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很是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途中的一个村子那里居然有两条马路,这让他觉得十分奇怪,因为印度乡村公路的修建基本上都是当地地主自己投钱,但是由于修路需要的资金数额太大,所以乡村的道路都很破,即便是越野车都只能勉强行驶。这修一条路地主们都不愿意出钱呢,怎么在这里却出现了两条质量差不多的路呢?有这钱好好修一条不就得了?
问过之后才得知,原来在这个村子里出了一个贱民女画家,她从小就被一个英国人给收养了,年纪大了之后就回到村子里教当地人??做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卖钱。请求当地地主可以让他们使用通往县城的牛路(正式的翻译肯定不是这么叫,大体的意思就是这条路只有圣牛和高种姓可以走,低种姓经过许可也能走,但是贱民绝对不允许使用。),当地地主没有同意,但是让人修了另外一条大概5公里的牛路给他们使用,于是这里就很是诡异的出现了两条路。
说说笑笑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今天的古拉吉特热闹的如同过节,街上到处彩旗飘扬。橙色,绿色,白色,是构成国旗的三种颜色。市场里多出几只圆形竹篓,里面拴着活鸡,公的,母的,白的,花的,这在平时并不容易见到。鸡贩麻利地从鸡笼中揪出一只,然后扔向另一个鸡笼。抛掷动作之前,还有一个迅捷的拧断,那可怜的鸡在最后一次飞翔前已经死亡。
今天所有的女人都换上了鲜艳的纱丽,前去神庙拜神祈福。三三两两的女人手挽着手,显得无间亲密。有的还要到神庙前的染料铺子里补装,铺子里满眼都是浓得晃眼的颜色,艳紫,荧红,粉黄,女人找到喜欢的颜色点在额头。由于人实在是太多,所有不得不排队进入。每个人和神祇的接触只有几秒钟,可出来时,却都容光焕发,仿佛曾和神仙共度万年。
到了中午,神庙前的两排餐桌已经铺好。上面用叶子盛放食物。有咖喱土豆、油煎小饼、甜玉米,都免费发放。餐桌旁边临时搭建起一个台子,上面有一个戴花镜的老年僧侣正在讲着什么,由于他的口音过于浓重,所有沙克鲁也没听明白他说的到底是什么,不过似乎当地人也都无心去听。人们更关心的是玉米是否够甜,小饼是否足量。
到了傍晚,男人们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首先神庙里的僧侣会为今天参加拍卖的神女们举办一个盛大的仪式,虽然仪式很隆重、很端庄,但在沙克鲁看来,这就是给所有神女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给所有想要参与拍卖的买主们一个近距离挑选货物的机会,等到仪式结束,拍卖会就在后面的房间里正式开始。(完了,受到警告了,关于神女拍卖的情节不让细写,所有这章是临时推倒重来的。)
从神庙回来之后没多久,桑伊家里就来了两位尊贵的客人,其实也不应该说是客人,来的是桑伊儿子阿卡谢的未婚妻和她的父母乔哈尔先生、乔哈尔太太,按照中国的说法,这就是亲(qing)家,亲家来访,自然要好好招待,当然了,沙克鲁昨天来的时候招待的也很隆重,烤羊可不是谁来的时候都能做的。
阿卡谢今年的岁数并不大,只有十四岁,现在还在上学,所以现在虽然订婚了,不过短时间内肯定不会结婚,之所以订婚这么早,原因跟当初的沙克鲁差不多,因为高种姓的男孩是稀缺资源,盯上的人特别多,附近十里八村的婆罗门和刹帝利家里有女儿的都盯上了小阿卡谢,加上乡村的风气要比城市里更传统也更着急,所以打从阿卡谢十岁起桑伊太太就开始给他物色未婚妻了。
另一方面就是乔哈尔现在还没完全准备好这笔数额巨大的嫁妆,需要再积攒两三年,所以两人没有正式完婚,大概等到他俩到了法定年龄,一切也就准备的差不多了,由此可见这笔嫁妆的丰厚程度,而桑伊太太最自豪的地方就是她连生了三个儿子,这可就是三个招商银行啊,可以预见未来靠这三个儿媳妇的嫁妆就足够维持家里的需要了。
由于乔哈尔家的地位身份都和桑伊家差不多,两家离的不远还可以守望互助,而且给出的嫁妆数目也是最丰厚的,所以对于这个亲家桑伊先生和桑伊太太都非常满意,因此对于他们的拜访,准备的就非常丰盛。
由于有沙克鲁这个外人在,所以桑伊先是给双方做了介绍,然后大家才坐下来一边吃,一边聊,不过男人和女人聊的内容和方向可就完全都不一样了。
好像世界上无论哪里的女人,最关注的话题都是衣服和珠宝,所以乔哈尔太太刚一落座就看上了桑伊太太的丝绸莎莉,惊呼道:“帕斯塔,你这件丝绸莎莉好漂亮啊,在哪里买的啊?”
帕斯塔很是得意的说道:“这些丝绸是潘迪特先生给我带来的礼物,我觉得花色很不错就做成了莎莉,不过这种丝绸实在是太薄了,现在穿还真有点冷呢。”
一边的沙克鲁心里吐槽道,那能不冷么?虽然印度这里几乎等于四季如春,可现在毕竟是冬天啊,你穿丝绸做的东西那不冷都鬼了。不过乔哈尔太太显然并不关注这个,依然一边抚摸莎莉一边羡慕的说道:“这中国的丝绸就是不一样,又漂亮又光滑,还柔柔的、顺顺的,真是好东西。”
ps:推荐本书《末世之死亡游戏》,其实我从开始写网文的时候就一直想写一本末世文,只不过我的思路一直都不完整,只有几个比较有闪光点的碎片,但是连不起来,在偶然看到这本书之后,我为之一惊,这本书的大体思路跟我当初的设计完全一样,但是在设定上要比我完整和有新意的多,除了打斗方面不太靠谱之外,其他的地方都很有创意,合理性也值得推敲,如果有喜欢这类作品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另外这本书已经完本了,300多万字,足够看了。
第三十二章 聪明人()
相比之下,另一边的桑伊先生和乔哈尔先生聊的内容就比较有价值一点了,桑伊先生首先问道:“乔哈尔,你那里也要求走人口普查了吧?”
乔哈尔先是喝了口酒,然后抱怨道:“当然要求了,不过我觉得这种事情一点意义都没有,村里的吠舍和首陀罗有多少,我张嘴就能说出来,可是谁知道那些贱民有多少,这种肮脏的事儿谁愿意去查?最后我就胡乱编了一个数字报了上去。对了,桑伊你是怎么做的?”
“跟你一样,也是胡乱报上去的,那些贱民好像整天什么都不做,就忙着生孩子了,孩子一长到十岁也开始生孩子,所以到最后谁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桑伊一边切着猪排一边说道。
在印度,贱民是不被当人看的,他们的聚集地一般人也不愿意去,所以在做人口统计的时候几乎是不会详细的统计贱民人数的,统计的都只是一个概数,所以实际上印度的人口是要比官方数字高得多,其实在中国也是这样,很多偏远地区和城市黑户,都没有列入人口普查的范围之内。
一边的沙克鲁有些纳闷的问道:“既然这么贱民这么穷,那为什么他们还要生这么多孩子呢?他们养得起么?而且为什么他们都结婚那么早呢?这么早生育对身体并不好啊?”
乔哈尔哈哈大笑道:“潘迪特先生这你就是不知道了,对于这些贱民来说,生孩子是一件只赚不赔的事情,小孩子到了四五岁就可以帮着照顾弟弟妹妹,再大一点就可以跟着干活了,如果是女孩还能送到神庙去赚钱,这是多好的事儿啊,而且他们一天到晚唯一的娱乐就是晚上那点事,所以自然就会有很多孩子了。
至于结婚早那也是没办法的,你想想,一个不到十平米的破烂小屋里住着父母加孩子十多个人,不早点结婚分开住哪里住的下啊?而且孩子从小就天天晚上看着自己的父母做那种事,等到身体一成熟,难免也会尝试着做,与其让女儿在婚前被人家占便宜,还不如早点就把她嫁出去,免得到时候因为失去了清白身子嫁不出去。”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他们不去新德里、孟买这种大城市打工呢,那样生活不是应该比现在好一点么?”沙克鲁依旧不解的问道。
这回是桑伊先生给沙克鲁做的解释:“你当新德里、孟买的穷人就少啊?那边贫民窟里贫民的数量绝对是远远超过你的想象,那点工作都不够养活他们的,怎么可能还会留给外来的贱民?我村子里前两年有一些贱民去大城市碰运气,结果被当地人给打回来了!”
沙克鲁不由得叹道:“哎,说到底还是咱们印度的工厂太少啊,如果有好多好多家工厂的话,那么就需要好多好多的工人,这样这些达利特就有了工作的机会,也就不至于生活的这么凄惨了。”
没想到桑伊却大有深意的反问道:“小沙克鲁,你觉得咱们印度这么多的聪明人,难道之前就没有人想到这一点么?可是为什么就一直都没有大型的工厂群建立起来呢?你好好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吧!”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沙克鲁自己也知道,在印度的这种制度下,既得利益者(地主们)通过种种手段控制了经济流通,然后把持了阶级流通了。虽然一些人通过种种努力突破了这个限制,但是数量太少,主流思想也不提倡,无法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带动别人。
而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印度社会,控制了土地,就控制了根本,工业也不够发达,也不可能把劳动力解放出来,人被束缚在土地上,却无法通过土地改变人生,这就有点鸡生蛋的感觉。其实如果工业足够发达,能吸收足够劳动力的话,也是能够冲击这种旧有的经济体系的,但是印度却不发展工业而是直接发展服务业,这里面的原因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与之相关还有一项政策就是耕地不外流政策,这也是印度执行的最彻底、最坚决的一项法规。大意就是即便地主想要将地盘和农户出售,也只能出售给高种姓,不允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