,又卖了50个香件,300条平安络子和300个艾果。这些日子相处,司徒嫣和书铺伙计也熟识起来,时不时的还会要些用过的纸笔。这次村里受灾,司徒嫣在县里时还特意打听了一下,这受灾的不只李家村一个村,整个新昌县都受灾严重,常年干旱,反而让百姓对应对旱情多了些方法,而对灾涝却有些不知所措,这才有了不小的损失。
这样的灾情,等到秋收时,粮价一定会涨,司徒嫣就想趁着粮价还没长还是早做打算的好。趁着李家四兄弟在地里忙活,自己找了个时间借着村正送小羊儿上县学的车进了趟县城。先找牙行花150文,租了个小院,然后跟粮铺订了10石粟米,10石黑面,10石苞谷面,并让伙计帮着把货送到了租住的小院里,这才趁没人将粮食收进了戒指里码放好。还跟布庄买了五匹的细棉布和十匹的粗棉布,500斤的下等棉花。
一切准备好,县学也快下学了,这才把租的小院退掉,搭着村正的牛车傍晚时才回到李家村。
有了这些粮食,司徒嫣才觉得心安,就算灾荒起,战乱生,她也能把日子过好。李大郎四个一直都被蒙在鼓里,其实李家四兄弟根本没意识到危险越来越近,毕竟他们见识少,遇到听过的事情更少,没有司徒嫣两辈子加起来的经验。这会只知道忙着地里的收成,其它的都没有在意。司徒嫣这会儿也没解释,有时候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深刻体会。
平日里除了进山,司徒嫣一下午都会躲在东次间里做蚊香,这个东西不一定好卖,但多做些自己用也是好的,她可不想一夏天都当个红豆姑娘。
这蚊香做起来不能和前世一样做成盘香,司徒嫣就全做成了线香,用时点着往香炉里一插,也很方便。
忙过这些日子,再有一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司徒嫣一早就去将李全媳妇全婶子,亮子娘三婶子,李根媳妇根婶子,李山媳妇山婶子请到了家里,教她们包咸肉粽,“小五啊,你这可帮了婶子大忙了,家里一下子少了好几十亩的收成,俺正愁这秋收还不知要咋办呢?”
“婶子,俺这点儿工钱可抵不上税银,也只是能给婶子家里添些过冬的吃食,别的俺也帮不上啥。”
“哎哟,这就不错的了,你根叔扛一天活也才十文工钱,还没俺这一会儿赚的多呢?”几人一边包,一边聊天,倒也不累。
一共包了320个,每个人80个,包一个2文的工钱,一家一天就能赚160文。这好事别说是这四家,要是让村里别的人家知道,一定挤破了头的往司徒嫣家里跑。
“小五,俺这次咋没见李五媳妇?”
李五媳妇就是李木的娘,李大郎几人不喜欢李木,所以司徒嫣也就不想帮着这户人家。
“东西不多,用不上太多人,要不婶子们的工钱不就更少了。”
“也是这个理儿。”其实几人多少也能知道,至从上次李木娶亲,李五家做席后,村里人都有些疏远这家人,所以说在农村,这名声好坏还是顶重要的。
粽子包好,司徒嫣给每个婶子发了工钱,又给拿上一个粽子让回家尝个鲜,这才将粽子收进了戒指里保存。
等五月初五当天,带上300个咸肉粽,50个香件、500条平安络子、500个艾果,二捆柴火赶着车进了县城。
今天要卖的东西多,司徒嫣就没去书铺,而是跟着四兄弟一起卖货,现在这新昌县城大部分人家都知道“李福记”的东西新奇又好吃,这幌子一支,生意就上门了。
“小娃儿,你这粽子咋卖?”
“婶子,俺这是咸肉粽,用黍米和糯米包的肉和咸蛋,20文一个,又好吃,又顶饱。”
“哎哟,咋这老贵的?便宜点成不?”
“婶子是今天第一个客人,俺就收个本钱,算您15文一个,要是吃好了您再来。”这人见一下子便宜了五文钱,就买了一个。
有了第一个,这买的也就多了起来。司徒嫣正卖的起劲,就见一个管家打扮的人挤了进来,“小娃儿,你这肉粽还有多少?”
司徒嫣点了点,“大叔,俺这还有100多个呢?”
“俺要一百个,给俺装这筐里。”说着从身后取下个柳条筐。
“大叔,你买这么多,这天儿热,一次吃不完隔了夜是要坏的。”
“吃的完,俺们老爷要拿着送礼,这还不一定够呢。”司徒嫣这才明白,许是刚才这管家来买了回去,这家老爷吃着好,想借这东西拿去送礼。这可是个大户,司徒嫣忙给人包了一百个,还多送了一个给这管家。
“你这娃儿怪有眼色的,行啊,俺这以后少不了的要常来。”
“大叔,俺这还有艾果,您也拿回去两个给老爷尝个鲜,要是吃好了,说不定您一会儿还得来?”
“行啊!”送走了这人,司徒嫣的肉粽就剩了不到50个,等这人回来买艾果时,肉粽已经卖光了。
“大叔,俺说的没错吧,您果真还得再跑一趟。”
“你这娃子,老爷说你这东西是南边人爱吃的,俺家老夫人正好是南方人,尝了一个还不够呢,直嚷着要再买些。”
“大叔,您看这回要给你装多少?”
“这次是家里吃,要不上那些,给俺来30个,也就差不多了。”
“行,大哥,给大叔装上30个。”
等送走了客人,李四郎凑到司徒嫣身边,“小五,你在这儿,东西就卖的特别快。”
“俺是赶巧了,都是哥哥们卖出了名气,俺只是跟着沾光。”二人还没说上几句,又有客人上门。
今天带的东西多,所以卖到过了午时才都卖光了。收了摊子几人一边赶车一边吃着肉粽,心里都在泛着甜。
回了家,将东西卸好,四兄弟拿着农具又下地去了,司徒嫣和往常一样先记账串钱,等忙完又睡了个午觉,这才去了后院。
早上、中午都吃的肉粽,吃得司徒嫣有些胃酸,等到了晚上做了顿粳米饭,炒了二个菜,当然也摆上一篮子粽子和李大郎几个一起过端午节。
等三郎和四郎把粽子送去福婶儿、阿牛婶儿和四婶子家回来后,一家人这才一起上了炕,围坐在一起吃饭。这端午节也就算过了。
110章,担水起鱼收割忙,麦田灌浆勤浇水()
110章,担水起鱼收割忙,麦田灌浆勤浇水
端午节过后,整个辽东郡滴雨未降,老天爷在芒种那天一口气把一年的雨都倒了下来。夏至过后气温越来越高,骄阳似火,身上刚出的汗转瞬就蒸发成了盐粒,好不容易挨到了小暑,李大郎家的地麦子已经开花,比村里其它人家的都早了半个多月,再过五天就是小麦灌浆的日子,可看着老天却没有一点要下雨的样子。
麦子之所以花期提前,是因选麦种时用药水浸过种,所以开花期也比别人早了半个月,而后院地里的秧苗、稻种因之前早在暖房里育苗,更是早了有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会儿已经开始灌浆了。
村里越来越缺水,别说地里,连人喝水都要困难了,村正急的这些日子天天在田间地头打转,这会儿人站在李大郎家的地边,看的直发楞。他怎么也没想到,别人家的田地里,苗都要旱死了,可李大郎家的地,竟然还开了花,特意叫了李大郎过来相问,“大郎啊,你家这麦子是咋回事儿?咋这会儿就开花了?”
“俺也不晓得,俺这也是头一次自个儿种地,就怕种不好喽,平日里就多交点水,常撒些肥好让苗也长的壮实些。估摸着是因为这个,才让花开的早了些。”刚开春那阵儿,李大郎从早忙到晚的在田里翻地,司徒嫣就忘记将浸种选种这事说给李大郎听,所以这李大郎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其实他心底里是以为老天爷开眼帮了他一把。
“这可怪了,你这地比别人家的还瘦些,可眼下却成了村里最好的地了?”
“村正叔,俺家小五说了,傻人有傻福。”
“这事儿,俺看着还得去问那丫头,俺总觉得只浇点水施点子肥,不会让花开的这般早。”村正又走到田里翻看了一下,这才去了司徒嫣的家。
“丫头,你家那地是咋回事儿?那麦子大半可都开了花。”
“叔,俺也不知道,俺以前没怎么种过地,是不是时候到了,它就该开了,俺也是在县城里买的种,大哥和二哥下的种,俺最多就是去挖了些河泥撒上了,别的啥也没做。”
村正见司徒嫣说的一脸认真,想了下也没看出什么别的,这才带着满肚子疑惑走了。
司徒嫣不说浸种的事儿,是不想惹麻烦,这种子浸好了能早出苗早开花,可要是浸不好,可就全成了死种,连苗都不长。她要是将这事儿说了,别人要是种好了,也许会感谢她,可要是种不好,她就落得一身埋怨,还可能无法在村里立足,这地里的收成,关系着多少人的性命,她不会给自己找这样的麻烦。
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