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巨浪-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时此刻,正襟危坐的李鸿章并不明白,帝国首辅为什么要答应西方列强的无理要求,为什么要决定签署这份明显对帝国不利的协议。

可是,他只是首辅的代表,无权决定帝国的未来。

再说了,首辅乃何许人也,他能够看穿首辅的长远打算吗?

正是在这个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李鸿章代表帝国在印有《门户开放》的文件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并且盖上了帝国的印章。

随着美国总统最后一个签字,最后一个盖上美国的印章,这份标志着世界新秩序的国际协议正式生效!

实际上,对帝国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个解脱呢?

自从林则徐出任帝国第一百八十四任首辅之后,帝国开始转型。除了收缩海外势力,将更多的国力用于国内发展之外,帝国还逐步与欧洲国家,以及新兴的美国签署了友好和平条约。

此举,为帝国赢得了极为难得的喘息机会。

当然,这并不能彻底解决帝国面临的严峻考验。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难以控制的通货膨胀,以及国内民众低下的生活水平,都是摆在帝国政府,摆在帝国内阁首辅面前的大难题。

林则徐没有回避,也不能回避这些问题。

到明历四百九十四年(公元1862年),林则徐卸任的时候,帝国国内的情况已经有了极大的好转。

十年之内(当时,帝国已经出台法案,内阁首辅每界人期为五年,一般情况下,只能连任两界),帝国国内失业率从百分之三十八降到了百分之七,工业产值从一百三十五亿金元提高到了二百五十一亿金元,人年均可支配收入从五十八金元提高到了九十七金元,国内物价水平基本保持平稳。

即便在林则徐卸任的时候,帝国的总体国力仍然处于极为低下的程度,可是相对而言,如果没有这十年的稳定发展,没有林则徐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帝国恐怕根本熬不过这十年,早就分崩离析了。

与此同时,世界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同样处于战争“后遗症”期间的欧洲国家开始好转。

只不过,当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美国。

明历四百八十七年(公元1855年),美国向独立不久的墨西哥宣战。一年后,墨西哥战败投降,以战争赔款的方式,将现在的加利福尼亚州,新墨西哥周,亚利桑那州,以及得克萨斯州一部分割让给美国。

面对美国的扩张,大明帝国不但没有向墨西哥(当时,在墨西哥占主导地位的是帝国移民的后代)伸出援手,而是作壁上观。

说白了,帝国也没有能力支持墨西哥,更不希望与美国开战。

也许,欧洲国家正梦想着帝国与美国开战呢。

尝到甜头之后,美国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变本加厉的推行扩张政策,甚至一度提出,美洲为美国后院的概念。

只是,当时不管是大明帝国,还是欧洲列强,都无力与美国抗衡。

或者说,不想与美国敌对。

如此一来,美国获得了其他国家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历史机遇。

当然,“倒霉”的不仅仅只有大明帝国,还有欧洲国家。

到明历五百三十年(公元1898年),也就是“美西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国已经成为了西半球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在实际上成为了美洲霸主。

通过“美西战争”,美国不但占领了仍然在西班牙控制之下的古巴,还一举夺取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区的霸权地位。同时,美国的影响力扩大到了太平洋地区,对大明帝国构成了实质性威胁。

此时,大明帝国已经恢复元气,并且具备了重新发动战争的能力。

问题是,欧洲国家也恢复了元气,甚至实力大涨。连欧洲国家都没有帮助西班牙对付美国,大明帝国有什么理由为西班牙出头?

“靖绥政策”的结果只是更大的苦果。

明历五百三十二年(公元1900年),刚刚打败了西班牙的美国出兵杀入日本东京湾,迫使日本天皇政府签署了开户通商的协议。

到此,美国的对外扩张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大明帝国的根本利益。

毕竟,日本是帝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即便是当初的欧洲列强,也没有把爪子伸到日本来,甚至没有进入西太平洋地区!

当时,战争的阴影笼罩在了整个世界的上空。

按照几乎所有人的猜测,大明帝国在一忍再忍之后,肯定不会再日容忍美国的挑衅行为,必然会采取军事行动,还美国以颜色。

可最终,大明帝国不但没有向美国开战,反而提出了“利益均沾”的提议。

这就有了李鸿章参加的“华盛顿和会”。

在此之前,大明帝国与美国,欧洲国家已经磋商了十多轮,最终确定了《门户开放》协议的具体内容。

按照该协议,任何签约国的海外领地都无条件的向其他签约国开放。

也就是说,所有签约国共同享受海外领地带来的利益,以及海外市场创造的利润。

从根本上讲,这对大明帝国没有任何好处。

说白了,当时大明帝国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并且控制着最多的海外市场。如果同等开放的话,只会产生损失。

当然,该协议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的欢迎。

这份协议也给帝国带来了一场不小的动荡。

半年后,帝国首辅遭到议政院弹劾,在弹劾案付诸表决之前,首辅主动辞职。次日,帝国内阁国防大臣(即武备大臣)左宗棠受诏,出任内阁临时首辅,并且解散议政院,提前进行大选。

三个月之后,左宗棠在得到“共盟党”与“民业党”的支持之后,顺利当选帝国内阁首辅。

明历五百三十四年(公元1902年),刚刚上任的左宗棠宣布将本年度军费预算增加三倍。

次年,世界上第一艘全装重型战舰“无畏”号(现代战列舰的鼻祖,装备了统一口径的主炮,用同口径的副炮取代二级主炮,并且加强了装甲,采用燃煤锅炉)在帝国江南海军造船厂下水。随后,帝国以每年三到五艘的速度开始大规模建造这种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以及更加先进的战舰。

到此,全世界都明白了过来。

大明帝国不是不想教训美国,而是时机未到!

随着大明帝国海军进入了“无畏舰”时代,全世界范围内的海军军备竞赛就此拉开了序幕。

三年之内,英国,美国,法国,德国都先后开工建造了各自的无畏舰。

到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时,大明帝国已经完成了海军的换装工作。

当时,帝国海军一共拥有五级三十六艘无畏舰,另外还拥有三级四十二艘前无畏舰。

同时,美国拥有六级十二艘无畏舰,以及四级二十四艘前无畏舰。

英国完成了九级二十六艘无畏舰的建造工作,另外还拥有六级三十二艘前无畏舰。

法国与德国也先后完成了数艘到十数艘无畏舰的建造工作。

毫无疑问,在这场最为激烈,也最为紧张的海军军备竞赛之中,大明帝国先发制人,以常人难以想像的速度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

按照当时帝国推行的“两强”原则,除了在战舰数量上有所欠缺之外,在战舰的实际战斗力方面,帝国海军超过了最主要的两个对手,即英国与美国海军的总和。

如果考虑到海军官兵素质,帝国海军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都拥有绝对优势。

这次,再也没有人怀疑,战争即将爆发!

实际上,由大明帝国发起的,持续了十二年的疯狂扩军,不是为了战争,又是为了什么呢?

只是,谁也不知道战争会以什么形势,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爆发。

不过,所有人都知道,这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战争,而是一场规模空前,将改变整个世界面貌的战争。

相对而言,“明欧战争”算得了什么?

可是,谁又能够预测战争的走向,谁又能够预测战争的最后结局呢?

是大明帝国获得最后的胜利,重夺世界霸权,并且一举打垮所有敢于挑衅帝国的敌人。还是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列强获得战争的胜利,彻底将大明帝国从世界霸主的宝座上拉下来,再瓜分世界利益呢?

也许,直到战争爆发的那一刻,仍然有许多人在猜测着可能的结果。

可是,直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刻,都没有人知道最终的答案!

序 不一样的历史 第十五章 … ~世界大战~

亚历山大港。

熙熙攘攘的人群将港口堵了个水泄不通,衣着破烂的百姓纷纷翘首已待,注视着港湾内那艘豪华邮轮。

这是个极为特殊的日子。

因为大英帝国王储将在今日到达,视察总督府,并且参加亚历山大建城二千二百四十六年的庆典活动。

对于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来说,他们恐怕一生只有这一次见到帝国王储的机会。

当然,为了确保王储的安全,总督调遣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在沿途设置了大量路障,将百姓与王储将要通过的道路完全隔开。

问题是,百密一疏,在不要命的刺客面前,任何严密的防范都极为脆弱。

随着清脆的马蹄声,人群沸腾了起来。

王储乘坐的马车离开码头,朝位于市区的总督府驶去。

似乎为了表达亲民的态度,或者是为了让更多百姓相信王室并没有遗忘他们,或者是为了巩固大英帝国在这里的殖民统治,马车进入市区后,王储不顾随行人员的反对,抛开了马车的顶棚,与王储妃向四周的百姓挥手致意。

危险也就在这个时候到来。

当那名身着西服,戴着大沿帽的年轻人突破军警设置的防线,冲向王储乘坐的马车时,竟然没有任何军警发现他,也没有任何军警上前阻拦。

直到连续三下枪声响起,直到王储与王储妃倒在了血泊之中,四周的数百名军警才反应了过来。

刺客的下场是极为悲惨的,可是他没有“白死”。

更重要的是,射向大英帝国王储的那两发子弹最终引爆了压在全世界头顶上的火药桶!

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6月17日,也就是王储遇刺的第二天,大英帝国以德意志帝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