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文有些索然的点点头,没有应声。过了好一会他才开口道:
“不管如何,要是一成不变,这大明迟早会出乱子。皇上能改制求新也是机会,做臣子的尽好辅佐的职责便是。”
常炎林听到这话,皱眉一展,笑道:“还是你说的透彻,咱们做好臣子本分便是无愧于心。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走,赶回武昌咱们再合计合计,把那些不听政令的王八羔子给拔了。驾!”说完便挥鞭驰骋起来。
做好臣子本分便是无愧于心,徐子文念着这句话顿时觉得一身轻松。他看着跑远的常炎林,不禁微微一笑,也驱马赶上。几人迎着朝阳,往武昌方向奔去,马蹄过处,卷起阵阵尘土。
第七十四章 噩耗
遭到刺杀后,出巡的兴致给破坏得干净。我更想的是回到京城,好好把身边的人整理安排下。虽然我不知道是谁布的局,但这份心机委实让人胆寒,仿佛身边有个定时炸弹不知何时就送自己圣驾归西。想想真有些无力感,这几年的改制损害了大部分官员的利益,他们在我面前都唯唯诺诺,背后怎样却不是我所知。取消锦衣卫看来也是个弊病。现在官员中只有我提拔上来的才比较可靠,原先那些都很难讲。
此番从襄阳启驾北归,宋献策也在旁边跟着,他行走江湖,肚里倒是装了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常常逗得大伙狂笑不止,就是秀儿也在幕帐后笑得花枝乱颤。这日讲完笑话,我揉了揉笑痛的肚子道:“你不是说自己满腹学识怎么就会插科打诨,给朕露两手,不要让朝中大臣看轻了。”
宋献策原本想着自己也是个读书人,更愿意做位智囊而不是皇帝身边作为笑料的伶人。他整了整衣袖道:“微臣早年也中过秀才,四书五经烂熟于肚,虽然不才也可应对如流。还请皇上出题。”
我看了下旁边的李长庚道:“就由吏部尚书先来吧。天下官员都要经他审评。”李长庚欠了欠身道:“既然皇上这么说,臣就勉力为之。”他思索一下便对着宋献策说:“今日也不说五经,就以诗谜对联考较一番。本官先出上联,你对下联便是。”
“在下知晓了,请大人出对。”此时宋献策不敢放肆,规规矩矩的行学生礼。
“昨夜春风才入户。”
宋献策也不思索,张口就答:“今朝杨柳半垂堤。”
李长庚点了点头,知道此人有些真实才学便要看看到底学得如何:“小楼一夜听春雨。”
宋献策见李大人出的是陆游的诗,知道他要试试自己的深浅,如今皇上在旁看着,断不能丢这个脸。宋献策想了片刻答道:“孤桐三尺泻秋泉。”
“好,以陆放翁之诗相对,难得!本官再出一联‘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李长庚原先还只是试探,见他答得干脆,不觉间有了股文人相争的意气,有心要刁难落落他的脸面。宋献策一时也没有想到应对的对子,沉吟了半会都没有出声,忽见皇上看着自己,心中一动有了下联:“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合鸣 。”
我在上边见他们来回放对倒也有趣,不过听着宋献策最后一句,怎么觉得有些歪念。李长庚则起身道:“皇上,这宋献策才思敏捷,臣不需再考了。”
我心里对他的表现甚是满意,有急才也有学识,可惜科考连个举人都考不上,真是埋没了人才。正当我要说话勉励他的时候,幕帐后的秀儿道:“皇上,秀儿幼时看杂书,曾见有一联,不知宋先生可对得上!”
宋献策这几日跟在皇上身边,早知秀儿跟皇上的关系!他躬身离座道:“请秀儿姑娘赐教!”
秀儿缓缓的念道:“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我一听,知道是个极难的对子。这第一个‘解’是解决的‘解’,第二个却是姓氏‘解’,第三个连着是‘解元’之称。就是我这粗通文墨的人也知晓这可不是说对就对得上的。果然只见宋献策一动不动苦苦思索,就连旁边的李长庚也在沉思这对子。
我一边喝茶,一边看着宋献策拔着胡子苦思。心想秀儿真是顽皮,出了个这么对子的来刁难人。这宋献策的胡子非给拔光不可!想到秀儿,我不禁心里一热,顺着幕帐看去,却只见她在那偷笑。等我喝完茶,也不知他们要想到什么时候,正想出言开解,只听到:“皇上,微臣想到了一句,可勉强对得上。‘七弦好音,乐乐乐府之怀。’”宋献策在拔了数根胡须后终于想到了相应的对子。
“呵呵,不错,能够在这么短时间想到也为难你了。果然是自幼熟读诗书,不过呢,朕要的臣子可不单只是会吟诗作对。要懂得治理百姓,会办差事才是个好官。你看朕这一路走来,不就是想看看下边的情况吗?!朕是怕下边的糊涂官员误了朕的事。”
宋献策知道这是个机会,便离座奏道:“皇上教诲,臣谨记在心。皇上设有十九道御史,不必如此费心下边的事。”
“他们报上来的,有些可信,有些连他们自己也给下边的官员哄骗了。”
“臣倒有一法子可辩地方官员好坏!”
听到他这么说,我不禁也来精神了。“你倒说说看。”
宋献策见皇上有兴趣听下去,便润了下喉咙道:“这御史巡风,下头官员来见必定有谈吐,有手中文案就有议论,这里头就有分别。有的据理审势,明白直截;有的不吞不吐,骑墙观望;有的迎奉拍马,也有坚持己见的;有的一问就说,畅快无隐;有再问不答沉吟含糊的;有实见灼知,虽然违众,但敢直言相争的;有自无主见,一驳就变的;从他们的应对便可知他们行事如何!这是一。”
“其二,御史初到一地,要微服私访,要在公务余暇,遇到百姓,闲聊间可问年岁,田赋;问保甲、狱讼;差役、官司、都能问。没有好官百姓不夸奖的,也没有坏官百姓不怨恨的。这样容易得到实情。要是穿着官服去问,下边的百姓哪敢说实话,躲都来不及。如今很多地方百姓是冤死也不告状,冤死不过是已经死了的,告状,恐怕连活着的也要冤死。所以只有微服才能探得仔细。”
“其三,巡视一地,要看他桥梁道路、邮传驿站,这些都关系到民生。若是个真心办事的好官,就会城池有保障、学宫见文教、器械见武备、仓库见综理、养济见慈惠。再者可以看看官员府衙,亲戚。若是各个锦衣玉食,府第金壁辉煌则要好好审查下府衙的帐目。”
“合着前面说的两条,用来考察一个官员的政绩,是贤能、是愚昧、是不肖,那叫百发百中——如果只是看官样的文章,随着他本人到处巡查,哪能看到实情。下边的官员哄骗上司,那是各个好手。”
“好,宋爱卿此言深得朕心。李尚书听了觉得如何?”
李长庚此时才没有轻视宋献策之心,躬身道:“皇上,臣听了之后,也是深受启发!”
“恩,此方法回京后要督察院的御史们也来听听,后边咱们所到地方也可用此来查。不过主要是看下官员有没有知法犯法,李尚书,这件事就交给你了。朕让你随驾出巡,便是为了让你看看下边官员的实情,这些都不是在吏部档案上看得到的。”
“臣明白。”
“好了,不说了,大家好好休息,明天还要赶路。”
几天后,车驾经缧河,过菏泽,顺着广宗行往京师。沿途走走看看,遇到清廉官员便委以密奏之权,碰到些不法的墨吏便当即判决。身边有个柔顺的秀儿,又有个说话解闷的宋献策,日子倒也不难过。到了四月底终于回到了京师!
但没有想到我一进宫,便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
袁妃死了!
告诉我这消息的是婉琴皇后,袁妃是在寒食节那日突发疾病逝世的。婉琴皇后红着眼说:“那日因为是寒食节,宫内停火三天,我们姐妹几个人想聚在一起到园里赏春,不想田妃病了,只有袁妃跟臣妾两人。后来有宫女来报说皇儿在哭,臣妾便回去照看了一下。接着王承恩过来报告皇上出巡的情况,过了大半时辰臣妾才想起袁妃还在御花园。臣妾赶去后,守园的太监说袁妃不舒服已经回去休息了。臣妾没作它想,不料臣妾刚回坤宁宫,袁妃的宫女就来报说袁妃得了急病,臣妾忙命太医诊治,他们有的说是心疾,有的说是中暑。但都医治无效,到了晚间,袁妃竟这样就去了。臣妾恐误了皇上出巡之事,便没有让人奏报!”
没有想到我刚回来就遇到这样的事情,袁妃怎么会就这样死了呢?她不过才刚到二十岁的青春年华,一天之间便香魂渺渺,这简直让人不可置信。我想到她们陪伴我这几年,心里一痛便高呼道:“曹化淳,你去把诊治过袁妃的太医叫到乾清宫。朕要问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看了下还在伤心的皇后,便安慰道:“皇后回去休息吧,朕到乾清宫一下,待会再去看你,朕有话跟你说。”
婉琴应了声,便告退回去了。我在那立了半响才起驾到乾清宫,太医们都已经在等候。他们知道皇上诏他们来是为了袁妃的事情,各个惶恐不安。
我坐上龙椅,看了下底下的太医,不免心火难抑,声色俱厉的问道:“你们都诊治个袁妃,你们来告诉朕,到底怎么回事?袁妃好好的,怎么就一下子去了!”
太医院院使战战兢兢的跪出来道:“皇上,太医院九名太医都给袁妃娘娘看过病,脉案都还在。臣等去看时,袁妃娘娘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益干善噫,极似心痹之症,臣等用芳香开窍之物也没能奏效。心痹发作甚快,最易衰竭而亡。臣等救不及袁妃娘娘,请皇上治罪。”
心痹?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便问道:“什么是心痹?怎么会发作的?”
“皇上,《皇帝内经。素文篇》有云:心痹者,脾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益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此病常见于老人,也有先天生来便有。袁妃娘娘在御花园赏花,可能天气炎热,诱发病症。”
好像说的是心脏病一类的疾病,这些病一旦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