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br>;

第178章 祖上有德() 
♂,

    赵昺和应节严商定此次整顿吏治,征辟官员和胥吏一并进行,以便使各级政府尽快投入运转,使得帅府政令得以通达,尽快完成当前的几件大事。±,此后几日,在应节严的主持下与各司议定出选拔的规则和各项奖惩条例,然后明发各州县。而琼州是府治,又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战备的重点区域,可以说整个海南岛都是以其为依托,因而率先执行,以便吸取经验,补充不足。

    因为此次选官,不仅要填补各州县的缺额,还要有部分补充到各司衙门和军中充当幕僚,所以帅府以下各司都参与其中。赵昺以为这么大规模的征辟官员、招募吏员,在琼州这弹丸之地必会相当困难,一时间去哪里找这么多合格的人才,为此他以做好了放宽条件的准备。但是工作展开后,他却发现琼州不是人才少,而是相当的多。

    欣喜之余,赵昺觉得最该感谢的还是‘列祖列宗’,这些老祖宗们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个完整的江山和几辈子造不完的金银,却给自己留下了另类的财富——完善的教育系统。从皇帝到地方官府对儒学的建设都甚为重视,从校舍建筑、经费来源、员工编制、招生名额、学生的“饩银”等都有较为妥善的解决,形成了一套制度,连皇帝也会亲自处理有关儒学事务。

    琼州虽属偏远荒蛮之地,但在立国之处已经开办府学培养人才,此后经过朝廷三次兴学和一些官员的推动及贬官们带来的文化之风,使得琼州的教育基本完善。从培养学生人数看,各州县儒学每年招考文武士子近八百人,这个数字看着不大,但以琼州的总人口数相比,所占比例还是相当大的。加上逐年累积,培养的士子也不是个小数目。

    但是在古代士子能出头的机会只有科举一途,正所谓‘学成文武艺货已帝王家’,也就是说在即定的约束条件下,一个士子要出人头地唯一现成的道路便是为君王服务,做官成为其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方式。可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却少之又少,因而众多的士子只能沉淀于乡间。而帅府求才之门一打开,可以想想会有多少人前来应募……

    赵昺现在的工作便成了每日审查各州县举荐和各司欲征辟的士人,虽然很累,但想想自己将开创琼州的新局面还是很兴奋的。为了感谢圣人的教诲和表示自己的爱才之心,他还在百忙之余亲往府学视察,拜祭了先师孔圣人,慰问了在校的师生,并捐资二千贯用于改善学校的伙食,一时间被琼州上下传为佳话。不过这也难怪,琼州府学这地方除了被贬的宰相外,还没有皇子亲王来过,当然会被引为盛事。

    经过几轮筛选和考察后,又经过讨论后,赵昺终于圈定了人选,下发了征辟令,数十名士人和在乡又官身者便得以入仕。上百的士子和乡绅成为各衙门的胥吏,他们得到许诺只要干的好,工作出色便可转官,而他们也领取到了第一份国家俸禄。在六月朔日堂议后进帅府向殿下谢恩后,这些人便即刻履职投入到工作中。

    忙完了雷州和选才两件大事,赵昺也只松了半口气,他觉的自己就像一只不断旋转的陀螺不断的被鞭子抽的团团转。这当然不是他不想偷个懒儿,而是有许多事情逼的自己必须去做。散了会,他先到内府的将作监转了一圈。

    因为府中原来的匠作局与琼州都作院合并,人员也大部分分了出去,而赵昺却需要一批人试制自己的‘发明’,便抽调人员并入内府的将作监,现在这里集中了一批工匠,人数虽只有四十多个人,但个个都是每个行当的翘楚,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匠。现在他们正在制作的有两种物件,一个是单筒望远镜,另一个便是指南针,皆是用于航海之物。

    制作望远镜早就在赵昺将随自己穿越而来的家什送给郑永后便提上了日程,到了海南后安顿下以后便投入试制。这个东西只要不强调现代常用的什么夜视功能、透光率等等,制造起来说简单也简单,只要两个镜片,一条可以前后移动的套筒便可做到。关键就是计算好镜片的曲率,放大倍数、视场角和出瞳直径几个关键数据,当然这对于赵昺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现在他们已经能生产五倍和十倍的两种单筒望远镜。

    新出品的望远镜如果单从价值上说要比自己那只带来的要高得多,也精致的多。纯手工打造不提,单是高纯度的天然水晶镜片就价值不菲。而制作套筒的材料,为了便于加工,又能保证在使用中不易损坏,采用的是铜和银作为基材,外加一支鲨鱼皮保护套,足以当场秒杀了现代那些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到现在为止已经生产了十余只。

    另一种新玩意却是指南针。人们都知道指南针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但其在宋朝却不是现代文明看到的模样,而是被称为‘针盘’的东西,不但准确率欠佳,使用和携带也都不方便。

    针盘的表盘其实就是一个碗,在碗里画着三个大点,中间穿一细划的类似“王”字,它的用法是将碗内盛水至碗壁圆圈水线处,然后将磁针用三片茶叶或者灯芯草等浮力较轻之物别住,使磁针浮于水面。然后把碗套接于一个有刻度的罗盘中间,这就形成了一个针碗罗盘。用的时侯先将碗内的王字中的细道与船身中心线对直,如船身转向,磁针和该细线便形成夹角,从而显示航向转移的角度,以此来绘制航线,辨别航向。

    赵昺早就看这个针盘不顺眼,现在腾出手来便立马进行改进成了现代样式的旱罗盘,使之不但缩小了很多,用起来也更为方便、快捷,当然水晶表蒙,黄铜表身,镶银的天干地支表盘也比现代的高大上。而这两样新式器具他只是想先赏赐给了自己的几员大将,他打算未来装备到指挥使一级,并给每艘千石以上的战船都配发一只,但现在要优先装备给自己亲领的摧锋军……(。)

    <;/br>;

第179章 科技先行() 
♂,

    看完两处生产情况,赵昺又转到后边一处宽敞的空地上,那里几个工匠正围着一架弩炮忙乎,这当然不是什么创新,而是在改进。 赵昺考虑到弩炮要安置在龟船的内部,且船体呈长椭圆形,肚大两头尖,也就是说头尾空间狭小,而中间空间相对较大。如果安装同一型号的弩炮,大了头尾活动空间局促,炮手操作困难。可若用小型弩炮则威力相应的下降,影响射击效果。

    因而赵昺便根据炮位的不同,选择安装不同型号的弩炮,且射的弹药也有不同。既有用于‘破甲’的铁弹和枪矢,也有用于杀伤敌水兵的箭矢。另外还有用于破坏船帆的链弹,抓勾敌船的锚钩和杀伤相对集中敌群的‘霰弹’。对这些东西他都是只听说过,没有见过实物,因而需要进行试制和大量的实验,以求找到能挥弩炮最大威力的弹药。

    可赵昺最关心的还是一架‘连’弩炮,当然这不是现代意义上枪炮的自动射击,而是通过加装简单的机械装置实现连续射。其实这也不是赵昺的明,却是离大宋这个时代还要上溯一千多年,古罗马亚力山大城的工匠设计出的奇特武器,其原理是将备用的箭石存放在V形‘弹夹’中,然后通过一组五边形齿轮和链条机构的往返运动,实现弩炮的待、装填、击自动化。

    赵昺为了实现连功能,可没有少费劲。这么说吧,如果弩炮是个远古传说,那么连弩炮便如烟云。因为它出现的时间极短,没有实物出土,没有史书记载,只是世代流传于工匠口中,就如同诸葛亮曾制造出的‘木牛流马’一般,没有人能知道其真正的样子。令人惊异的是这种可以自动射的弩炮却并没有用于实战,只是昙花一现便消失了,据说和其它自动武器刚问世便被抛弃的理由一样——浪费弹药。

    作为个现代人的赵昺当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希望的是射越快越好,那样便能以一当十。尤其是面对敌军骑兵冲锋时,如果以威力巨大的弩炮编织一张箭网,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当然是先造出来,可只凭一句提示便想要做出来哪里有那么容易,现在可不是后世有着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足以保证强度的材料。

    简单的说只是带动齿轮的链条便将赵昺难住了,若是现代只需找根加线橡胶皮带就能解决,轻松达到所需强度和使用寿命,不行还可采用全金属结构作为备用方案。可现在只是造出根金属链条便费了老劲儿,受制于冶炼技术,铁的加工不易,铜的强度不行,而且重量大,不易移动和运输,当然还有成本问题。经过多次试验,最后还是采用硬木齿轮和牛皮链条这对组合,虽然使用寿命短,但是材料容易获得,重量轻,加工、维修容易,却是性价比最高的。

    现在几个关键问题已经解决,使用十装箭匣,射度赵昺估算能达到每分钟六,但现在还存在供弹不畅,容易卡弹的毛病,因而还需调整、修改,以期能达到最佳状态,再考虑能否进一步提高射。他现场‘指导’一番后,转向另一个研小组,这里弄得东西比较复杂,但粗看也不像武器,细看当然也不是,其实一件以水利驱动的机械……

    赵昺知道宋末元初是热兵器急展的时期,原始的火器已经登场,开始在战场上使用。而他也打算展火器,现在已经开出了‘火箭’,当然限于如今的条件是无法研火炮、火枪这些更改时代的大杀器,因此只能以小步快走的形势先弄出些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威力巨大的火器,先挺过这一关。但是即便这样也需要大量的火药。但这个时期的火药……唉,真让人没法说。

    中国火药源于炼丹道士的偶然现,制造过程充满了玄学色彩。对为什么把硝石、硫磺和木炭放在一起就会生剧烈的燃烧爆炸,古代中国人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了。以为其中硫为纯阳,硝为纯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