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们说是我讲的:第一,宁都起义参加革命是你们自觉自愿来的,我们表示欢迎。红军里缺人缺枪,尤其是军事干部,希望他们能留下来,与我们共同战斗。第二,如果你们认为这儿不好,愿意回去,我们也表示欢送。捆绑不能成夫妻嘛,来去都自由,今后如果想通了,要回到这里来,我们还欢迎。第三,是我毛泽东送他们的两句话:跟着国民党是没有前途的,中国的前途在共产党这边。信不信,历史会作出答复!”
“好,我明白了!”肖劲光心里豁然开朗。带着主席的指示,他立马赶回九堡,重新召集会议。
在肖劲光把毛主席的意见在会上传达后,季振同情不自禁地一拍手,说道:“好!主席的话我拥护,赞成!大家按毛主席说的分头去做部队工作。一句话,走上了这条路,就要坚决革命到底!”
在场的高级军官们也深受鼓舞,季振同走到门口,面对那些还等在门外的军官们说到:“要革命的留下,一定要回去的,我们欢送。”说完回屋拿出自己的钱袋,“铛”的一声扔在桌上:“没路费的,到我这儿来领!”
一场眼看就要发生的内杠就这样平息了。季振同、董振堂、赵博生等军团领导人为成功改造这支部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以他们为核心,团结了一大批进步军官,成为这次整训的中坚力量。经过一段艰苦的思想工作,部队稳定下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部队除政治课外,还有军事课,结合红军的战略战术,着重训练部队的山地运动战、游击战等。此外,还组织了军人俱乐部,教唱红军歌曲,开展文体活动。按照红军的生活制度要求部队,使各项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一九三二年二月,红五军团按照中革军委的训令,打破建制在全军团进行混编。由于思想工作做得细,部队官兵情绪很好,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混编任务。
时红五军团的编制序列和任职人员如下:
总指挥季振同,政治委员肖劲光,副总指挥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政治部主任刘伯坚。
第十三军军长董振堂兼,政治委员邝朱权,参谋长刘辉曾,政治部主任何长工,下辖第三十七师,师长邓友毅,政治委员李涛。第三十八师,师长李教泽,政治委员刘型;
第十四军军长赵博生兼,政治委员黄火青,参谋长牛冠甫,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兼。下辖第四十师,师长边章伍,政治委员程子华。第四十一师,师长李锦亭,政治委员李翔梧;
第十五军军长黄中岳,政治委员左权,副军长张少宜,参谋长萧世俊,政治部主任左权兼。辖第四十三师,师长卢寿椿,政治委员高自立。第四十四师,师长苏进,政治委员唐天际。
十一、伟大的宁都起义
五、伟大的宁都起义
宁都起义胜利,一支崭新的人民军队-----红五军团诞生,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它是由共产党领导的诸多起义中最具影响的起义之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最后起义还是以失败告终;秋收起义所剩下的队伍也不多,但却开创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重要革命理念。而宁都起义是成建制的原国民党军队一万七千余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集体起义,参加红军。不仅规模最大,代价最小,而且是取得完全胜利的一次起义。
二:它给了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以沉重一击,极大地动摇了“围剿”苏区的国民党军队的军心。
三:它对苏区军民和全国革命产生了巨大鼓舞,使人们坚定了国民党必败,红军必胜的信心。
四:它解除了对当时红都瑞金的严重威胁,使中央苏区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五:它使中央红军增添了一个战斗力很强的17000余人的主力军团,为红军输入了大批杰出的军事指挥干部,迅速壮大了红军的力量,使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骤增至近6万人。
六:它将大量精良的武器和装备带到了苏区,仅八部完整的电台和四十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就比当时苏区红军全部的电台还多。此外,大量专业医疗、医护人才进入苏区,提高了中央红军的战地医疗水平,为苏区的卫生医疗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七:它为中共开展兵运工作,将整军整师成建制的起义部队改造成真正的人民军队积累了成功经验。
以宁都起义部队改编而成的红五军团,在巩固、发展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中,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以及在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宁都起义的卓越领导人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以及成千上万的起义官兵,先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血洒疆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不少人建国后成为各级党、政、军机关的重要领导人。他们中有一人被授予上将,5人被授予中将、23人被授予少将,有的还成为我国著名的外交家、艺术家等。
1937年,毛泽东和肖劲光、王稼祥在延安与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毛泽东在合影照片中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这是对宁都起义的高度评价。
十二、红土地上的大刀进行曲
第三章:劲旅
一、红土地上的大刀进行曲
一九三二年一月九日,中共临时中央发布了《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决议指出:“扩大苏区,将零星的苏区联系成整个的苏区,利用目前顺利的政治与军事的条件,占取一二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是放到党的全部工作与苏维埃运动的议事日程上面了。”该决议要求中央苏区以占取南昌、抚州、吉安等中心城市,来结合目前分散的各苏维埃根据地,开始湘、鄂、赣各省的首先胜利。
由周恩来主持召开的会议开始研究攻打赣州的问题。周恩来是于去年年底宁都起义胜利的第二天动身;由上海赴中央苏区的。动身前;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秦邦宪)即向他交待了红一方面军要攻打赣州的任务。在此次会议上,毛泽东认为赣州古城三面环水,易守难攻,而以当时红军的攻坚能力,技术装备等,是不适宜出击的。朱德也认为目前的形势仍是敌强我弱,和毛泽东观点一致。周恩来在听了众人的意见之后,感到此时攻打赣州时机尚不成熟,遂致电上海的博古。可是这位坐镇上海的临时中央负责人既不懂军事,又不了解实际情况;却仍然一味坚持。中共苏区中央局只得重新坐下来讨论打不打赣州的问题。
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提出;赣州是敌人必守的坚城,以红军现有的技术装备,很可能会久攻不克;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他认为,既使要打,也只能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总而言之;硬打肯定要吃亏。可惜这一意见在最后的表决时,因中央局和中革军委的多数领导的不赞成而被否决了。
1月10日,中革军委发布了《攻打贛州的军事训令》,任命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为前敌总指挥。以红三军团和红四军为主作战军,赣南、赣东、河西、永、吉、太、万游击队和江西省军区预备队为支作战军。支作战军由陈毅负责指挥。该训令还指示红五军团仍在现地整顿训练,不参加此次作战。中旬,彭德怀率领三军团和红四军分别由会昌、石城等地向赣州方向开进。
一个月后,赣州前线的中革军委致电红五军团,该电指示红五军团即刻开赴前线,协同攻打赣州。原来,三军团在赣州城下久攻不克,且伤亡惨重,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毛泽东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建议中革军委启用整训中的红五军团。
本来就为没有参加此次战役而心里失落的肖劲光、季振同、董振堂、赵博生等人;接到电令后异常兴奋;立刻下到各部进行战斗动员。时五军团全体指战员参战热情特别高涨,因为是加入红军以来的首次战役,军团领导很慎重,当日即带领各部陆续出发,董振堂率十三军首先进驻到赣县茅店、江口一带,等候中革军委的进一步指示。
时由彭德怀、滕代远指挥的红三军团正在赣州城下苦战多日,战况己愈来愈不利于我军。尤其是三月七日敌增援赣州的陈诚、罗卓英两个师进城以后,仗更难打了。几天后,红三军团一个连长阵前叛变投敌,把红军的联络信号,部队集结位置及战斗部署等全部透露给敌人,结果两个师的敌人攻出城外,包围了三军团的第一师。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敌人,红军将士奋勇抵抗,双方在城下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战。由于攻城的红军已连续奋战一个月,十分疲劳,又缺乏警惕,一时间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三军团1师政治委员黄克诚指挥部队就地组织反击,一边寻找机会准备突围。在此关键时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董振堂率十三军赶到了,董振堂见战场上敌我双方混战在一起,情况危急,已来不及多想了,他从马背上抽出大刀,果断命令道:“同志们,把大刀举起来,杀呀!”十三军指战员手持大刀跟着军长冲向敌人。
在这里须简要介绍一下红五军团的大刀,由于原西北军装备较差,大刀便纳入为士兵训练的主要科目,差不多每个士兵都能使上一手好刀法。一年之后,同样是西北军的一部---第二十九路军,在宋哲元、佟麟阁、赵登禹等爱国将领的带领下,也是用大刀,在长城抗战中,杀的日寇胆战心惊,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杀出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消息传开,举国振奋,热血青年纷纷要求参军上前线杀敌,正在上海进行抗日活动的著名作曲家麦新深受鼓舞,旋即创作了一首不朽的战歌------------大刀进行曲,献给英勇抗日的第二十九路军。
话转回头,赣州城下突然亮起数千把大刀;刀光闪闪,仿佛一片刀的海洋,所过之处敌人血肉横飞。敌军哪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