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中国,在发展目的性上不够明确,而此时中华帝国在发展目的性上非常明确,那就是为了战争而发展经济。
中华帝国初期的发展模式,是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进行建设来实现经济的带动,是一种人围着建设转的模式。
而接下来,就要转变为建设围绕着人转,也就是刺激国民消费,来带动经济。当透支消费达到了一定程度时,也就到了物极必反的程度,又从建设围绕着人转演变为人围着建设转。
当人围着建设转到一定程度时,又到了物极必反的时期,又开始施行建设围绕着人转的模式。
如此不断循环。
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完美的模式。
这也是为什么资本能够称霸世界的主要核心竞争力,正是资本在这这一时期拥有最强的竞争力,所以才获得了主流地位。
美国最大的原罪不是采用了这种模式,而是以私人来操纵这种模式。从而让全世界的人民都成为那一小部分私人的奴隶。
中华帝国未来将走上另外一条迥然不同的路线,那就将华东集团进行国有化,以国家来操纵这种模式的运转,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将社会转变为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这是一种随着生产力提高而导致的必然趋势。正如人类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社会的规律一样,这些转变都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若是以美国那种模式来进行发展,那么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的时期,必然会受到那一小部分人的镇压。
而中华帝国如果将华东集团国有化,也就铺平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当生产力提升到一定程度时,进入共产主义模式将会是自然而然的。
1924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联盟,已经进行透支消费五年了,按照原定历史,也就是走过了一半的路程。
经过五年的疯狂建设,美国的经济异常繁荣。
中华帝国也不差,美国在进行透支消费的时候,中华帝国官方也在透支建设,因此双方的发展只能说是半斤八两。
而中华帝国毕竟有人口上的优势,虽然在人均增长速度上不如美国,但经济增长总量却始终压着美国一头。
到了1924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500亿美元的高度,而中华帝国在192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则达到了3600亿亚元的高度,比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高出了300亿美元。
而在官方数据上,中华帝国依旧把数据压低,官方公布的数据中,192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600亿亚元,比美国少200亿美元的总产值,等于是在字面上抹去了500亿美元的产值。
等于是忽略了27的经济总量,但美国却无法获知具体的数据,因此没有任何的察觉。
中华帝国在产钢量方面,在这个时期已经远远超出了美国,国民生活质量,实际上已经比美国更高了。
中华帝国唯一缺少的,就是让中华帝国的国民全部用先进的生产力进行生产。
不过美国的透支消费模式已经进行了五年,因此整个社会异常繁荣,国民个人收入是中华帝国的近三倍。
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
因为美联储印了大量的票子,而因为美国有黄金,所以汇率上还是与亚元保持1:2的程度。
但实际上,美元在美国内部的购买力,远远不如亚元在中华帝国内部的购买力。
……
1924年,两大联盟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中华帝国造出了全部空壳舰,并且曾统一的出现在一些海军官兵面前,这使得英美日间谍获知了消息。
英美日联盟也不甘落后,加快了建造速度,终于在1924年将全部十四艘战列舰下水。
在1924年底,中华帝国正式启动了猛将级战列舰的建造计划,经过长时间的设计,第一艘建造的戚继光号先进得让人蛋疼。
戚继光号被设计成了最高航速32节,安装九门450mm口径,最大射程达到了35公里的主炮,同时还安装了12门165mm口径副炮,60门口径不等的防空炮,以及20门机关炮。装甲更是厚到了350mm,个别部位的装甲达到了400mm。
至于吨位,达到了6万吨的级别。
以现有的科技技术,根本没有办法造出如此变态的战列舰。
但夏钧却能够通过兑换平台购买超越这个时代的设备,这艘戚继光号很多部件都将从兑换平台上购买。
航速达到32节的动力系统,射程达到35公里,倍径达到80倍的超级舰炮,和12门射速极高的165mm副炮。
重点,还是那些高射炮。
未来的海战,是以航母为主的,战列舰只能退位次要位置,战列舰若是没有足够强大的防空系统,那么将寸步难行。
那些高射炮,都是相当于后世70年代的军事产物。
而那些副炮,主要是为了对付靠近的小型船只和潜艇,机关炮是为了对付俯冲轰鱼雷机。
机关炮也就是加特林机关枪一样的远离,只是加特林机枪是用手摇的,而机关炮是电动的,比机关枪射速快许多。,火力一开,那子弹打得就如同在倾泻岩浆一样。
当然,这些炮的性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戚继光号的内核非常强大。
戚继光号不仅将装备先进的雷达,而且将装备强大的防空火控系统,以及先进的火炮火控系统。
先进的雷达能够使戚继光号发现来自空中、海面、海底的目标和威胁,而火控系统则能够指引火力消灭这些威胁。
而超厚的装甲,使得戚继光号即使被炸弹、鱼雷击中,也能够顽强的生存下来。毕竟这个时代的炸弹及鱼雷还不是太猛,毕竟飞机载弹量有限。至于潜艇的鱼雷口径就很大了,但潜艇在戚继光号的强大雷达扫描下,基本上没有办法靠近戚继光号。
毕竟戚继光号的航速达到32节,如果遭遇大群潜艇,完全可以避开,至于几艘潜艇,那直接冲过去击沉就是。
夏钧为了建造这艘戚继光号,投入了近三十亿点积分购买这些实在是先进太多的设备了。
由于太先进了,所以价格自然是高到让人蛋疼。
但结果就是,这艘已经计划建造的戚继光号的真正性能强大得让人牙酸蛋疼,戚继光号的真正性能已经被列为最高机密,在海军内部,也就只有谢葆璋等人知道戚继光号的真正性能。
谢葆璋等人知道也没什么,毕竟他们就算是知道了也不可能泄漏出去,夏钧让他们都签了保密协议。
但就算是谢葆璋,也不知道全部真实性能。
因为这些先进设备,并不是立即就装到戚继光号上的。
设计是那样设计,但暂时只是安装更差一些的设备和火炮以及动力系统,例如炮塔是按照450mm口径设计的,但暂时安装的却是400mm口径舰炮。
那些雷达、火控系统,暂时也都不装。
在未升级前,6万吨的排水量能够下降到5万吨。
毕竟现在离真正的全面战争还早,这么早把这些东西装上去,还会出现损耗,夏钧可没那么多积分去保养这些昂贵的部件。
等于说,戚继光号是按照升级后的标准来制造的,升级前的性能虽然也比较出色,但还和变态般的强悍扯不上关系。
如果说那些空壳舰是猪鼻子插葱装象,那么这艘戚继光号,实际上也是一个壳,只要把部件一换,就能变成一艘扮猪吃老虎的钢铁巨兽。
——————
第二更到下一章晚上9点
第389章:空前投资热潮
第389章:空前投资热潮
英美日联盟在获知这一情报后,也开始联合制造更先进的5万吨级战列舰,而且一造就是两艘,美国出资建造一艘,英日合资造一艘。这两艘战列舰,则先由日本海军及英国海军装备。
以英美日看来,中华帝国显然不可能只造一艘五万吨的猛将级战列舰。
当他们不知道的是,中华帝国显然暂时只打算造一艘,而其他新增的都将是空壳舰,这些空壳舰,也只是意图将英美日拖入海军军备竞赛而已。
中华帝国海军的开支,此时确实是比较高的,但相比英美日来说却是比较低的。
第三世界联盟各成员国都集中资源发展陆权,发展海权的也就只有中华帝国,或者说第三世界联盟各成员国都没怎么发展军事基础,装备多是从中华帝国采购。
这些成员国一个个都在发展经济,都是清一色的买办政府。
就以联盟在海军开支上的对比来说,第三世界联盟比英美日联盟在海军军费上的支出少五分之三。
但并不意味着中华帝国在海军上不发展,中华帝国只是很少造真正的战列舰,而航母却是秘密制造了不少。此时中华帝国已经有五艘第二代航母了,新增的三艘一直没有被英美日察觉。
在海军质量上,中华帝国却是远胜英美日的。
尽管中国并不是一个传统的海军强国,但实际上海军也就是那么回事,最重要的还是军事技术以及训练。
当军事技术取得压倒性优势后,并且官兵训练有素,就算是再烂的指挥官也不会打得太差。
就如中华帝国陆军流传的那句话:“只要不是猪,都能指挥帝国陆军赢得胜利。”
……
世界越过1924年,进入了1925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是中华帝国发展模式转型的一年。
经过近十五年的人围着发展转的模式,即将在1925年进入发展围绕着人转的模式。
负载累累的中华帝国政府,在1925年首先提高了税收,以应对即将到期的债务,同时一面降低了房贷利率。
房贷利率几乎被一撸到底,利率近似于零,与银行储蓄利率基本持平,同时首付款也被一撸到底,近似于没有任何门槛。
大量的工程队转业跑去发展房地产了,而官方的新增工程数量已经开始减少,但并非是马上减到零。
作为国家机构,工程还是要建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是如此,一些工程国家不建就没人建,只是建多建少而已。
反正这东西靠市场监控。
房地产上去了,政府工程数量也就减少。
同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