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带也是大山中难得的一片河谷地,有大片草原,可以想像当年公孙氏先祖如何在这丛林间的草地上小心翼翼地狩猎或放牧,以草屋或树屋为居所,艰难生存。

如今有了太昊族匠人的帮助,公孙氏的发展将指日可待,不复先祖们当年的困窘了。

有熊城的形状仍是正方形,边长超过了一公里,是春播之后动工的,现在已经在筑地面上的墙体,如无意外,明春播种之前,主体工程将顺利完工。

已经挖好的护城河内并无河水,匠人们只是在四个城门处搭了桥——其实也就是剖成两半的圆木并排扎在一起,有4米多宽,5米多长。护城河的宽度达到了4米左右,深度约两米。放入河水后,绝对能防御得了大多数野兽或敌人。

城墙厚度约4米,比太昊或大元诸城都要厚,外层全是土法烧的红砖,估计中心处应该没有烧透,否则这种体积的砖将耗费巨量的木材。

墙体中间是夯筑牢实的土坯墙,黄土夯紧后用手摸上去给人有如石质的触觉,应该比较坚硬。

城墙目前还只有大约1米左右的高度,不知道匠人们计划给公孙氏修到多高,但从厚度看,应该不会低于5米的设计高度。

进了城门,城中遍布烧制砖的砖窑,太昊的匠人们正指导公孙氏的徒弟们牵着牛踩黄泥,近百座窑同时蒸腾出热气,占据了城中一隅,估计也是匠人们规划的将来有熊城匠作区的地盘所在之处。

第一百五十五章 … 姜由暴走

看来我进来,十多位离城门较近的太昊匠人忙停下手中的活计,让徒弟们继续工作,他们都跑过来向我问候。有几名匠人几乎直接就跪了下去,被我用手虚扶了一下阻止了,但这些族人大半年没有见到我,重见时的喜悦之情写在脸上。

“大家辛苦了!”我逐个与这些太昊族“工程技术人员”握手道劳。

这个礼节有点像后世的领导人接见群众了吧!呵呵!

过完了领导瘾,匠人们开始以技术人员的身份和我交流有熊城的建设情况。

“族长,这里的土地可好了!根本不用费力就能开垦土地,地下没有石头,一张铜头犁就能耕上千亩地,有时一天一张犁就能开垦近十亩呢!”

“就是就是!别说铜头犁了,我们用铜刀削出来的硬木犁,一天也能耕上六、七亩地,还不会坏掉,只是慢一点而已。”

“我们烧制了几张陶犁头,都用了好久!”

“还有呢!这里的土烧砖最好了,很容易成型,不用专门找粘土,所有的土都能烧砖和制陶,只是烧出来的陶比用粘土烧的要差一些。”

……

这下子我有点明白,为什么春汛之后才到达这里的公孙氏居然能开垦出两万多亩地了,在如此疏松的土质上,加上太昊的牛耕技术和巨量的牛群,不快才怪!

公孙干饶有兴致地和公孙氏的学徒们一起去踩用来烧砖的黄泥,看我们聊得热闹,也过来凑趣:“谢谢各位太昊族师傅了!等有熊城建完后,只要愿意留下来的,公孙干保证——每人新娶一个老婆!”

“哈哈哈哈!”这帮子已婚或未婚的匠人开心地大笑起来。

说实在的,我还没有在太昊颁布《婚姻法》呢!要是匠人们当起真来。我连“重婚罪”的罪名都没法子给他们安!

在工地上“视察”过以后,公孙干将我迎入先期建起地一栋砖房内,从位置上看,这里是全城的最高处,不用说,应该是以后公孙氏宗庙所在的地方了。

落座以后,公孙干不再是刚才一副喜形于色的样子,代以愁云满布。这时才表达出他的忧心。

“太昊族长虽然急人之难,愿为公孙氏分忧,但大河天险,雨季更是水溢山川。千里为泽,若沿大河过来,一路所经部族众多,如何渡过大河,又如何应付途中的部族呢?”

不愧是公孙氏族长,所虑深远,但这却难不倒太昊族人。我只是感到奇怪——公孙干好像不知道大河的具体流经线路。至少是不知道全貌!对了,当年他们先是在冬季涉河东进,再经多年发展,后从姜氏由族学会农业,种黍于斟戈氏现在所居的大山,在姜氏内争中卷入,又被炎族所逐,再涉河往南。一直以来。都没有经过姜氏地域向南前进过。当然远不如姜氏控制大河两岸所获得地大河知识多。

“这就不劳公孙族长费心了,太昊族自会将盐送到公孙族!”我慨然表态。

公孙干几乎落泪,躬身作礼,我连忙扶起。

数日后。我带太昊骑兵踏上归途,此时已经12月中旬,但河中竟没有一块浮冰,比大河的水还要暖一些,河边水草仍颇茂盛,不见枯黄一片的景色。看来公孙氏的先祖果然选了一个福地生息繁衍。

根据我们两涉大河地线路计算了一番,这一次我没有再向东往斟戈氏方向返回,而是按吕风的经验,沿公孙氏所在的这条支流向东南方向前进,不数天果然到达两条支流相汇处,这里距离大河已经不远,策马站在河边,不由得感慨造化弄人    近百年来厮杀不休的两族,果然是同饮一河水的邻族。

只是不知道他们的先祖是否有什么渊源,说不定也是同一先祖的后裔呢。

兄弟相残在后世见得多了,这个世纪不是也还有炎族和由族地族内相争么?

感慨一番,我们沿另一支流溯流向上,再向姜氏的牛神山奔去。

“我要撕碎了他!”

姜由的咆哮声在百米之外就已经清晰可闻。帐篷外空无一人,所有的族人——除了在大帐内战战兢兢的长老们——全都躲得远远的,不愿在这个时候招惹族长。

离开两河汇流处,我们又长途跋涉了两天,人困马乏之后,本想在牛神山下得到必要的补给和充足的休息,再建立姜氏与公孙氏地联系,为将来建立我地“盐路”打下基础。

谁知才到姜氏筑城的工地外,就听到了姜由的怒吼。

施工的族人都在远处忙乎,没有肯靠近大帐。

我感到觉了事情地不平常,让木驼带其他骑兵原地休息,我单独赶往姜由的大帐。见到我出现在门口,帐内的长老们面面相觑,略现喜色。

姜由挥挥手,所有的长老如蒙大赦,鱼贯而出——姜由的这个族长当得有点与众不同,长老们眼下在他面前如对神祗,不敢多发一言。

“兄长教我——这件事我该如何处置!”姜由的声音愤懑中满是痛楚。

原来自我走后,近千姜氏战士(里面也有部分黎族战士)和骊山族战士一同往南方增援骊山族人,其中有几位黎族战士还是石头城内的小部族族长,姜由本着“攻心为上”之意,打算让这几位族长起来关键作用,尽可能与原由族的部族间达成和解,从而避免姜氏族人流太多的血。

谁知这一次面对的敌人有点复杂,少量是从石头城中迁出的7个小族战士,大部分敌人还是原来从由族祖地被驱离家园的由族人,这些由族人代代相传,对炎族和其他曾相助炎族驱逐由族的姜氏部族恨之入骨。

经过多年与炎族人作战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这些由族人深知,每次只要将战斗引入到森林中,炎族就不再占有优势,由族战士在丛林中的战斗也不弱于炎族人。所以有十数支由族人最后选择了入林逃避,并让炎族对这些有由族人的丛林敬而远之。

这一次从石头城出走的黎族人为由族部落带去了弓箭,让由族人相信,可以大举反击炎族人的时机到了,说不定经过战斗,牛神山将落入由族手中!

攻打骊山族,只是一系列战斗的开端!

第一百五十六章 … 老计新招

上,姜氏战士赶赴骊山族途中,竟与由族战士不期而遇,双方不经任何沟通就混战一团,而且由族战士明显是有备而来,战斗中竟喊出了“抓住姜由!”,从人数上也要多于姜氏的战士。

居然被伏击了!

这是姜由所没能料到的。

由族战士只是派遣出少量战士袭击骊山族,掳走一些族人,让骊山族不敢轻举妄动,并派遣长老到姜氏来找姜由想办法,毕竟由族人提出要姜氏族长来才放人。

最古老的绑架行为!

我不禁失笑,后世被玩烂了的兵法,在这里就透着新鲜劲了。

骊山族果然中招,一方面没有办法和由族人在大山里硬抗,只得按兵不动,另一方面立即派遣长老赴牛神山,请姜由出面。

在年初的姜氏部族大会上,骊山族的长老们知道姜由是新任的姜氏族长。

姜由为难了很久才作出决定,让姜氏各部族组成的联军出发“平叛,“还安下了黎族小部族族长这招棋,打算以流最少的血为代价,将事态平息下来。

谁知由族各部并没真正打算让姜氏人支援骊山族人,而是在骊山族长老们出发求援之后,就立即尽起大队,跟在后面,远在姜由决定派遣战士之前,由族战士就已经在大山中布下了埋伏。

这招叫什么?

“调虎离山”?

“围点打援”?

还真不能小看了这些与炎族有多年作战经验的由族人!

更为可恼的是,这些由族人没有在战斗中抓到姜由,一击不中,立即遁去,姜由连做出反应的机会都没有。

姜氏上千战士,竟战死200余人,伤500余人,剩下没有受伤的多是黎族战士,主要原因是不忍在战场上对同族下狠手。不肯冲锋在前,也因此少受了很多损伤。

姜由彻底抓狂了,接到战报后的这一天半里面,一直不眠不休,在大帐内咆哮,几乎所有长老都来劝过了。却没有任何效果。

他们被姜由的狂燥所震慑,连大气都不敢出,还谈上什么议事!

直到我来,长老们才松了一口气:姜由是不会对太昊族长莽撞的。

不过这件事我也无从说起,毕竟是姜氏的内政,由族是姜由地父族。在他心目中。份量不会比这个姜氏族长的位置来得轻。

换在一年前,说不定带队来攻炎族的就是他本人了。

但现在他的身份不同,想问题的角度更加大变,不再是只想为由族报仇,而是怎么样能统一姜氏各部族,在太昊文明的带动下发展姜氏。

我能理解姜由地烦恼和痛苦,却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