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十年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八十年代-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你跑这么快,吓死我了。”沈重放松下来笑骂道“不在家好好读书,不是快考大学了么?”

    “过两天就要去学校了,来看看你。”赵林把自行车支好,接过二舅递过来的水一饮而尽。这才接着说道“我去学校找了个路子,想不想多挣点钱花?”

    沈重把水瓢接过来扔到水缸里道“你个娃子,打什么哑谜,快说。”

    “红薯粉条,村里有人会做吧?”

    “当然有,以前家家自己做,不过卖不出去就没人做了,那东西费料,自己吃不划算。”

    “能卖,县里粉条都贵的不成样子了,你做出来多少我就能卖多少。”

    沈重一拍大腿,兴奋道“那中,现在不比以前,红薯种出来都没人吃,扔地窖里面都放坏了。要是粉条能卖钱,那可是大好事。”

    “那就好,我出钱你多收点红薯,做多少都能卖出去。”

    “那要是有人也跟着自己做呢?”沈重瞬间就想到关键。

    “随他们,谁愿意自己挑担子去县里卖,咱也拦不住。不过个人挑担子卖不出去多少,咱们是给供销社供货的,必须量大才合适。”赵林想的就是大家一起赚钱,聪明人从来都很多,不愿意跟着他的脚步往前走的,拦也拦不住。

    “那行,要是粉条生意能做成,今年多开两块地种红薯也还来得及。”沈重点头道。

    具体的制作工序,人员安排和原料来源,这些对赵林来说很麻烦的东西,在沈重手里都不是事儿。好歹头上还顶着一个村长的帽子,加上赵林预支的二百块钱,准备工作很快就完成了。

    红薯不值钱,算下来一斤粉条成本也不过一毛钱,赵林给沈重的工钱是一斤一分钱。粉条这东西做熟了之后,红薯只要能供得上,一天就能出几千斤,一斤赚一分,一天也有几十块,简直就是躺着赚钱,比下地干活不知道轻松到哪里去。

    给学校供货是两毛,一个月一千斤就有一百块现成的利润。供销社那边按两毛三,还不限量。在大家对做生意还有顾虑的时候,赵林自然不客气的把利润都拿了,等社会上的经济形式缓和了,销售渠道都打开了,再分润出来一部分给大家更合适一些。

    在开始的时候说,跟我干吧一个月给你开一千块工钱,非被当成神经病发作不可。还不如就让他们踏踏实实的赚点小钱,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慢慢来吧。

    供销社是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不仅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是联结城乡、联系工家、沟通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对国民经济、稳定物价、保障供给、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所以才能做到不限量,这可不仅仅是一个县城的市场,不夸张的说不局限于运输的话,它的产品向来都是面向全国的。就好像县里人现在吃的就是几百上千公里以外产的粉条。

    限于运输条件,卖遍全国有点夸张,全省还是可行的。别说一天几千斤,就是一天几万斤也不在话下。

    农村为什么穷,因为只提供农业产品原材料。

    如果把这些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那农民的收入绝对会增加好多倍。赵林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红薯一斤不到一分钱,做成粉条价值就翻了几十倍,虽然被赵林拿走一大半,剩下的依然能让农户收入增加好多。刚开始还不明显,以后产业规模扩大,赵林的比例缩小,这个增幅还会再一次扩大不少。

    祖祖辈辈都靠土地养活,同时也被土地束缚的人们,随着中国的大变革时代来临,正在摆脱这种束缚,赵林只是帮助他们加速这一过程罢了。

    场地都是现成的,沈重家的院子南门外是一大片空地,都是村子里的宅基地,不过有钱盖房的不多,所以一直空着。

    别拿村长不当干部,还真不是一句玩笑话,平时沈重这个村长一样要下地干活,一样吃不饱饭,一样被婆娘骂得抬不起头来。

    但是一旦需要组织人手干点什么,还真是似模似样,连一个挑刺的都没有。

    赵林刚夸了两句,沈重就摆手打断道“要不是大家都想多挣两毛钱,谁特么会听我的,要不是没人愿意顶这个包,孙子才愿意当村长呢。”

    确实,吃都吃不饱,还要缴公粮,村长这个活确实不好干。

    “你可得把这条路理顺了,要是到时候做出来卖不出去,你这好险才赚来的钱可就要都搭进去了。”沈重严肃道。两百块,可不是小数目。

    赵林保证道“放心吧,这事成了对村子里所有人都有好处,你这个官也好当点儿。”

    “帮大家增产增收的事儿还得靠你一个小辈,我算个狗屁的官儿。你该干嘛干嘛去吧,这事别管了。过几天我找车把粉条给你送过去。”沈重挥手把赵林撵出家门道“好好考你的大学,别像我一样没出息。”

    村里的事从来都瞒不住,来沈家上工的人看到赵林都要夸一句再说声感谢,毕竟村里没什么赚钱的门路,只能靠老天爷风调雨顺,在土地里刨食。现在沈家开工收人,给的工钱虽然不多,但是额外的收入谁不想要?

    赵林接触的长辈们,个个都心思沉重,对他的影响从上一世一直延续到这一世,从来没有断绝。

    本以为还要在二舅家呆上两天才能把事情办完,从村子里出来才知道自己小看了天下人。

    怪不得传统是重农轻商,还要有投机倒把这个罪名,养活天下人的从来都是这些底层民众。干遍了重活累活,得到的却是最少的,和所有人一样都有七情六欲,却只乞求能填饱肚皮。而赵林动动嘴,跑跑腿就把最大一块肥肉挖走了,还要收获赞赏和感激。

    这感觉,好矛盾。

    赵林回到县城把自行车还了,没有回家,直接跑到学校找大师傅林建军去了。老汪从县委抢来的经费都在他那里,虽说之前已经碰过面,多走动走动还是应该的。

    粉条往食堂里送拿的是现金,供销社虽然好,可是回款却慢的很,只靠赵林身上的钱估计送不了几回货就得完蛋。要是减少供货量,市场打不开,光凭老汪的面子恐怕一样挺不了多久。

    也许是跟着老汪混的久了,也许是一身本领无处发挥,林建军最大的爱好就是教徒弟。县里各单位的大师傅都跟他学样几式散手,可以说是县城厨师界的祖师爷。

    不仅如此,领导们虽然清廉,各单位依然还是要有小食堂的,迎来送往的事情在中国从来都是正大光明的。

    厨子进了小食堂就和司机一样,虽然和秘书比还差点,但也算是领导身边红人了。想进小食堂就得有绝活,想学绝活就得拜师,县里有当师傅资格的就这么一个。

    破四旧也没有破掉这些传统礼仪,天地师君亲,师还排在君王前面。所以别看林建军现在不过是一高中食堂大师傅,天天被老汪怼的没脾气,可是在县里的影响力一点也不差。

第八章拉下水()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

    赵林想让林建军当这个头羊在县里掀起一股吃粉条的浪潮,从而缓解自己这个新产业的资金压力。

    县城也有将近二十万人,这个市场带动起来之后的消耗还是非常大的,万一供销社这条路走不动,这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赵林见到林建军的时候,他正在忙着做蛋花汤。一个蛋就能做出一大锅出来,够盛满一百碗还多,而且保证碗碗都有蛋。看的赵林直眼晕。

    食堂的汤是免费的,除了他新开发出来的蛋花汤之外还有一个海带汤,鲜而不腥,赵林喝过一次之后记了两辈子还没忘。

    林建军干的活在赵林看来和后世的行政主厨差不多,不但要管运行成本,开发新菜,新人培训,设备保养,食堂日常管理,还要协调人员工作安排,本应该天天忙的脚后跟不着地,可是偏偏他又有很多空闲时间,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不去上课,跑我这儿干什么?”看到赵林第一句话就是这个,真不亏是老汪的好狗腿。

    “来跟你学学怎么能吃那么胖,学生对你的意见可不小,都说你天天在食堂偷吃。”赵林开玩笑道。

    “一边玩去,我这是累的!”林建军不满道“惹急了我就不干了,老汪开的那点工资还不够我一顿饭的,谁特么瞎啊,嚼这舌根子也不怕被雷劈。”

    “你这么胖一看就是腐败样,要不咱也减减肥?”

    “减个蛋,我养这身膘容易么,我一个厨子跟腐败能沾上边么我,你少跟我扯闲篇,正忙着呢,你该干嘛干嘛去,门在后面,好走不送。”林建军被赵林说的烦躁起来,抬手就要把他轰出去。

    “要不我帮你正正名怎么样?”赵林赶紧打住道“替你打入学生内部做做宣传,也让他们体会一下您的一片苦心。”

    “你有空多读读书好不好,老在我这整景儿算什么事儿啊。”林建军说完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怎么整你说说看。”

    “过两天我的粉条不就送到了么,每天给你留两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