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八国联军的老将军对施里芬突然抽风一般的邀请一位大清国官员来参谋伟大的施里芬计划表示严重关切。
“公爵殿下,我认为这位吴将军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完全可以理解我们的战略战术,他的见解对于我的计划非常重要。实际上,我很担心,如果他站在法国佬一边,我们的计划根本就没有任何胜算。”施里芬元帅非常肯定的说道,这下符腾堡公爵也没有话说了,德军中上级的发言还是很有权威的,何况这位老元帅的威信也不是谁都能挑战的。
“汉斯,去请吴将军,不要惊动其他人。”元帅的吩咐,很快吴宸轩就被请到了三楼的这个房间。
“恕我直言,元帅。”吴宸轩听过了施里芬的意思,斟酌了一下,还是对他说道“您的计划目前看来无懈可击,即使英法俄知道您的计划也不敢赌上全部赌注来进行一场两败俱伤的战法,但是时间是改变一切的魔法,我很担心您的计划会因为没有合适的继任者而无法施展。这个计划要求继任者必须坚持原则又能与时俱进,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兵力调整,但又要坚持这种夸张的兵力比例,他必须能顶住所有的质疑,而且能有精力在计划进行中进行必要而及时的调整。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能获得贵国上下的一致支持,否则任何妥协都会导致这个计划的流产。”
施里芬元帅的瘦脸上一阵黯然,他最担心的正是这个,继任者当然已经确定了。正是副参谋长小毛奇将军。但是非常可惜,生活在伟大叔叔压力下的小毛奇虽不乏智慧,但却缺乏必要的魄力。他既不能根据自己的理想来重新拟定一套战略,而对于前任所移交下来的计划也感到无可奈何。施里芬也察觉到,小毛奇内心里对自己的思想不敢苟同,甚至对它缺乏信心,但他对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元帅有一种自卑感,在表面上不敢明白地表示反对,因为是那无异于向整个参谋本部挑战,而德军参谋部内能者如云,性格软弱的小毛奇难以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继任者小毛奇在今后的10年内可以说是生活在一种矛盾之中,他明知世界情况正在改变,施里芬计划即令在战略(先西后东)毫无缺点,也不可能完全适应10年后的情况:一战前战壕战的广泛应用,足以大大滞缓西线德军的推进速度,步兵与炮火在坚壁清野与机枪面前相当无力,在坦克为代表的机械化部队推进之前,战争被证明防守是易于进攻的。另一方面他又没有能力来做彻底的改变,同时他对于威廉二世的政策也没有任何影响力。所以,他只好得过且过,苟延岁月。在战争前夕,他已经66岁,并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体力早已不支。他听从医师的忠告正拟向德皇乞骸骨告老还乡,哪知道造化弄人,战争就在此时爆发,于是遂决定了他要扮演这个悲剧角色。
“或许您有什么建议,对于德国能有益处的,我们都愿意听取。”老元帅的灰色眼睛紧紧盯着吴宸轩,他明白这个东方将军实际上是这个世界上第二个完全了解施里芬计划的军人,有时他忍不住想,如果这家伙是德国人,我会毫不犹豫的把总参谋长的位置给他,他一定能完美的执行施里芬计划。
“这个计划对于德国已经是最佳方案了。”吴宸轩无奈的摊了摊手,“我想刚才的人选问题是您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战略上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了,但是我们在武器和战术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通过合作来为您的计划提供有益的补充。”
“是掷弹筒和步兵炮吗?很不错的武器。”施里芬也明白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德国尴尬的战略地位。
“可能还不止这些。”吴宸轩神秘的笑容,从公*文包里取出来一个文件夹,递给汉斯副官。“这些是我们即将为部队装备的轻武器,或许德军也会需要。”
“这是,爆破筒、手榴*弹、额,还有化学炮弹抛射器…”随着书页的翻动,施里芬老元帅的灰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第二百二十八节 又是一笔大买卖()
严格说来,小毛奇对于施里芬的基本思想几乎是完全接受,未加任何修改,这可以分条列举如下:1在未来战争中德国必须两面作战;2采取东守西攻的原则;3在西线的攻势主力指向右翼;4德军必须假道比利时,即必须破坏该国中立。以上4点在1914年完全没有任何改变,所以小毛奇实际上是在执行10年前由施里芬所拟定的计划。
然则小毛奇对施里芬计划又作了何种修改呢?只有一点,也可以说是致命的一点,那就是兵力的分配。施里芬计划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兵力的分配非常不平均:东西线兵力之比为1:8;在西线上,其右翼又占总兵力的7/8,只留下1/8的兵力部署在左翼。计划中的西线总兵力共72个师:53个在旋转的右翼上,10个师面对凡尔登(verdun),构成整个部署的枢轴,而沿着洛林省的要塞线上(左翼)则只有9个师。
照吴宸轩的分析,这是很精明的计算,把左翼兵力减弱到最低限度以使右翼达到空前的强度。即令法军攻入洛林,压迫德军左翼后退,也仍不能阻止德军右翼的攻势,而且愈深入则愈危险。这好像一扇旋转门一样。若法军向前推这一面,则后面的一面就会倒转过来打在其背上。压迫得愈重则反击也愈加重。
当然后来段芝泉段大总长也指出施里芬计划的要点是:
1右翼在对攻势有利的地区中作战,其兵力足够包围安特卫普、那慕尔和巴黎。2左翼在对守势有利的地区中作战,其兵力的强度仅以能诱敌深入为限度。
这种兵力分配实为施利芬计划成败之关键。若不这样分配则施利芬计划就不可能作有效的执行。小毛奇一方面改变兵力分配比例,另一方面又照原案进行,其结果当然是两面不讨好。平心而论,小毛奇改变兵力分配并非没有道理,但要改变则计划也会随之改变,总而言之,二者不可两全。
到1914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所受的创伤早已恢复,其兵力的数量和动员的速度都已超过施利芬当年的估计。此时德国由于人口的增加,可用的兵力也随之略有增加,小毛奇都用来增强东线,结果西线的兵力反而相对减少,照原计划西线兵力约180万,现在反而减到140万。也许有人会替小毛奇辩护,认为若非他增强东线兵力,则不仅坦能堡(tannenberg)的胜利将不可能,甚至普鲁士王室发祥之地(东普鲁士)也可能不保。但这显然与施利芬的原意相违,因为他曾引述腓特烈大帝的名言作为解释:“宁可牺牲一省,但在寻求胜利时决不可分散兵力。”
增强东线虽情有可原,但改变西线兵力分配则实无异于直接破坏施利芬计划。小毛奇对于西线兵力的分配大致为:左翼30万,中枢40万,右翼70万(共140万)。原计划左右之比为1:7,现在大约变成1:3。当然,这些数字的计算不一定精确,但右翼不曾照施利芬遗训所要求予以增强,反而相对减弱则为无可否认之事实。
小毛奇为什么这样分配兵力,对此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均为事后之论,所以在此也毋庸细述。有人指出,即令右翼兵力不减弱,施利芬计划也未必能生效,但这是另外一回事,与小毛奇的功过无关。严格地说,小毛奇的最大错误也许还不是减弱右翼而是增强左翼。施利芬计划是右攻左守,并尽量引诱法军向左深入,这样就可以间接帮助右翼的成功。小毛奇不仅增强左翼兵力而且更容许左翼发动攻势,结果遂把法军从左向右赶,反而增强了他们对抗德军右翼的能力。
小毛奇虽然接受了施里芬计划,但他却把它的性质完全改变了,尽管如此,在一九〇六年到一九一四年之间,德国却又新增了几个军。在俄国方面,他大致还是依照施里芬的老计划,一共保留着四个(现役的和预备的)军,一个预备师,一个骑兵师,和一些国民兵单位,共计大约是二十万人。但是在西线方面,他就不仅是把两翼之间的兵力比例,作了彻底的调整,而且在增强了右翼之后,他的思想也就变成了“坎尼”型的,而不是“吕岑”型的了。(注:施里芬在晚年,思想上也似乎有一些改变。他好像在一九一二年曾经开始考虑到沿着整个正面-从比利时以达瑞士-都同时发动攻击的观念。不过直到他临终的时候,他的思想又还是回到了他的那个伟大计划。他的最后遗言是:“你们要注意增强右翼。”)德国的作战处长塔本上校,曾经说过: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例如铁路等,小毛奇才被迫作此项改变。这种解释是颇有疑问,因为真正的原因似乎是那些王子们为了要想增强他们军团的实力,遂对小毛奇施加压迫。
不过这一切对于吴宸轩而已不过是别人家的事情,实际上他并不关心德国的胜负,而是希望通过给德国人输送一些新鲜血液让这次世界大战变得更加血腥,当然流的都是高贵的白皮们的血。
在总参谋部的帮助下,德国?军方采购了一批掷弹筒和步兵炮,还有秘密采购了一批“化工原料”。当然这些瞒不住英法的间谍,但是标准兵工厂的订货目录也发给了他们的国防部,加上美国、日本的订货,这似乎也没有办法指责吴宸轩在支持德国。
“克虏伯和汉堡联合工业与清国财团签订了互惠合作协议,难道德国人寻找盟友已经饥不择食了?”泰晤士报社一贯的刻薄在标题上就体现出来了,但是英国人并不知道吴宸轩卖给德国人的是什么样的产品和技术。
反应装甲板技术和表面钝化处理渗碳钢让德国人的厚皮舰船变得更加敦实,以至于在后来的日德兰海战中德国舰船几乎都是满身伤痕的返航,却鲜有像是英国高机动性军舰一样薄皮大馅的一捅就破。皇家海军不得不用四分之三的实力当起了公海舰队的保姆,防止这个问题儿童修复了舰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