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俄国已经是满目疮痍,俄国在此前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连续七年陷于战乱。在此七年期间,两千万人死亡,还有三十万人投降到波兰。其中内战时期,双方都有一百万人以上死亡,国家经济几乎崩溃,再加上共和十一年和十二年的旱灾更是雪上加霜。疾病也横行,仅共和十一年就有三百万人死于斑疹伤寒,更有数百万的平民死于双方的互相屠杀。
在此期间有一百万人逃离俄国,到欧洲或者波罗的海诸国,当然也有一部分逃亡到中国,他们被称为白俄。这些人又有不少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成为了这些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建设人才。而历史上曾经充分利用这些人才迅速崛起的红俄却因为人才的流失而失去了成为工业化大国的机会。
在北方战场上赚的盆满钵满的情况下,中国在一战后并没有像英法美那样大肆裁减军队,而是在共和十年五月,在济南的国防部召开了军备政策研讨会,在会议上,中**方确定了下一步的军队发展纲要:
原有的陆军第七、八、九、十和中央集团军都已经派出部队参加过了一战、对俄干涉战争或国内统一战争,这些经过考验的部队中裁减大约三分之一的老兵和士官。
同时通过各地的招兵处从有初中以上****的青年中招录士官生,而从农村青年中招收职业兵,士官生将被分配到各个集团军**的军事训练基地,集中进行半年的军事训练和班组管理培训,其中的佼佼者将能升入各个专业军事院校进修,成为国防军军官的来源。招录的士兵和士官将填补各个部队的缺额,并在今后形成一套士兵和士官的退役机制,士兵在一般情况下服役4…6年就要退出现役。而士官则可以服役5…10年。退出现役的士兵将在退役后5年内成为一级预备役的成员,每月将获得相当于相当年限的工人收入的50%作为作训津贴,而退役士兵还会获得一笔退役补助金和一份在各大商会企业工作的,这也让参军成为很多农村青年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条捷径。
裁减下来的士官和士兵除了因身体原因或自愿退役的之外,都将转入刚刚由巡防营改编而来的内务部队,全国各个省级单位都将建立内务部队。内务部队的士兵来源主要是各地被收编的军阀或革命党的民军士兵,还有原来的一些民团、联防队等民间武装。通过从国防军退下来的士官和士兵们的训练,剔除了一部分不适宜继续留在武装力量的人员之后,组成了四十多万人的内卫部队。
内卫部队司令官张绍曾中将于共和十年十月一日在济南宣布中国内卫部队正式成军,编成为四十三个纵队和数个团级编制的海岸巡防队。基本上每个省区都有一个纵队(师)的内务部队在当地驻防,将国防军从国内维稳任务中完全解放出来,使得国防军成为完全独立的野战兵团。
同时国防部宣布成立六大军区,分别是:
以济南为司令部驻地的中央军区,下辖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北平、天津九个省市,十一个内卫纵队和四个海岸巡防队。
以哈尔滨为司令部驻地的东北军区,下辖辽宁、吉林、黑龙江、东蒙、北兴安(收复的外兴安岭地区)五个省,六个内卫纵队和一个海岸巡防队。
以广州为司令部驻地的东南军区,下辖广东、福建、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台湾(尚未收复)、海南7个省1个岛屿直辖区,八个内卫纵队和五个海岸巡防队。
以成都为司令部驻地的西南军区,下辖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五个省,下辖六个内卫纵队。
以兰州为司令部驻地的西北军区,下辖陕西、甘肃、南蒙、青海、新疆五个省,下辖五个内卫纵队。
以恰克图为司令部驻地的北方军区,下辖北蒙、西蒙、巴尔喀什、西昆仑、撒马尔罕、突厥斯坦、南贝加尔七个边疆省,下辖七个内卫纵队。
国防军各部队已经陆续回国。除了驻守摩尔曼斯克的快速反应66师之外,中国全部的五个集团军都已经返回驻地。经过了欧战的磨砺,中国国防军的技战术水平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相比之下只有第三师团、第五师团参加了对抗激烈程度很差的东线作战。日本陆军在一战中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战场经验,特别是在装甲部队的运用方面,日本陆军更是与国防军差距拉大。
五个集团军编成内的八十多万野战军,组成的39个师、4个师级重炮集群和数目不详的团级特种战斗群。拜一战中中国成为世界兵工厂所赐,中国在装甲车辆和运输车辆方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基地,这些陆军师中有将近三分之二的都是机械化步兵师或者加强版的摩托化步兵师,还有6个由原来的国防军老兵和西南地区山区士兵组成的山地师以及全部轮式装甲化的6个快速反应师。
当然最为特殊的还是由收编的高尔察克残部和部分白俄前军人组成的四个外籍摩托化步兵师,这些外籍步兵师虽然在中国国防军的掌控之中,却并不是国防军的编制内部队,算是国防军的外籍兵团,驻防在贝加尔地区和阿斯塔纳地区,成为北方派遣军的辅助部队。虽然是辅助部队但是其吃的穿的用的一水的中国国防军正规装备,比起被打的失魂落魄的高尔察克的“俄罗斯复**”要强百倍。实际上如果纯按战斗力计算,俄罗斯复**已经可以除籍了,高尔察克手下的三万多人除了几千条之外,就再也没有能算得上正规军的东西了。不得已,杜子成中将只得允许他们退往伊万诺夫斯基地区休整。
当国防军的第三次整军进行的如火如荼,吸引了世界各个列强的关注目光,特别是日本几乎把在中国的特工倾巢出动来探听消息。几乎同时,在一战中风光无限的标准航空队的扩编也成为了中**事方面的又一个热点,但是却没有人注意从万里之外的北海将两艘巡洋舰和四艘驱逐舰驶回中国青岛港的国防军海军,这支冯如中将手下刚刚破茧而出的部队注定要在他的襁褓中就迎来第一场血与火的洗礼。
hp:bkhlnex。hl
第三百七十九节 闽系海军之没落()
中国近代史上有个“无湘不成军”的典故,不过后来湘军逐渐没落,被淮军代替,而袁大头的北洋系正是脱胎于淮军,但是随着同样是团练起家的武翼新军逐步壮大,成为中国国防军的唯一前身,陆军自此以武翼新军为源。请大家搜索(品%书¥¥网)!更新最快的大清国曾经盛极一时的海军分为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以及广东水师,除去广东那些个小舢板不算,南洋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就已经损失殆尽了,但是在刘公岛上驻扎的北洋水师却鲜有北方人的身影,这支大清海军的正朔里,英语和福建话(当然里面包含了闽南客家等地方方言)才是通用语言,一直延续至武昌革命之后的十多年。
闽系海军之所以形成,并非偶然,而实有其地理的历史的及人文的种种错综复杂因素。福建省地处于中国东南沿海,位于欧亚大陆的东侧边缘,海岸线复杂曲折,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加以其地山多田少,必须衣食于海,因之自古以来闽人即擅长海上活动,而以精于海战著称。如明代平定倭寇的名将俞大猷即为泉州(晋江)人,其“俞家军”与戚继光的“戚家军”几于齐名。其后的颜思齐郑芝龙郑成功均曾称雄海上,闻名于时。台湾收归大陆后,清代东南沿海的江浙闽粤各省水师总兵提督等高级将领,多为闽省的水师将领所出任,诸如康熙年间的万正色(晋江)施琅施世骠施世纶(晋江);雍正年间的林亮(漳浦)蓝廷珍(漳浦)吴英(莆田)许良树(同安);乾隆年间的陈伦炯(同安)蓝鼎元(漳浦)等人无不来自于闽南的漳州与泉州。嘉庆年间著名的海盗,以及平定海盗之乱的李长庚皆为福建的同安人(泉州府),更是一时传为佳话。
降至近代,绿营水师没落,新海军肇兴,海军仍为福建人的天下,所不同的仅是闽南人已为福州人所取代。这自然是因为福州船厂与马尾船政学堂均设于福州之故。1866年左宗棠在马尾设立福建船政局,设马尾船政前后学堂,前培育造船人才,后培育驾驶人才。马尾,成为中代海军摇篮。清末民初,全国海军被闽人垄断,上至总长司令,下至士卒杂役,多为福州人,闽系海军成为中国海军的代名词。而所谓“闽系”,实为“马尾系”,绝大多数人是马尾船政出身步入海军的。马尾船政学堂采用英国海军学制,招14岁少年入学,多由海军内闽籍人士推荐,施以8年海军军官养成教育。
非常不幸的是他们几于一开始就认为海军是一条登龙的捷径有利可图,远于第一批留学英法的“闽厂生徒”回华之前,即表现“一得自矜贪慕荣利”。声言:“创办铁甲,正我辈富贵之日,苟非高官厚禄,切不可就。”及至回国进入海军服务,逐渐地由偏裨而荐至将校,更是俾倪不可一世。视海军为其专利。尤其是民国初年刘冠雄出任海军总长时代,先后十年,连任八次(每易阁揆为一任);李鼎新继之,又于四年之间连任五次,俨然是海军的不倒翁。闽系海军依附军阀,把持海军,以中央的海军正统自居,排斥异己,遂使闽系海军的势力盛极一时。其后杜锡圭杨树庄陈绍宽继之,虽然不属于“船政系”(或马尾系),但依然同为福州人,闽系的结构并无改变。以海军部的人事为例,根据《大清缙绅全书》清末时期大体尚为福建与广东藉者各半,维持一个巧妙的平衡。可是一到共和国前十年,即大为不同,如在革命党政府海军部编纂的《海军部职员录》中,海军部内共有204人,其中福建人即有142之多,约占全数的70%。其他海军总司令及各舰队司令,乃至各海军机构的首长,也是非闽人莫属,其垄断可见一斑。
从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