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和平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非和平崛起- 第3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曹老三要逼迫清廷退位,但又不愿承担骂名,就暗中唆使赵秉钧等人出面。赵秉钧知道这是讨老大欢心的天赐良机,于是格外起劲,逼迫孤儿寡母隆裕太后和溥仪下诏退位,向来无主见的隆裕太后刚刚受到惊吓,只知道拖延哭泣。御前会议上,赵秉钧公然提出,南北两政府同时退位,另在天津组织临时政府。王公大臣默不作声,残存的满洲少年亲贵则誓死反对,赵秉钧厉声喝道:“今天开会,明天也开会,议来议去至今都议不出所以然来,内阁只得引咎辞职!”说罢扬长而去,满洲王公贵戚吓得面如土色。事后,赵秉钧干脆直接摊牌,威胁隆裕太后说,如能主动退位,将保证优待皇室,否者革命党催命,“将有不可测之事”。此时清廷实权和军队都牢牢控制在曹锟手中,无可奈何的隆裕太后只好假意答应。

    或许是赵出于对曹锟的忠心,也是由于职权所任,赵秉钧在劝清廷退位起了很大作用。曹锟私下把政府第一任内务总长的职位交给了赵秉钧。

    这时,太监总管小德张(张兰德)发挥了重要作用。又送来几份时报,其上有消息说,革命党已把军舰部署在威海卫军港,如果议和不成,就要进攻天津北京。见到这则消息,隆裕太后又急出了眼泪。不久前,隆裕太后也是从小德张送来的报纸上得知,乔夫从美国回国时,美国政府送给他三只军舰,海外华侨更是捐资制造了十多只军舰。军舰上的官兵都是华侨子弟,由美国人训练成的,并聘请美国人指挥。可是隆裕太后根本不知道这些消息全是赵秉钧找人编造的,连报纸也是假造的。而小德张之所以不时送报纸进宫,是因为他收了赵秉钧的贿赂,秉承赵之意对隆裕太后进行恫吓诱骗。

    隆裕太后弄不清报纸上的消息是真是假,就哭着召溥仪的师傅郭纯枢询问。谁知郭纯枢从济南回到京城就已经知道大清气数已尽,又受到了赵秉钧的胁迫,他即痛哭流泪,叩着头说消息都是真的,请太后顺从民意,下诏逊位,以求保障皇室。隆裕太后接着又问小德张,小德张也说消息千真万确。他还乘机向隆裕太后进言:“曹锟其实是忠心为国,只是各省纷纷独立或者干脆革命,前方军队撤不下来,外债无望,饷项难筹,若不答应民党要求,则革命军队杀到北京,您的生命难保;倘能依从让位,则优待条件从厚。曹大帅可提保皇太后和皇帝仍安居宫闱,长享尊荣富贵。”

    次日早朝时,隆裕见了赵秉钧等三位国务大臣,掩面而泣说:“赵秉钧啊!胡惟德啊!梁士诒啊!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曹大帅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性命。”他们三人听了,也跟着大哭起来,装着很痛苦的样子。胡惟德还边哭边吓唬说:京城不安全,只好到天津去另组政府了。哭了一阵,隆裕太后收住眼泪,又与三位大臣商议起改行共和后优待清室的条件来,她说:“我的意见只有三条:一是留住‘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十字;二是不用‘逊位’一词;三是宫禁颐和园随时听使居住。这三条,务请你三人告请曹大帅,要南方党人迁就。”三位大臣听了,都表示立即禀告袁总理,尽力争取革命党人对皇室更多的优待。

    曹锟连忙将条件足尺加三的传递给乔夫,老曹还留了个心眼,干脆的通电全国,让乔夫等人如果不答应就是拖延战事,不愿媾和的罪人。乔夫为了共和已经全无原则可言,在他的力主之下,南京国会也不得不通过了《优待清室案》。山东方面保持了沉默,但是吴宸轩以六省谘议局的名义通电对“清帝退位”做了阐述,坚持要写入公开诏书,而且紫禁城和颐和园不能无限期的让清廷占据,里面的国宝更是全民之财富,要成立一个各方参加的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维护之责。曹锟乔夫也都表示无异议,开玩笑,要是表示不赞同吴宸轩这厮的建议就成了出卖国宝的历史罪人了,谁敢扣这个屎盆子啊?

    至此三方达成默契,就等着清廷自己抹脖子了,大清的历史终于落下了最后一片帷幕。

第二百六十节 上海会议立国体() 
三十多年以后的中华大地已经成为世界大国,这时候的人们也能比较理性的反思十九世纪末的那个王朝的历史。此时的历史学界对于武昌革命有了较为统一的评价。革命党的后裔们视乔夫为中华共和国的国父,视武昌革命为其所领导成功的革命,自然赋予武昌革命有极高的评价,认为武昌革命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的国家最重要的关键。在1931年的原革命党纪念武昌起义大会上,发表的《上海民众武昌起义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武昌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在肯定武昌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对于民族革命的成功略有保留,民族革命未能成功的那一部分当是指“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使武昌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这是对武昌革命性质的一种引申。后来的社会活动家在潘公展在《武昌革命与共和建国》一文中,进一步对武昌革命反帝的意义加以阐发,赞扬武昌革命是“被压迫民族的国民革命运动的拓荒创举”。

    但是武昌起义后的中华大地,各方势力正在努力寻求的还仅仅是和平统一的方式而已。在当选临时大总统的余韵未散尽之时,乔夫已经开始着手南北议和的要务。在临时租借的会议室里众人入座后,乔夫急于了解和谈情况。伍廷芳报告说:“现已同北洋代表唐绍仪达成了四次停战协议,南北双方亦业已承认立宪政体。明日唐氏将电曹锟代奏,请召集国民大会讨论君主民主政体之事。唐氏还转告了曹锟所托之言:若南方能举其为总统,则清室退位不成问题。不过,曹氏又怕做曹操、王莽,落下千古骂名,故想让南方党人将他推上总统地位。”

    乔夫说:“我已多次声明,如曹锟能尽快推翻满清二百六十余年之**,则大总统一席尽可归他,况共和国之总统不过人民之公仆罢了。”

    黄克敌这时插言说:“先生来沪之前,列强驻北京公使团曾到清廷外务部表示,中国若能和平停战,主持立宪,则全球所盼;若急于成立共和国,恐非时势所能,亦适启内地纷争之祸,实非中国之福。看来,列强于我不善。”

    “尤其日本政府可恶,”汪昭明亦愤愤地说,“日本政府以为清廷必将请日本出兵助中国削平内乱,若东三省发生骚乱,则日、俄两国政府不等各国同意而立即出兵。ad1;但日本政府又同时与鄂、沪两地领袖交涉,想要起义民军在中国南部建立一共和国置于日本保护之下,并给若干路矿权利。同时,日本又暗助满清王公反对袁世凯,日本公使伊集院彦吉甚至警告袁氏,说决不承认中国改建共和国体。袁氏在召见伊集院彦吉、征询日本政府对收拾时局的意见时,伊氏始终主张:中国非君主立宪政体不可。”

    乔夫沉思着说:“荷马里前日还警示过我,说我们的共和国与美国一样,只有靠利剑才能保有她的美洁和自由。中国的敌人,是历史形成的调和主义、政治**以及日本三者。若不能打击这三个共同敌人,我于这个国家就无能为力了。看来荷马里的话颇得要领,日本政府果然是阻止我们实行共和的敌人!”汪昭明本来还想劝谏乔夫不要急于就任民国临时总统,以免曹锟心冷,但乔夫接下去斩钉截铁地说:“共和政体乃世界潮流,谁能阻挡!”汪昭明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次日,在上海的同盟会本部负责人在哈同花园宴请乔夫,商讨乔夫赴任临时大总统一事。一清早,乔夫、黄克敌、陈其美、胡传儒、马君武、居正、张继等人就来到园中。

    商讨开始后,黄克敌即对众人说:“乔先生返国,南方军民有了归属。不过国内势力最强大者却是宣布独立的六省谘议局。也就是咱们的老朋友吴宸轩,他除了对清室退位和紫禁城等处的国宝监护之外,对于国体一事不置一词,如同一柄达摩克斯剑悬在哪里,谁当总统都不会好受,何况是临时总统。”

    黄克敌言毕,胡传儒即问道:“克敌兄之意,临时总统就是过渡总统啰?曹锟果能赞成共和,不负众望么?那吴宸轩想来也不至于要公然挑起内战,抢夺总统大位吧?”

    黄克敌说:“眼下,与北方代表唐绍仪和谈进展甚慢,曹锟能否立刻使宣统逊位,实行共和政体,尚难预料。不过,促清室退位,曹氏内心早有此意。江南新军参谋长顾忠琛日前与北洋军第三镇代表廖宇春已签订密议,约定先推翻清室者为大总统。ad2;我亦表示,如曹氏能推翻清室,当大总统不成问题。”

    说罢,他拿出顾、廖二人所订的协议请乔夫阅看。乔夫阅毕,持重地说:“与曹氏议和意在实行共和,南京建立共和政府,可使一半国人生活在共和政体之下。若我就任临时总统,将尽力促成共和,并视时局变化而逊位,决不失信于北方。”

    众人正谈论间,宋教仁匆匆进来了。他之所以来迟,是因与章炳麟、张謇、赵凤昌、汤化龙等人密商组阁的事去了。起初,章炳麟从日本回上海后,即鼓吹“革命军起,革命党消”,颇得张謇、汤化龙等人欢迎。又因与乔夫有隔阂,章炳麟在黄克敌至上海后,便促黄克敌早日组建临时政府,并想与张謇联合推举宋教仁组阁。他对张謇说:“若举总统,以功则黄克敌,以才则宋教仁,以德则胡传儒。依愚之见,只有宋君出面组阁,方可建一出色政府。”张謇对此议极表赞赏。宋教仁见自己有章炳麟、张謇等名流的支持,更作排斥乔夫之想。他的盘算是,让黄克敌出任总统,自己为总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