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虽然被崛起的武翼新军给挡在胶州兰村一线,但是最终,青岛还是成为德国海军的东亚舰队基地,用来保护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
为了经营好青岛要塞,德国花费了很大的心思。之后的庚子国变,更使得德国殖民当局更加认真考虑青岛的防卫。经过长时期构筑,德军在青岛布置下陆海两大防御系统,最终形成“青岛要塞”。
地面防御系统:在朝向内陆的方向,德军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沿着青岛市区和港口与山东半岛分割的陡峭山岭修建,不过这道防线并不连贯,德国人也没有这么多兵力来扼守,所以除了拖延敌军的进军速度之外,德国人也没有期望他们能真正阻挡敌人的脚步。第二道防线长达17千米,也沿着峻岭修筑。最后一道防线在市区里面的几座丘陵之间,德军在小鱼山观象山等地方筑有堑壕炮台和其他要塞工事。
海上防御系统:在朝向黄海的方向,德军在入港水道处布放了水雷,修建了4座炮台5个多面防御堡垒。尽管有些大炮是清军在胶州湾炮台遗留的相对老旧的炮型,有的是从根据《辛丑条约》被迫拆除的大沽口清军炮台上拆卸下来的,总体来的防卫设施比较完善,也得到了较好的操作。
据《环球军事》刊文统计,到了一战前夕,驻防青岛的德军有130门岸防炮,还有30余门120和88毫米的野战火炮,以及几十挺当时最为先进的马克沁机枪(一战索姆河战役,德军凭借此枪,曾创造一天内6万英军伤亡之记录),海军有16艘军舰在港内。从武器装备上,由于德国工业比较发达,特别是军火工业发达,德军的武器装备要优于即将进攻的日军。
当然,世界上就永远没有不可攻破的防线,我们发现每一个号称固若金汤的防线都有其崩溃的一天,德军的“青岛要塞”遭受了和后来著名的“马奇诺防线”同样的命运。
共和六年的8月底,青岛上空已经开始战云密布,城里的中国人纷纷避难到邻近的登州或者青州,最不济也躲到了对岸的胶南胶州农村里,往日车水马龙的青岛变得异常萧条,炎炎夏日里倒有秋风瑟瑟的意思。
其实早在8月7日英国驻日大使向日本外相发出参战要求之前,德国就已经预感到战争的临近。8月初,德国皇帝宣告胶州湾进入军事戒备状态,德国在远东的侨民都被应召入伍,或编为预备役人员。德国的重要伙伴奥匈帝国在远东地区唯一的一艘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也驶进了青岛港,加入到青岛要塞保卫战的行列当中。
但是,德军表面上坚不可破的“青岛要塞”却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兵源不足。这也难怪,因为地理原因,德国在东亚的军力相当有限,而德军在一战初期的作战计划更让这一问题加重。在欧洲战场,德国总参谋部为了避免两线作战陷入不利,制订了“施里芬计划”。这个著名赌博式的右勾拳计划企图速战速决,要求德军在战争初期利用俄国政府效率较低和交通落后的弱点,在数周内攻下巴黎,然后向东击败俄国。这一计划客观上要求德军将兵力集中在欧洲大陆,也就进一步限制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驻军规模。因此,在8月初战争即将打响时,在中国的德国陆军仅有3650人。还有一些编入德军的当地中国人也被当做炮灰加入守军队伍,而日本则出动了5万人。
日军相比之下兵力充足,加上战争**强烈,因此很快就下达了最后通牒。8月15日,日本政府向德国政府下了“最后通牒”,以将胶州湾租界地全部交还给中国为由(其实就是赶走德国租客,然后日本自己来租借青岛),要求德国政府必须无条件地将青岛交由日本暂管,德国陆海军撤出中国,否则日本将采取必要的行动。
面对这一通牒,难得幽默的德国人给出了有趣的回答“可以考虑把青岛交还中国,但是日本也应将台湾交还中国。”日本人当然不希望青岛回到中国人手中,否则也不用通过谈判来阻止中国从德国人手中接受青岛,尽管德国人也仅仅是说说而已。
面对日本的强硬*立场,德国人也摆出了一副一战到底的架势。德皇威廉二世亲自电告身兼青岛要塞司令的迈尔瓦德克总督:“务必保卫青岛要塞,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则更能反映德国人心态的对话记录在艾德顿?罗伯特的《朝日武士》一书中,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说,“向日本人交出青岛,比向俄国人交出柏林更让我感到屈辱”。或许在威廉的心里,日本人根本就是跟在狮子后面吃腐肉的野狗而已,老虎可以输给狮子但是绝不会任野狗狂吠。
8月23日,日本在和中国约定了一个月的期限后以英日同盟的义务为缘由对德国宣战。不过谁也没想到的是这场战役的结局竟然会是戏剧化的一幕。
9月2日,日军已调动了以第十八师团为主力的陆军4。5万人,配备了数百门重型攻城重炮山炮野炮在内的火炮和多架飞机,于山东烟台登陆。在国防军第18师的陪同下,日军先是在5天内经过黄县掖县平度即墨以及胶济铁路沿线城镇,最终进入胶澳总督区,并屯兵李村向青岛逼进。这一路上日军还算本分,没有对沿线的中国城镇进行骚扰,当然除了第18师之外,国防军的另外两个教导师也在青州一带集结,随时可以对日军进行包围,所以小鬼子还是识得好歹的。外围防线的德军在稍作抵抗后就撤入市区,外围战斗的伤亡都没到两位数,所以日本和德国都没有真正了解对手的实力。
但是第二道防线是浮山烟墩山(如今的徐家东山)四方山等制高点,德国雇佣的中国劳工修筑了临时炮台,并挖掘壕沟工事运送物资等,备战态度非常积极。不过当时驻青的德军总兵力不足5000人,几乎是日军进攻兵力的十分之一,收缩防御和保存实力成了青岛德军的唯一选择。因此处于外围防线之外的仰口湾,只有少量德军的轻骑兵负责警戒。登陆日军没耗费多少弹药,就击退了德军的警戒部队,并向李村挺进,与一路南下的日军主力会合。
日本联合舰队已出动了60余艘大小军舰,对胶州湾进行封锁并从海上攻击驻青德军,但由于德军在胶州湾内布下大量水雷,因此青岛东侧的崂山山地登陆几乎成了日军唯一的选择。数日后,又有一队总兵力约2000人的英军也在仰口湾登陆,其中还有一批大胡子的印度士兵,说实在的英国此时在远东的兵力还不如德国人呢,不得已也得用阿三的士兵充数。
日军因为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变得非常骄狂,就在日军主力出发的同一时间,日本国内已开始修建战俘营。兵力集结完毕后,9月26日,日英联军开始向青岛外围发动进攻(这一天也是计算日军一个月攻击时间的开端),经过一周的苦战逐步占领了孤山楼山罗圈涧等处的德军外围阵地。
就在日军从仰口湾登陆的第二天,德军即派58名官兵来到浮山高地设了观察哨,并建立了5个防御工事,储备子弹6万发手*榴弹300枚照明弹2000发及足够坚持8天的食品和水,准备与日军周旋一段时间。而日军要想摧毁德军在青岛市区各个山头的炮台,就必须在纵深地带安装大口径重炮,但德军观察哨的存在使日军无所遁形。
浮山战斗的打响,成为青岛攻防战的重要节点,之前双方的试探已经结束,接下来才是血肉和钢铁的较量,不管是德军守军还是日军都没有想到这场远离欧洲主战场的战役居然也会打成一片火山血海。
第三百三十节 青岛上空的战鹰()
德国人和日本人在陆地上打得不可开交,却不料另外一场同样兵力悬殊的战争在青岛的碧海蓝天之间正在上演。
9月5日在青岛上空引擎轰鸣,战机飞舞。空战的主角就是德军青岛飞行员普吕肖夫海军中尉,他与日本舰载机母舰搭载的四架战机在青岛上空展开激战,这标志世界战争史上第一场由陆海空三军对一个城市军事目标实施联合立体攻防战争,在青岛这座海湾城市的陆地海域天空全面展开,这也是世界战争史上舰载机母舰与水上飞机第一次实战行动,这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空战!
当时,日本海军水上机航母若宫丸号搭载三架莫里斯法曼1912型双翼飞机和一架吕号乙型双翼水上飞机,这支海军航空队由队长海军少佐金子养三大尉山田忠治和田秀慧中尉藤濑胜大崎教信武部鹰雄饭仓贞造共七名飞行员以及四十六名地勤人员组成,于8月21日刚刚编制完成,立刻随若宫丸号从日本横须贺赶来,汇合参战。由于天气恶劣,若宫丸号直到9月5日才第一次出动航空侦察,这次飞行持续两小时,飞机除了在1100米高度对青岛进行侦察以外,还对德军的阵地进行了轰炸,但日机立刻遭到德军防空火力的反击,被打中两发机枪弹,机翼的一根骨架被折断,蒙皮也被撕裂。而日机此次侦察飞行摸清了港内的情况,查明了“埃姆登”号巡洋舰已经离开,港内唯有伊丽莎白皇后号和s…90号以及小型船只数舰的军情。这次成功的飞行侦察和安全返航,大大激发了日军的士气,但德军地面炮火的对空打击,让日本飞机险遭击中坠毁,让日机感到天空也一样是危机四伏!
在青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日德两军较量中,相对于日军四架战机和机动性极强的水上机航母,青岛德军飞机完全就是势单力薄,原有两架飞机,战前撞毁一架,战时只有一架飞机可以升空作战。战机数量4比1,日军占尽优势。德国海军中尉布吕肖夫,是青岛德军唯一的一名飞行员,但他除了高空侦查,空中投弹轰炸,他还在驾机与日军战机进行的激烈空战中。
布吕肖夫中尉的福克飞机还是第一代,根本没有安装机枪等武器,除了侦查之外只能用外挂的手榴*弹架子往扔手榴*弹。上次和日本飞机遭遇的时候除了对那些猥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