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昔帖木儿知道自己在南渡的那一刻便踏上了条不归路,胜则直取临安,建不世之功;败在身败名裂,战死疆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走回头路。因此起初还试图说服众将,称己方突然改变行军路线,让宋军的部署全部落空,即便现在得报重新调整部署也需要时间,且前方即无坚城可守,也无重兵驻防,己方正可趁隙跳出宋军的包围圈,并趁其慌乱调动之机,将敌各个击破。
玉昔帖木儿判断,这已经是宋军在江东最后一支机动力量,只要将他们歼灭,临安就无兵可守,而其它各处的援军根本救援不及。但是自渡江后连连受挫,军将们对他描绘的美好前景依然充满质疑,仍然认为此时撤军才是上策。无奈之下,他只能强令各部依令连夜进军,天明时必须渡过松江,夺取华亭县,有懈怠着军法从事。
大军稍作休息便出发了,但是行军速度始终快不起来,江东河湖众多,沿河区域水网稻田密布,给蒙元的机动和展开带来了相当不利的影响。泥泞的水田和沿江地段使战马举步维艰,他们只能沿着几条有限的大路行军,如果脱离驿路机动能力也将大打折扣。
十万大军挤在大路上行军,想快也快不起来。加上撤离的宋朝军民毁坏了渡桥,迫使他们不得不时常停下来修复渡桥,才能够继续行军。经过一夜的折腾,待中午前才赶到松江流域附近,而这时已经发现不断有宋军侦骑出没,随后前锋来报宋军已经在距河岸十里立寨,修建工事,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虽然获知宋军在前方拦截,但初时并没有引起玉昔帖木儿的重视,他依然以为自己突然改变行军路线,已经把宋军远远的甩到了身后,他们即便获悉从平江和昆山出发也不会那么快。因此他判定前方不过是宋军的小股部队,甚至只是附近的乡兵,根本挡不住自己的脚步。
于是玉昔帖木儿令前方迅速击溃拦路的敌军,夺取松江渡口。可前锋军很快来报,拦截他们的宋军并非是小股部队,而是宋军最为精锐的御前护军,且已经沿江全面展开,筑起了土垒,他们接连数次冲击皆被击退,无法突破宋军防线。
玉昔帖木儿闻讯又惊又怒,惊得是难道自己的计策早已被宋军识破,平江和昆山皆是故布疑兵,以迫使他改道,引进了预设的伏击圈。怒的是前锋上万大军居然无法冲破一道低矮的土垒,定然是开路的哈土孙被宋军吓破了胆儿。要知道其部是由数个奥鲁府改编而成,从前皆是负责制造兵器,输送辎重的非战斗部队,此后留在河南地区屯田,没有经过大阵仗,稍一受挫便停止了攻击。
不过待玉昔帖木儿赶到前方时,却就剩下惊讶了。放眼望去,前方数里皆是宋军的旗号,密密麻麻不知道有多少人马。可他终究是久经战阵的,细看之下宋军筑起的防御工事十分简陋,不过是就地取材,挖掘泥土混杂着芦苇筑成的土垒,此时泥土尚是湿润的,显然也是刚到不久匆忙间修筑的,尚来不及加固。
此外,玉昔帖木儿以为背水列阵实在是兵家大忌,要想靠此一战成功,除了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斗精神,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正面扛得住,背后不被袭。他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从以往与宋军交战的经验来看,其一旦阵脚崩坏,在撤退的过程中阵型很容易混乱,那就是必败之局。
战斗很快打响,玉昔帖木儿亲领八千重骑冲阵,十万大军紧随其后,一时气势如虹,以势不可挡的威势连续突击。但宋军布置的防线并非普通战阵,并没有那么容易被冲溃,在枪炮的配合下顽强阻击他们的进攻。即便一道防线被冲垮,但后边还有一层,层层叠叠,多线阻击,给予他们很大的杀伤。
战至傍晚,随着元军的连番冲击,宋军的数道防线被一一突破,不得不从两翼撤退。玉昔帖木儿以为胜利在望,急令奋力追击,想以此来提升连番受挫的士气。但是当他们越过第一道沙带后,遭到了宋军更顽强的阻击,猛烈的炮火将整个夜空都映的通红,给他们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再难进寸步。
此时天色完全黑了下来,而玉昔帖木儿也意识到由于进攻的速度过快,导致前军和后军的距离拉开,尤其是行动迟缓的步军难以跟上他们的进攻节奏。与此同时侦骑发现在两翼有宋军出没,试图迂回到侧后将他们步骑分割的迹象。再者自从撤离常熟,各部皆是昼夜疾行,中间只经过短暂的休整,现下又经过半日激战,部队已是人困马乏,无力再战。
考虑至此,玉昔帖木儿决定停止进攻收拢部队,为了防止宋军夜袭,他将全军撤至北侧的沙带之后立营。他们以辎重车围成环形,中军屯于其间,又分派诸军在周边利用宋军遗弃的土垒布防,并在东西两端加筑了寨墙,形成了一道长围。由于粮草已尽告罄,他又令将被打死的战马剥皮剔骨充作军粮,分派各军领食。
当下已经深入江东腹地,群敌周边环伺,各军皆是枕戈待旦,不敢有丝毫懈怠。但是他们并没有等来宋军的夜袭,只听得对面的宋军阵地方向窸窸窣窣的响了一夜,直至黎明时分才停止。可次日玉昔帖木儿刚起就接到了侦骑的报告,宋军一夜之间在阵地前修起了寨墙,挖了壕沟,布置了麓角、拒马。
在他们大营东部,宋军掘开河堤引水,将滩地变成了一片沼泽;在北部来路上出现了大批宋军,在距他们五里处掘壕筑垒,挖出了一道长达数里,深有丈许的深壕,并利用挖掘的泥沙筑成长围,截断了他们北撤的道路。而西北昆山同样出现了宋军的旗号,他们在三里外利用两座土岭于大路两侧立寨,堵住了前往昆山的通路。
玉昔帖木儿接报后脸色骤变,顾不得洗漱便披甲出营,当他巡视过后不得不承认自己掉坑里了。自己统帅的大军被宋军围困在东西十余里,南北不过十五里的区域内,而宋军集结起来的军队至少倍余己方。这让他懊恼万分,细思自宋军北渡攻击扬州到自己谋划南下江东的整个经过,意识到从头到尾自己便一直被宋军牵着鼻子走,一步步的自投罗网。
虽然懊恼,但是玉昔帖木儿不打算束手就擒,毕竟自己手中还有十万大军,即便有所损失,可编制基本完整,尚有一战之力,大不了拼个鱼死网破
第1165章 再决雌雄()
能活着谁也不愿意死,所以尽管玉昔帖木儿抱定了鱼死网破的决心,但是也难以达成。他在天亮后再次组织进攻,仍然企图击溃正面之敌,打开南下的通路。而其他将领认为前有敌人重兵,又有大河拦阻,即便能够击溃正面之敌,可己方同样损失惨重,无力再继续南下。如今应该趁敌刚刚在后方建立的防线尚不稳固,及时向被突围,北渡南返,如此尽管是无功而返,却也好过将大军尽数留在江东。
面对众将的异议,玉昔帖木儿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以为当面已经集中了南朝在江东所有兵力,只要能将敌击溃,前方便是畅通无阻,直下江南。而事实上自南渡后他们的行动处处被动,频频受挫,其这套说辞已然再难以让众将信服。他只能再次祭出权威,压服众将,并亲自上前督战,与宋军再决雌雄。
不过今日之战,却再难现昨日的辉煌。不仅是宋军修筑的营垒得到了加固,而是他发现宋军阵型就是针对己方骑兵冲击力强的特点布置的,防的的就是骑兵直线冲击力。防线成正面纵深多梯次布置,而每道防线又分成数道阵列,利用枪炮逐层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直到消于无形。
更让玉昔帖木儿郁闷的是每当骑军发动攻击时,宋军布置在左右两翼的骑兵会迂回杀到他们的侧背,然后随后跟进的步军立刻建立新的防线,不断挤压他们的活动空间。且当正面的进攻稍一减弱,撤退的宋军又返身杀回,重新夺回丢失的防线。就在这在反复的争夺中,一日血战不但未能冲破宋军的正面防线,自己的活动空间反倒遭到挤压。
惨重的伤亡和连番的失败让众将怨气更甚,而粮草的短缺和进退不得的处境也让士气大落。玉昔帖木儿知道若是仍无法打破僵局,自己的权威也会被日渐削弱,再难以控制大军。而就在他苦思破敌之策时,手下的一位千户长完颜乞献上一策。
完颜乞是女真人,祖上也曾风光过,出身于金国皇室旁支。后来在蒙金之战中兵败投降,分拨到玉昔帖木儿爷爷右手万户博尔术手下,后随着其四处征战,到他这一辈成为玉昔帖木儿直属右手万户的一名千户长。出身将门自然听过前辈们说古,谈起自己曾经的得意之作,其中之一就是打破宋军的‘叠阵’。
叠阵是宋朝南渡之后,面对强势攻击的金军骑兵集团,以步兵为主的宋军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逐渐摸索出了许多“以步制骑”的新式战法之一,而这其中又以川陕名将吴璘所创叠阵最为有名,专为在平原旷野克制金军骑兵的战术。
叠阵的精髓就是以兵器攻击距离的远近,来决定各兵种在队列中的先后位置,将拒马、长枪、弓弩成梯次排布,依靠防御工事,以求在有效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发挥不同军械和兵种的威力,最大功效的地杀伤敌人的一种战术。阵型以步兵为主,而骑兵处于辅助地位,步卒更代替换的时候,是没有任何作战能力的,不仅需要本方骑兵在前边掩护,也需要拒马遮护。因此拒马的使用在整个战阵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拒马是一种可移动的障碍器材,设于要害处,以阻止和迟滞敌人军马的行动,因此也称拒马枪,易于携带和搬动。其制以竹若木,三枝六首,交竿相贯。首皆有刃,植地辄立。贯处以铁为索,更相勾联。就是把拒马环绕放置在左右骑兵和主阵步兵之间,再加上阵前放置的拒马,那么整个步兵主阵基本就被拒马围起来了,是个全包围,或至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