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凤舞之穿越到宋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飞凤舞之穿越到宋朝- 第2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伴随着冗官和冗兵而来的是冗费,给宋的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这个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了,必须改革,刻不容缓。宋朝岁入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之巨,而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已经入不敷出,朝不保夕了。如此类推,冗费是到了后期,我估计宋太祖、宋太宗时期骇人耳目的封桩库、左藏库等金帛山积的富裕国库,就会完全消耗一空,国库空虚指日可待,长此以往,我们大宋也会被这三座大山压垮的。我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眼前的事实,其实自先皇开始,大宋高层其实已注意到日用渐亏的事实,不少大臣都上书言事,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案——王禹言五事,宋祁提出三冗三费,范仲淹庆历新政,文彦博要求省兵,都是讲开源节流,减冗兵,裁冗吏,抑兼并,细理财,最终却无疾而终,不了了之,所以希望各位考虑一下小人的微言大义——“

第三十四节一石二鸟() 
吕大人首先洋洋洒洒的发话了;“不过紫月刚刚说我们国策有偏差,但以文治国是太祖一脉相承制定下来的基本国策,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太祖英明该省,深谋远虑,他如此规定自然有他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这打江山不容易,守江山却更不容易,建设太平盛世却更不容易,我们身居高位,每日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殚精竭虑,下面却是暗流浮动,私潮涌动,随时随地都有火山爆发之危险。统一六国,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不过二世而亡就是鲜明的例子。而我们大宋才刚刚建立不久,内部百废待兴,外强虎视眈眈,所以这太祖制定下来的基本国策暂时是不能动的,一动就乱了,以不变致万变方是长久之策,这朝廷的乱象不能出在我们一干人手里,老臣与诸位大臣们不能成为大宋的千古罪人,老臣认为稳定,保守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要改得等我们大宋的百姓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天阶,几十年之后再议也不辞,而且倘若我们放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必然牵动各方面利益,人心涌动,惶惶不安,不利于我们大宋的和谐,不利于我们大宋的经济建设,不可可以细水长流的进行小的政策的修正,紫月姑娘还是太年轻了些,年轻气盛,锋芒毕露,仗义执言,虽然她政治眼光锐利,政治觉悟高,不过还是年少轻狂,不谙世事,不能权衡各方面利弊,不能大局为重,凡事太过激进,不能操之过急,关心则乱。”

    钱大人也附和着说:“小姑娘说得容易,不过都是纸上谈兵而已,要真正的实施起来是难上加难,首先,你刚刚说的大裁员,那么多基层朝廷命官,他们都是读书人出身,有句不好听的话叫百无一用是书生,意思是他们除了擅长读书,手无缚鸡之力,身无一技之长,你也知道,我们的考试制度严格,层层把关,譬如有名的范进中举,考到满头白发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考取功名利禄不容易,我们的官员都是奋发图强,头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有如今的功成名就,大家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才能寒门子弟当官的唯一途径,改变自己民运,家族命运。现在一家老小几十口人也考他养活,你得倒是轻巧,说不要就不要了,而他们除了读书写字,手无缚鸡之力,如何另谋他路,叫他们去种地吗?叫他们去卖猪吗?叫他们去卖纸钱吗?如今虽然入不敷出,好歹还有工作,如果没有了工作,他们一家老小只有去沿街讨口。

    而且你说得完全不任人唯亲也是不可能的,中国古往今来就是人情社会,七大姑,八大姨的,乡里乡亲的,自然能帮就帮,在同等条件下,自然是择友录取,其实这也是种负责的态度,毕竟你对这个人知根知底呀,如果你一副高高在上,铁面无私的样子,以后还要不要见这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亲戚,还要不要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否则估计迎接你的不是鲜花美酒共一色,而是臭鸡蛋与硬砖头齐飞。尚且在刑法中都已经明确了亲亲得以相隐,春秋时期的孔子在《论语·子路》里曾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历代各朝多以孝治天下,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一思想有所继承。汉宣帝时期规定,卑幼首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死刑以外的不负刑事责任。后来的律法多以此为蓝本,以《唐律疏议》最为典型。它认为血缘关系是亲属相为隐的基础,同时在较大范围内承认人情的合理性。除谋反、谋大逆与谋叛此等重大犯罪外,亲属和同居者可以相隐不告。历代立法者多肯定亲亲相隐的原则,刑法尚且如此,我们任人唯亲友怎么样了。”我暗想:“确实如此,古往今来都是一样,在现代社会就业难,但如果有关系的就业就是易于反掌之事。特别是网上看到无数公务员考试的水分很深,笔试数一数二佼佼者,到了面试这一关就名落孙山了,笔试不出色的反而在面试中脱颖而出,还有其他单位有的干脆内招,有的单位干脆按照内定人员量身定制录取条件,是因为要么有关系,要么关系不深,但钱多。像小飞就是来自广大农村但农民子弟,一无熟人,二无金钱,所以读了大学也是白搭,家里以前卖豆腐的,读完大学还是卖豆腐,卖肉但继续重操父母旧业,回去卖肉,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我自己也是如此,身处大城市,但父母在小城市,但势力范围有限,影响力完全无法辐射过来,只得我自己自生自灭,顺其自然了,所以这就是人情社会,熟人社会的弊端。”

    钱大人继续说:“再说紫月姑娘说得这精简机构,大裁军吧,我们这种招募士兵制,其实是建立和谐大宋的有效保障,彻底贯彻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相当于一个全国性但福利机构,不然那么多饥民,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社会动荡不安怎么办?如果不养活这部分人,社会内部矛盾就会逐步激化,这些人没有饭吃,没有水和,狗急跳墙就会聚众闹事,就会挺而走险的去造反,历朝历代证明了这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农民揭竿起义,就是因为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下层动荡不安,哪里来得大宋长治久安呢?再说我们现在朝廷这台机器不是运转的很好吗?一点问题也没有,小姑娘你说得那样都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我们大宋三大发明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术的雕版印刷术大量应用,火药和火器在我们大宋开始大规模使用,指南针在我们大宋开始大量装备远洋船舶,我们拥有如此先进的火药装备,我们大宋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阿拉伯,东非,印度,东南亚和东亚的东夷。我们大宋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个增加到四十余个,我们大宋京城的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百姓安居乐业——州桥夜市煎茶斗浆,相国寺内品果博鱼。金明池畔填词吟诗,白矾楼头宴饮听琴。天书更是说过我们大宋七百年无忧,所以何必费尽心思,多此一举,以不变求万变才是上策,如今大宋建国不久,如果大刀阔斧的改革,革新,改着改着就人心大乱了,老臣觉得我们但首要之事就是大力发展我们大宋的经济,无论哪个方面都是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姑娘不是说我们以后会缺钱吗?只要我们大宋的经济持续,健康,蓬勃的发展,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锦上添花,解决了主要矛盾,国库丰盈,国强民富,自然大家但注意力就转移了,各种矛盾自然就烟消云散了,让土地能够继续集约化的经营,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成功发展工商业,大量吸收了农村劳动力,而且现在这段时间可谓大好时光,我们和周边也是安然无恙,互不侵犯,互通有无,我们更要只争朝夕,如火如荼但进行经济建设,先解决钱的问题,我们不要好大喜功的千秋功绩,开疆拓土,我们要的是百姓的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几年之后我们争取达到让我们的禁军中级军官可以随心所欲拿出一千贯钱去买刀,让我们的农夫走卒也穿得起丝制的价格不菲的鞋子,让我们的乡野村妇,寻常百姓也能穿上上等的丝绸制品如云纹罗,莲花纱,缎锦等工艺繁杂,限量发售的服装,让我们东京看城门的士兵超过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不过紫月姑娘还是不错的,年纪小小就高瞻远瞩,特别是提出的官交子的提议,让人刮目相看,别具一格,别出新意,让老身大开眼界,老身也甚是赞同,至于其他,等以后出了大的问题再集中处理也不迟呀。

    我继续说道:“钱大人刚刚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我们为官不好大喜功,而是落实在百姓的幸福指数上,所以第四点我希望朝廷把赋税再进一步减少,财富于民,进一步减轻赋税,经过太后和各位大臣们几年有效治理,财政水平大为改善,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我们大宋的年财政收入大多数时候可达8000…9000万贯文,最高时候曾达到16000万贯文——”

    我心中暗想;“好家伙,这个数字不简单,明隆庆5年(1571)的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岁入400万两。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那么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为国家带来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