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铸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铸梦- 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工智能……”赵泽君沉吟了片刻。

    从长远发展来看,人工智能前途无量,甚至这是改变人类生活模式的超级大课题,人类未来发展的几大趋势之一,前景怎么说都不过分。

    但问题是,这个‘长远’实在太长了点。

    直到2016年,真正的人工智能带来的市场,份额还并不是特别大,因为这个课题本身难度太高,众多高科技都涉及到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却很难单独成为一门商业领域。

    投资人工智能,目前看来回报周期太长了。

    “李教授,你现在这个项目,有没有个明确的目标?还是说仅仅是进行科技理论的研究?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有产品吗?”赵泽君琢磨了下,问了一连串问题。

    “我们和学校的另外一个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智能机器人,我这里主要负责嵌入式软件。”李明然说。

    这就对了,和赵泽君想的没太多区别,智能机器人这玩意的确有商业价值,主要应用于生产流水线,但回报不大,除非可以实现机器人进行全方位的生活服务,否则市场有限。

    直到2016年,机器人管家、机器人安保、机器人导购等等技术都还不是太成熟。

    科大的机器人,主要有两个功能,踢足球、下围棋。后世,科大的足球机器人是世界顶尖的,围棋机器人可以轻松虐国手……但这有什么商业意义呢?

    所以,即便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即便是知名年轻学者,李明然也拉不来多少投资赞助。

    “李教授,你这个项目,一年需要多少钱?”赵泽君问。

    李明然沉吟片刻,说:“科技研发没有边际,朝大了说,几个亿几十个亿都打不住。但是仅仅保证项目的持续研究,目前一年四五十万也就够了,国家拨一部分款项,我个人想办法筹集一部分。”

    “如果……”赵泽君顿了顿,说:“我是说如果啊,李教授,如果我个人资助实验室,最后的研究成果算谁的?”

    李明然神情一正,坐直了身体,正色说:“那要看你资助多少钱。”

    “就按照你刚才说的,一年四十万。如果出了成果,我要60%的权益。”赵泽君说。

    李明然笑了起来,“这不可能。”

    “为什么?”赵泽君顿了顿,“是钱的问题吗?”

    “不是钱的问题。”

    李明然见赵泽君明显有兴趣,于是耐心解释说:“是这样的,我的这个课题是国家课题,国家和校方都有资助。换而言之,你可以认为是国家委托我来做这件事,所以最后的成果是国家的。当然了,作为负责人,我有比较大的决策权,也是实际上的执行者,可以分出一部分权益,和投资者共享……打个比方,如果你投资,出成果了,你优先有使用权、销售权等等,或者可以一定比例分成。但是绝对不可能把成果大头交给你个人。包括将来商业运作,理论上也需要上级批准,当然,具体操作方案,是由我提出来。”

    “哦,您这么说我就明白了。”赵泽君一副恍然的模样。

    从一开始,他压根就没指望拿到这个项目,一年三四十万,他拿的出来,无论是泽阅还是泽建,一年都能支援出这笔钱,但是现在就全力投资人工智能机器人,为时过早。

    投资人工智能有利有弊,不能说完全是赔钱,毕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真等到产业火爆的那天才开始投资,就不是几十万资金可以玩得转的了,现在入场,算是提前进行投资。

    还有个中长期的想法,赵泽君更愿意把钱投在智能手机上,而应用于机器人的嵌入式软件,和智能手机研发虽然是两个领域,但相互交叉程度很大,科研成果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换。

    “这样,李教授,我个人一年可以赞助二十万,成为实验室的第一赞助人行不行?”赵泽君问。

    李明然微微一皱眉。

    第一赞助人,并不仅仅是个称呼,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旦出了成果,第一赞助人,一定是众多合作伙伴中,权益最大的那个。

    虽然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尚未形成产业,实验室也找不到多少有力的资助人,可长远来看,一年二十万就拿下这个第一赞助人,未免太少。

    一旦人工智能行业稍稍热起来,百万规模的投资都不在话下。

    “李教授,刚才你说这是国家项目,所以最后的权益属于国家,我倒是产生了另外一个想法。”赵泽君忽然说了一句看似不相关的话。

    “嗯?请说。”

    “未来十年,网络经济是大势所趋,您是研究计算机学科的专家,这一点肯定比我明白。”

    赵泽君轻轻的敲了敲办公桌,继续道:“您也看见了,泽阅的技术力量还是薄弱了些,做网站足够,但如果将来研发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力有不逮。我想,我个人和你的实验室之间,是不是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如果将来我有研发课题,由你的实验室承接。研发资金我来提供,项目成果是我的。”

    “这就等于是雇佣关系了。”李明然说。

    “差不多可以这么认为。”赵泽君笑道:“当然了,即然是合作,那么不仅有研发经费,将来您的研究生需要实习,包括您个人需要进行论文研究,泽阅和我个人的项目,都可以优先对你开放。”

    李明然听懂了赵泽君的意思。

    人工智能项目是国家的,但双方合作,其他的项目,则是他和个人和泽阅,或者说个人和赵泽君之间的事。

    同样是研究生导师,有的导师手里一大堆项目,研究生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即能获得充分的锻炼,积累经验,导师也能因此名利双收;而有的导师,挂了个教授副教授的头衔,一年到头就那么几个固定的小项目,冷冷清清,连学校的科研论文任务都完成得很勉强。

    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这就是导师的能力和社会关系区别所导致的。

    “另外,我想聘用您做泽阅的技术顾问,不参与行政管理,专门负责泽阅的技术指导。”赵泽君接着说。

    “你现在手头有项目吗?”

    “倒是真有项目。这个项目的投资,保守估计在五十万左右。”

第五十九章 佛家七宝() 
和李明然聊了一个下午,最后达成了几个协议。

    赵泽君作为第一赞助人,个人资助李明然实验室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在实验室没有产生重大的科研成果之前,金额暂定为一年二十万。

    一旦产生了重大成果,这个价钱还得再谈,在等同条件下,甚至是略微下风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赵泽君为第一资助人。

    李明然本人受聘为泽阅的技术顾问和名誉副总经理,为泽阅提供技术和社会资源支持。

    赵泽君和李明然的实验室合作,李明然的研究生可以来泽阅实习兼职,享受泽阅的正式员工待遇,泽阅向李明然和其实验室开放各类论文所需资料,并提供指导。实验室的研究力量,在确保国家和校方的‘任务课题’的前提下,优先投入到赵泽君的项目中。

    此外,赵泽君还向实验室投放了第一个课题,和先期的二十万启动资金。

    加上资助人工智能项目,李教授来了一趟,赵同学花出去四十万。

    这四十万赵泽君花得很开心,他不怕花钱,赚了钱不知道怎么花才是大麻烦。

    和李明然的实验室合作,彻底解决了赵泽君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李明然本人就是国内知名的软件专家,手下带着一批专业能力很强的研究生,背后依靠科大的正题资源,研发力量雄厚。

    哪怕和目前国内几个大公司的科研团队相比,这个团队在技术上都毫不逊色,唯一的差距,可能还是行业经验,开发者对市场和行业的理解不同,会直接体现在软件功能上。

    团队不懂,赵泽君懂。

    李明然本人和科大很多重点领域实验室,也都有往来,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名望和人脉,在必要的时候,这些都能为赵泽君所用。代价就是一年的顾问费用,不算少,比李明然的当教授的本职收入还要高出一截。

    赵泽君知道,用不了几年,大学里的那些老师脑子都开始活泛了起来,纷纷在外面搞项目做工程,那时候再想招揽李明然和实验室,四十万恐怕就不够看了。

    实验室里这批硕士博士,将来会也会成为赵泽君手头的科技预备人才,条件一旦成熟,把参与过项目的优秀学生收入旗下,让实验室成为未来手头科技力量的孵化池。

    当然,目前说这个还早了些。

    最后一点,人工智能本身的确是有前途的行业,从长远角度出发,投资科技也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人回报。

    具体的合作方案还要细谈,今天是来不及了,和李明然约定了时间,然后相互告别。

    按照原定计划,开学之前,赵泽君还给自己安排了一项工作。

    联系老牛,上门拜访一番,顺便去合作的长生药业厂现场观摩。

    非典到来,药业是个机会,治疗非典的药赵泽君研发不出来,也不知道怎么治,可现成的一个药厂,在非典里毫无作为,实在太可惜了。

    生产不出药,总能做点别的东西。

    顺便和老牛拉拉关系。

    最近总是被人拉投资,指不定什么时候,就需要别人来注资自己,钱多得没处花的煤老板老牛是个不错的金主。

    一个电话打过去,老牛这次终于把自己的名字念对了!

    感动的眼泪汪汪的,听这个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老头叫自己‘赵泽君’,赵泽君居然一时间有点不太习惯。

    土豪老牛像极了中国的传统地主老财,固执的认为哪里都没有家乡好,尽管钱赚得海了去,可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窝在御河县的老家,在当地盖了个大房子,带着五个老婆和一大家子人,过着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