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水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水浒- 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像这样的场景在领取粮食的现场还有很多,一个公审大会,一个发放救济粮,梁山的这两个举动完完全全的将青州百姓的心笼络了过来。

    吴用回到了太守府,看到了坐在上边喝茶的晁盖,当下由衷敬佩的朝着晁盖深深的鞠了一躬,晁盖看到之后,连忙将吴用扶了起来,笑着说道:“学究这是怎么了?你我兄弟还用得着如此的客气。”

    “哥哥,吴用这回算是读了,心服口服,吴用现在都觉得这几十年的苦读都读到了狗身上,哥哥两个举动便将整个青州的百姓感恩戴德,民心完完全全的再我梁山写一边,刚刚负责招募新兵的徐宁兄弟派人来说,招兵工作异常的顺利,短短一个下午的时间,便已经招募了将近两万都青壮年,其中读书人一百二十三人,懂医术的有二百零四人,有有其他手艺的一千八百三十六人,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啊。”吴用压制不住他的兴奋,最后既然手舞足蹈的说着。

第二百二十二章 太学狂生吕子直() 
“哥哥,吴用这回算是读了,心服口服,吴用现在都觉得这几十年的苦读都读到了狗身上,哥哥两个举动便将整个青州的百姓感恩戴德,民心完完全全的再我梁山写一边,刚刚负责招募新兵的徐宁兄弟派人来说,招兵工作异常的顺利,短短一个下午的时间,便已经招募了将近两万都青壮年,其中读书人一百二十三人,懂医术的有二百零四人,有有其他手艺的一千八百三十六人,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啊。”吴用压制不住他的兴奋,最后既然手舞足蹈的说着。

    到了最后,吴用也冷静了下来,心情平静了,这才朝着晁盖问道:“哥哥,自古天时地利好得,人和民心难得,哥哥是怎么如此轻而易举,谈笑之间便将民心笼络到梁山的,还让无数的百姓拥护不已。从古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个军队能够让百姓如此的拥护,小生有些疑惑,还请哥哥不吝赐教。”

    晁盖哈哈一笑,拍了拍吴用的肩膀,说道:“要想做到得民心,说难也难,说简单他也简单,就是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听得晁盖之言,吴用反复的念叨着这两句话,越念眼睛便越亮,到最后吴用激动的大喝一声,说道:“妙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绝对能够流芳百世啊。”

    晁盖说道:“其实想做到这个很简单,知道记住我们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只要心中装着百姓,想百姓所想,那百姓自然会以十倍百倍来报答你的。”

    吴用听了便是一愣,本来以为晁盖会说什么高深莫测的话语呢,没想到确实这么白的不能再白的话,但是仔细的一琢磨,这其中又是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话糙理不糙,说着容易,想要做到便是千难万难啊,当下吴用又是深深地一鞠躬,诚恳的说道:“吴用受教了,多谢哥哥赐教。”

    “哈哈哈,学究说的哪里话,你我二人在东溪村的时候便相识相知相交,我晁盖离不开你呀,你呀什么都好,就是目光太过的狭隘,不能只看到小小的水泊梁山,要胸怀整个中原大地,胸怀这片大地上的百姓。”晁盖拍着吴用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道。

    听得晁盖的话,吴用当即便是一阵,宛如醍醐灌顶一般,整个人的气质便是为之一变,更加的渊博,更加的沉稳,更加的睿智,当下一拱手,说道:“吴用定当谨记主公教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看着吴用的成长,晁盖很兴奋,他知道现在的吴用经过了这几年的历练已经不是原著中那个只知道耍小聪明的吴用了,而是一个真真正正,货真价实的智多星。

    就在两个人说话之际,张三从外面走了进来,看到了吴用,打了声招呼,而后便朝着晁盖一抱拳,说道:“哥哥,外面来了个书生,看着不像是普通的人,说是要见哥哥。”

    晁盖听完眉毛一挑,这个套路他见得多了,每到这个时候十有八九会是又人才来投,人才依然是不能够怠慢的,当下便说道:“快快将他请进来……不,我亲自去迎接,吩咐人上好茶。”

    说完,晁盖便迈步走了出去,吴用还有事情要做,所以也就没有在这里停留,直接出了太守府去了,晁盖来到太守府门外,一看就看到了门外站着的那个书生,果然不凡,气宇轩昂,书生气十足,但是却是一点也不像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眉宇之间还带着点英气,让晁盖不禁暗暗的夸赞好一个英武儒雅的书生。

    “晁盖见过先生,不知先生大驾光临有何赐教?”晁盖整了整衣服,晁盖书生躬身行礼,客气的说道。

    那书生听得晁盖自报名号也是一愣,没想到晁盖这么大的身份居然亲自出迎,当下对晁盖的印象又好了几分,那书生躬身回礼,说道:“小生游历到这青州,便赶上梁山义军攻打青州城,无奈被困在青州,本来颇为郁闷不料却是见到了如此亲民与历代军队都不同的梁山义军,好奇之下便冒昧前来拜见晁天王,还望天王莫怪。”

    “哈哈哈,先生前来,晁盖求之不得,哪有怪罪的道理,府里已经备好了茶水,先生里面请。”晁盖做了一个请的姿势,笑着说道。

    那书生点了点头,也不客气抬腿便走,晁盖笑着跟在书生的后面,晁盖也不生气,倒是旁边的张三李四两个人气愤不已,他一个区区的穷酸书生摆什么谱,竟敢让自家哥哥在后面跟着,自己大摇大摆的在前面走,但是晁盖也没有说什么,二人也不敢开口,只得气呼呼的跟在晁盖的后面,拿眼睛狠狠地等着书生,如果眼神可以杀人的话,书生此时应该碎尸万段了。

    来到了大厅里面,晁盖坐在上首,那书生就坐在晁盖的旁边,晁盖笑着问道:“不知先生尊姓大名?”

    书生悠哉悠哉的喝了口茶,品了品,就在旁边张三李四忍不住要打人的时候,书生这才开口说道:“小生姓吕名将,表字子直(吕将的字没有查到,编了一个,莫怪),歙州人氏,原是太学生,只皆因上书批评花石纲的政策被朝廷遗弃不得为官,流落至此。”

    听得书生的介绍,轮到晁盖愣住了,吕将此人再水浒中没有提到,所以也就名声不显,但是熟读水浒的晁盖不可能不知道此人,吕将乃是历史上方腊集团的首席智囊,他的作用相当于姜子牙之于西周,张子房之于西汉,诸葛孔明之于蜀汉,刘伯温之于大明,可见其人的重要性。

    历史上吕将确实是因为批评花石纲的政策被朝廷遗弃不得为官。后来方腊南方起义,这才投靠了方腊为他出谋划策,吕将也为方腊集团得迅速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让他年纪轻轻便进入到了方腊集团的核心,一举成为了方腊集团的首席智囊谋士。

第二百二十三章 晁盖大义动吕将() 
历史上吕将确实是因为批评花石纲的政策被朝廷遗弃不得为官。后来方腊南方起义,这才投靠了方腊为他出谋划策,吕将也为方腊集团得迅速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让他年纪轻轻便进入到了方腊集团的核心,一举成为了方腊集团的首席智囊谋士。

    但是因为身上的书生气太浓,说话也难听就好像是唐初名臣魏征一样,什么事情直言不讳,常常将主公说的下不来台,这一来二去时间久了方腊也就不待见他。

    在方腊起义后,他在富阳参力口也组织了一些人跟随。应该说他的战略眼光很不错。在方腊占据杭州后,他主张先夺取没有重兵把守的金陵,扼守长江,然后趁势夺取东南州、县,这的确是建立东南根据地的重要一着。方腊却过于乐观地认为,腐败已极的北宗王朝不可能很快地派出重兵,起义军可以从容地夺取江南。因此,大部主力挥师南下,只顾攻取两浙州县;而在独挡要冲的北面,只派了方七佛的一支偏师,这样,既失去了夺取金陵以求得更大发展的战机,又分散了兵力,使起义军在宋军大举反扑面前,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

    在宋军逼近杭州的时候,吕将又进言“立即撤出杭州”,认为这是“唯一可行之计”。方腊却不愿放弃血战得来的杭州城。结果大败。

    但吕将也够牛的,一个书生,被俘后在押解京城的时候,居然从韩世忠的眼皮底下逃走了(不否认童贯的军中因为抢功发生械斗而导致场面混乱,但是一个书生能在混乱的厮杀场面中溜走也不容易)。而且逃走后,仍执着着继续参与着起义(方腊被俘后仍有浙南的一部人继续着抗争)。在祥桐领导将近七万人继续与朝廷抗争,直至最后失败自刎而死。

    可以说方腊要是采纳了吕将的建议,至少不会输的那么快,那么惨。可能就是方腊不喜欢吕将身上的书生气吧,吕将想做一个想魏征那样的诤臣,可是他遇到的主公是方腊,而不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也就注定了吕将的结局。

    “哦,原来是吕学士,久仰大名啊,吕学士在太学痛批花石纲,说的是畅快淋漓,现在想起晁盖还是敬佩不已,神交已久,不曾想今日得以相见,真乃三生有幸。”晁盖恭敬地说道,这个吕将可是一个大才啊,必须将他牢牢的锁住,要是错过了可就追悔莫及了。

    在这里需要稍微的解释一下什么是花石纲,在古代,“纲”指的是一个运输团队,往往是10艘船称一“纲”。

    在北宋徽宗时,当时指挥花石纲的有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等,奉皇上之命对东南地区的珍奇文物进行搜刮。由于花石船队所过之处,当地的百姓,要供应钱谷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为了让船队通过,拆毁桥梁,凿坏城郭。因此往往让江南百姓苦不堪言,《宋史》有记载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20年”。

    朝廷听说哪个老百姓家有块石块或者花木比较精巧别致,差官就带了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