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是俺做的,是小五做的。”李大郎与有荣焉一脸的自豪,他的妹子就是比别人聪明。
“小五啥都会,俺们忙了一天,她弄了一个晚上就成了。”
几个人议论半天,见司徒嫣从外面进来,忙将她围住,嚷着让她教。司徒嫣自然愿意,将自己的心得一五一十的告诉他们,几人再做时,就已经上手了,小羊儿动作最快,三郎第二,一个个灯笼架子就这样做了出来,等晚上时,几人已经做了十多个了。
司徒嫣看着这些,高兴的夸赞着几人,“哥哥们做的又快又好,俺就知道哥哥们一定能行。”
“要不是小五你先做出了一个,还教了俺们,俺可没那个自信。”
“就是,就是,小五还是你最利害。”
“行了,俺们也别在这儿老农卖瓜了,明天早上哥哥们再过来吧!俺教你们糊灯笼。”几人道了谢,这才各自回家。今天的成果给了几人很大的信心,回家后,高兴的都有些失眠。
接下来的日子就在做灯笼,糊灯笼中,一点点的过去,司徒嫣每天晚上就给糊好阴干的灯笼画些彩绘,还会写些吉祥话儿在上面,让亮子、小羊儿等人看的啧啧称奇。
腊月初十,小羊儿几人在堂屋里忙做灯笼,司徒嫣将李大郎几人叫进了灶房教他们做元宵。
先将糯米磨成粉放在笸箩里。将芝麻和着糖做成糖馅,将糖馅撮成圆儿,放入装着糯米粉的笸箩中不断滚摇,边滚边喷些水雾,用类似滚雪球的方式,使糯米粉逐渐包裹在糖馅外制作成元宵。
李大郎几个都试了试,元宵滚起来不是不圆,就是沾不上粉,几人有了之前做灯笼的经验,知道这事儿急不得,慢慢练习就会好的,倒是做的很有耐心。等中午吃饭后,又试了几次,李大郎和李三郎最先做出了成品,二郎和四郎到了近晚饭时,才做出了成品,司徒嫣为了鼓励几人,晚上还特意将他们做成的元宵,煮了十个,每人两个分着吃了。
接下来四天,就在做灯笼做元宵中忙碌的过着,等李大郎几个做元宵上了手,司徒嫣这才闲了下来,进东次间栽红纸,开始写灯迷。一百个高难度迷语,还真不好想,可如果太好猜,花灯全送出去了,那她们这些日子可就白忙了。
又从戒指里找出些蜡烛,先融了重新做成一个个小蜡头儿,留着点灯用。
至从立春后,气温开始回升,司徒嫣还是有些担心的,这个冬天算是个暖冬,雪下的少,眼下已经立春,也不太可能再下雪了,暖冬后各种疾病就会增加,而且地下水存储不足,等到了灌溉时,也许又是个大旱之年。不趁着这个时候多赚些钱,如果真要到了靠天吃饭的时候,她可没有信心能活的下去。至于会不会有啥好法子,眼下她也没啥好办法解决,只好等这次赶了集回来,再想办法。
花了三、四天的时间,总算在正月十四晚上之前,将灯迷都写好了,小羊儿读书最多,可也一个没猜出来,司徒嫣看着小羊儿红着脸,一脸的窘迫,有些不忍,“小羊儿哥,这些灯迷是俺以前跟着小姐在过节时听来的,有些是书上看到过的,所以难了些,等以后你看的书多了,懂得多了就能猜得到。”
司徒嫣的安慰并没有让小羊儿的心情好多少,自己笨,又被喜欢的人安慰,他只觉得丢人,司徒嫣见小羊儿还是低着头不说话,想着小羊儿一向话少,就没太在意,“小羊儿哥,明天俺们家赶着骡车和你一起去赶集,晚上时就不和你一起回来了,这花灯要晚上大家都出来赏灯时才好卖。”
“俺明天要和你们一起卖。”小羊儿被司徒嫣这番话转移了注意力,放下了心里的纠结,一脸的坚持要和他们一起去卖花灯。
“俺也去。”亮子也要去帮忙,山娃子和狗子也坚持要跟着。
“你们要去也可以,但得回家问过叔和婶子们。可亮子哥不行,嫂子还大着肚子在家呢,你还是留在家照顾嫂子,这卖花灯的事儿,就交给俺们了。”司徒嫣知道这几人一是想帮忙,二是想跟着去看热闹,只要家里大人同意,她也没啥意见。
亮子觉得这样也好,她媳妇这段日子吐的特别厉害,他也有些担心,想着大郎和山娃子已经及冠了,也算是两个大人了,应该不会出啥大事,几人商量明天出门的时辰和摆摊要用的东西,都快近晚饭时辰,这才散了各自回家。
正月十五,小羊儿先赶着车送村里赶集的去了县城,这才回来接司徒嫣他们。司徒嫣背着篓子装着油等东西,二郎几个背着元宵。还捆了一捆柴火,坐在了牛车上,李大郎和山娃子赶着骡车拉着灯笼跟在后面,一百个灯笼整整装了一大车。
到了新昌县城,将车存了,因着要存到晚上,所以一辆车多给了二文钱。进了县城,先去灯市,将花灯都支起来,虽然这时灯市上还很冷清,但占个好位置,晚上才好叫卖。留十张饼子给小羊儿和山娃子们,让他们留下看东西。这才和李大郎几个去点心市找了个地方将元宵摊摆上。并去买了炉子和锅,等东西全都支上已经快近午时,刚好开始炸元宵卖。
第88章,正月十五闹花灯,第一次遇见子恒()
大定二十一年正月十五,新昌县城为了方便百姓赏灯,城门要到子时才会关,过了今天这年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街上到处都是人,叫卖的,讨价还价的,吵嚷成一片。
司徒嫣也不急,看着迎风而展的幌子,她相信,有“李福记”这块牌子,这元宵一定好卖。
第一锅元宵出锅时,刚好午时,这街上不少人顺着香味寻了来,被炸得外酥里嫩的元宵,配上香糯软滑的芝麻糖馅,吃的几个客人直嚷着烫却停不下嘴。看着别人吃的香,这买的人就越来越多。
司徒嫣和李大郎几个一共做了2100个元宵,卖的和点心一个价儿,3文钱一个,卖了二个多时辰,2000个元宵就全卖光了。最后的一百个炸熟了,等下要分给小羊儿他们一些,剩下的留着给李大郎几人吃。这才收了摊子,去灯市找小羊儿他们,等着天黑下来,才开始卖花灯。
司徒嫣还趁着几兄弟卖东西的时辰,去种子铺买了粮种,她要试着暖房育种,虽然不知道行不行,但不试又怎么会知道。去木匠铺订做了育种要用的木床,家里现在有了骡车出门也很方便,就说好过些天再来取。
等天刚一擦黑,司徒嫣给每人买了一碗肉丝面,几个人热热呼呼的吃了个饱,又将炉子点上,给几人取暖,跟着她出门,总不能让几人饿着肚子再冻病了。
等到华灯出上,整个街上所有的铺子都点起了灯笼,卖花灯的也多了起来,司徒嫣将自己的灯笼都挂起来点上,将灯迷一条条的铺在地上,几个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着客人上门。
司徒嫣借着机会,将整条街逛了一下,看了下别人的灯笼,做的样式传统,花样简单,她这才放心的回到了摊子旁。
“小五,这灯笼要是卖不出去咋整?”山娃子虽然觉得自己做的灯笼好看,可挂出来有一会儿了,也没人上前来问,有些担心卖不出去。
“不会的,俺刚才走了一圈,俺们做的灯笼好看又新奇,一定好卖,再等等就会有客人上门了。”司徒嫣还是很有信心的,这会儿街上人还不多,等人多了,有了比较,东西自然就会好卖,不怕货比货,就怕不识货。
吃过晚饭的人,陆陆续续的走上街赏灯,司徒嫣见人多了起来,站在摊位前吆喝了起来,“赏灯猜灯迷喽,好看的兔子灯,猜中不要钱啊!”
一听有不要钱的花灯,不少人聚了过来,“这兔子灯做的还真奇怪,看着就喜庆。”
“爹,俺要那个,那个拿宝剑的兔子。”“娘,俺要那个扎着花的。”“俺儿子一定喜欢。”“俺也去猜猜,给俺闺女赢一盏。”围观的人一多,议论声也越来越大。
就有不少人低头看起了灯迷。“这灯迷别是没有迷底吧,俺咋看不懂呢?”
“这位大叔,这大过节的,俺可不敢骗人,这灯迷虽说难了点儿,但还是有迷底的。您再试试。”李三郎已经习惯卖东西,比小羊儿几个懂得要如何揽客。
“那俺再看看。”这人又看起了其它的灯迷,几个穿着长衫,貌似秀才文人的人,更是捻着下巴,小声议论了起来,“贤兄,你看这个‘一心作工到白头(打一字)’,贤兄可猜得出?”
“有些难,贤弟看这个,‘只有谜底未变(打一四字成语)’,贤弟可有猜得出?”
“这几个娃也不知打哪儿抄来的这些灯迷,还真不好猜。可这灯做的着实好看,不行就买一盏得了?”
“几位小哥儿,要是猜不出,你们这兔子灯是怎么个卖法儿?”司徒嫣等的就是这句话,忙笑着迎了上去。
“这位公子,俺们这灯是整个县城里独一份儿,做着也辛苦,要100文一盏。”
“你这灯可够贵的?”客人摇着头,有些不想买。
司徒嫣也不强求,“您可以再逛逛,要是没有合适的,您再来买。”她自信,只要看了他们做的灯,就不会看得上别家的。他也不怕人只看不买,一百文对一般的村民来说,一家人可以吃好几个月,对县城里的人来说,还是会有些闲钱的。
这人看几个娃子也不强求,想了想就走了。当然当他回来时,当初看中的早让别人买了去,不得已的还是买了其它的。这些都是后话。大部分的客人猜不出灯迷,都是直接就拿钱买了。
“这花灯俺买了,可这条灯迷,你要把迷底告诉俺。”这秀才看了好半天,虽然拿钱买了花灯,可猜不出灯迷还是有些不甘心,也是怕这灯迷没有迷底,而被骗了。
“当然可以。”这猜灯迷本就是为了卖灯,有人拿钱买了灯,告诉他一条灯迷也没什么不可以的,“这‘一心要当射箭手(打一四字成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