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度调集人力物力支援灾区,现在第一批医生和救灾物资已经空运启程,你们要做好临时机场的保障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是,总座,我们保证完成任务。抢险救灾,我为尖兵,连续作战,人定胜天。”何大壮嘶哑的嗓音传来,几位一向沉稳的大佬也不由得动容,这个憨大个居然有如此决心和毅力,面对天灾毫不畏惧,让大家不禁心生佩服。
“好,一切就由你全权指挥,我们后方会想尽一切办法提供支援,请你转告指战员和老乡们,帝国不会让他的子民衣食无着的,帝国的每一个公民都会伸出援手,天灾不可怕,人心齐能搬山填海。从现在起,全国人民都会动员起来,一切为了灾区,一切为了灾民!”吴宸轩放下话筒,沉吟一下开口。
“徐老、熊老,政府和议会就拜托两位掌舵了。段总长,军队方面的事情就请你代为全权指挥,无论如何也要打赢这场和天灾的战争。”吴宸轩的话让几位都是一愣,接下来吴老大的话更让他们震惊“让苏处长准备飞机,明天一早,我带周仲辅、邓先贤、张建元和李维常他们去灾区一趟。”
居然是御驾亲征,三老和段总参都大吃一惊,一国元首亲自上阵救灾,让一向奉行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几位大脑有些接受不了这个信号。
第四百五十四节 元首亲临海原县()
“1920年12月16日,大约是晚上8点钟,在中国某些城市以及和它邻近的国家,观测到一些异常现象。不能说成都、大名、上海和海防相距很近,要知道从成都到大名大约1200公里,而从海防到上海大约1900公里。可是,在上述时刻,在成都法兰西领事馆,在大名的耶稣教徒传教团,在上海的英国领事馆和在海防的天文台内,所有钟表立刻停摆。在这些城市和所有其他许多居民点,坐在饭桌旁的人们忽然看见,吊灯开始摆动起来,后来还知道其他一些情况。在大名以北的板夏,三个闲谈的传教士忽然感觉到恶心欲呕,他们觉得地板就像船舶上的甲板一样开始摇摆起来,在距中国海1250公里远的一个地方,走向市场的主妇们突然觉得晕船,北京和天津的居民也有同样感觉……”这是海原地震发生后,白俄的一位佚名作家撰写的《西方忽视了的灾难》的开头部分。
诚如郭增建研究员所言,整个世界几乎都感受到了地震的影响。有一艘从上海出发驶向香港的英国p&o公司的“devanha”号客轮行至汕头外海时感觉到像地震一样强烈震动。“船长以为可能是船撞在了淹没的漂流物上,但等船靠了香港码头以后,他一检查船的外壳,很惊奇地发现,整个船壳都完好无损,这才想到了可能是地震引起的震动。”和千里之外虚惊一场的插曲不同,处于地震中心的人们此时正经历生离死别的残酷考验。
这年12月初,一位英国女传教士金乐婷,准备途经甘肃,前往新疆。谁知,她却在兰州和这场大地震不期而遇。这位女传教士忠实地记录她的经历,有地震中的感受,有地震后的目击,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动员的抢险救灾过程,成为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见证。
“地震瞬息而至,街巷如遇海啸,似是逃过一劫。随之,人们的震惊被恐惧所取代。这是遭遇地震后金乐婷的第一印象。她们首先感觉到头顶上一阵阵沉重的如同重载马车驰过的声音,似乎又是空中架起的轨道上,火车隆隆而过的声音。这些声音让人极其难受。
声音过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地动。先感觉到地板在晃动。这时,父母们本能地冲向了孩子。瞬间,房子就晃动了,人在屋里根本到不了门口。等晃动稍微停息,她们才跑到院子里。又见到了另外一种景象:兰州的街巷如同遭遇了海啸,树木在咔嚓声中折断,围墙在轰隆声中倒塌,房梁发出吱呀呀的声响。
面对巨大灾难,她们只能站在小院中间默默地等待着。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地震才渐渐平复,最可怕的时候算是结束了。此时,是12月16日,正是天寒地冻之时,寒冷难耐,她们又进屋了。所幸,这个夜晚很少感觉到余震。随后她们看到,黄河北的白塔山的山坡上,地震带来的灾害更为严重。一些山体滑坡陷入了山脚的小溪流,山间的寺庙变成了废墟。她觉得,地震虽然给兰州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同兰州东、北的许多地方相比,似乎逃过了一劫。
人们被动员起来自发救灾。金乐婷的另一位朋友巴瑞医生去了静宁救灾。一路上看到的情形,让他触目惊心。山体滑坡了,埋没了一英里长的路,二十多条溪流被堵塞。到了第二年春天,她又接到从兰州来的信说,地震灾区有些堰塞湖的水深度达200米,而且每天都在涨,静宁附近的一个地方,1000多位村民已经被迫离开了家园。
去地震灾区的朋友传来消息说,余震随时都在发生,有些人家因为房屋无法承受多次震动而倒塌,结果大震没有死亡,却有数百人死于余震。山区的民众死亡很多,以至于村庄中弥漫着一种空寂的感觉。
据后来调查,这场地震中,重灾区的居民多以窑洞为家,因窑洞倒塌而造成的伤亡非常大。对兰州以外地震所造成的破坏,金乐婷更多是从朋友那里获知的消息。朋友还给她讲了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一家三口人的传奇经历。
地震极震区的民众多缺乏科学常识,他们对地震最直观的认识就是“山走了”。实际上,这是指地震发生后,造成的大滑坡。在极震区的一个溪谷中,仅仅大型滑坡就发生了7处之多。在这里,仅有三个人和两条狗活了下来,其他一切都被滑坡所埋葬。一位农民和他的两个儿子,先是被滑坡的泥石流带动走了半英里远,结果泥石流遇到了两条流向不同的河流。河流冲击泥石流,他们又被河流带着走了一大截路。这段奇特的经历,把三位农民吓坏了,能活下来真是奇迹。
在巨大天灾面前,静宁县知事周廷元做出了巨大贡献。就在地震不久,他就下令当地警察和预备役士兵冲入民居,将人们带离危房。在整个县城成为废墟的情况下,带人救出了1100名伤员,为3000多灾民提供赈灾。
相比周廷元的所作所为,更让金乐婷他们吃惊的事情是发生在12月18日中午的事情。正在他们餐前祷告,拿起刀叉准备享用今天的第一顿食物的时候,周围突然变得嘈杂起来,似乎有很多的中国人在大声的召唤,不过不太懂汉语的金乐婷他们并不能马上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不过这两天的经验让她明白并非余震来袭。
“神父、金修女,快来看啊。”教堂收养的一个中国男孩陈虔诚敲门的同时大声的招呼“是元首,元首他真的来兰州了,就在机场进城的路上。”
金乐婷和鲍比牧师站起身,跟着陈虔诚一起出门上街,果然在街道两侧已经有很多的中国人聚集在一起,大家都在谈论着,说大元首阁下今天上午已经抵达兰州机场,现在正在进城,他是来亲自带领国防军和老百姓抢险救灾的。鲍比和金乐婷都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就算是英国和美国也没有国家元首放下国务,亲自前往灾区的先例,何况这个挂着民主牌子却近乎独裁统治的帝国。
不过很快他们就知道,传言是真实的,因为他们很快就看到了一个车队进城了。在先导车后面的一辆军用越野车上,吴宸轩头戴钢盔,穿着一身国防军的作训服,没有佩戴任何的军衔和勋章,就站在车厢里,正扶着栏杆,向周围的老百姓挥手致意。人群随着缓缓而行的车队来到了一个空旷的场地上,那是兰州府衙的门前,不过往日的官市的草棚子都已经成了废墟,倒是能撑下这么多的百姓。
“同胞们,乡亲们,帝国的公民们,在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我相信在帝国政府和军队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是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我来这里不是作为国家元首来视察灾情,我是作为一个帝国的普通公职人员来尽一份应尽的义务。我们还有这么多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被压在土坯房下、土窑洞里,每分每秒他们都在和阎王爷打照面,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如果不能尽全力的去挽救他们,那是要对不起良心的。我作为一个官员、一名军人、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一个帝国的普通公民,请求大家,和我一起抗击天灾,挽救生命!”
金乐婷修女听着鲍比神父的翻译,心情也是无比的激荡,她从未见过一位国家首脑会如此的关心底层的百姓,也从未见过一位统治者会与他的臣民同悲共喜,这一刻她认为这位吴宸轩元首一定是天使下降尘世,他的脑袋上一定有自己看不见的圣光。
“当那位元首把话筒放下,卷起袖子和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一起分开人群走向一条已经成为废墟的小巷,刚刚激动的泪流满面,甚至已经跪在地上叩拜的老百姓都不明白这位大人物要做什么。不过当元首在几位军人的指引下来到一座可能掩埋着一家布匹店老板的废墟前,当他和那个小伙子在一群军人中间一起扛起一根房梁,撬动废墟的房顶的时候,人群霎时间变得寂静无声,我几乎可以听到那群军人和那位元首的因为用力而变得粗重的呼吸。不知道是谁先喊了一声“万岁!”,紧接着人群像是洪水一般的以那一群军人为圆心的展开,每一个人都在尽力的寻找可能有幸存者的废墟,他们用手中的一切撬动着,挖掘着,似乎刚刚的绝望和疲惫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我身边一位似乎超过七十岁的老人,拖着带着暗红色血迹的腿,用他的拐杖一点一点的插着身边的废墟,一位不超过7岁的小孩子,穿着破烂的棉絮跟在大人的身后,搬动着沉重的土坯。当时我和鲍比神父也加入了其中,在这一刻,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