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长公主、大将军李弘、镇北将军鲜于辅、大臣张温、马日磾、崔烈、蔡邕、赵岐等十几位大臣日夜兼程赶到河东拜见天子。
自先帝仙逝之后,天子和长公主一直天各一方。五年后再次相见,两人悲从心生,抱头痛哭。
大臣们心里酸楚,也是暗自垂泪,唏嘘不已。
李弘和众臣告退之后,立即召集徐荣、麴义、杨凤、玉石、华雄、吕布、张白骑等人议事,详细了解了关西一战的始末,对徐荣、吕布、张辽大加赞赏。
下午,李弘以大司马、大将军、参隶尚书事的身份,延猜太尉杨彪、司徒淳于嘉、司空张喜、前司徒赵温、尚书令士孙瑞、卫尉周忠、御史中丞钟繇等十几位三公上卿商议国事。
天子居于何处?是晋阳还是邯郸?还是其它地方?
朝廷被毁,如何重建?
关中、关西两次大战,如何议定?何人该承担天子蒙难,朝廷被毁的责任?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六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节
议事上,大将军李弘很少说话。
先帝在世时,他曾奉诏两次去洛阳,认识了不少大臣,但这些人陆陆续续都死了。今天在座的朝廷大臣除了太尉杨彪外,他都不认识。想到死去的先帝和刘虞、皇甫嵩、朱俊等大臣,李弘心里很悲伤。
有关迎驾建朝的事,长公主和张温等大臣已经在路上商量好了,他不想过多插手,也不想以权臣自居。河北是河北,朝廷是朝廷,他不想以河北诸府来代替朝廷。
董卓和李傕的教训就在眼前,武人虽然可以主政,但不能独掌权柄为所欲为。要想避免重蹈董卓和李傕的覆辙,要想让河北稳定,让朝廷逐渐走上正轨并开始中兴大业,武人和士人必须互相信任,齐心协力。否则,董卓、李傕的败亡之事将在河北重演,自己也无法完成先帝的重托,大汉社稷可能就此崩溃。
先帝曾以大汉相托,刘虞、卢植、皇甫嵩等大臣临终前都把平定天下、中兴社稷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辜负先帝的重托,更不能背弃对诸位大汉重臣的誓言。只要我活着,就要让大汉重振。
此次河北诸府为是否解救天子引发了很大的争论,这是自己事先没有想到的。在如今这种形势下,解救天子是河北必须要做的事,但这种天经地义的事竟然遭到了河北众多大吏的反对。此事说明天子和朝廷的地位已经没落到了极致,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预兆。天子和朝廷威仪尽丧,那大汉在天下人的心目中又还有多少份量?当大汉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王朝时,我还能力挽狂澜,中兴社稷吗?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想到了长公主。
长公主到北疆整整五年了。刚到北疆时,她年幼无知,但经过这五年的风风雨雨后,她已经逐渐成熟。她目睹了天下苍生的疾苦,经历了北疆的崛起,参予了河北改制,帮助河北走向了强大。她以自己柔弱的肩膀勇敢地承担起了中兴大汉的重任。她因为特殊的身份在河北三州拥有很高的声望,不论是河北大吏,还是河北百姓,都对这位国色天香的长公主怀有很深的敬意。河北能有今天的实力,有一部分功劳必须要归结于长公主的鼎力支持和竭力相助。
长公主信任河北,认为河北是中兴大业的根基所在。长公主信任河北大吏,认为河北大吏是实现中兴大业的最忠诚的力量。长公主得到了河北上下的一致拥戴。同时,当今天子只有这位姐姐,他在河北无依无靠的时候,只会信任这位姐姐,依靠这位姐姐。天子和河北大吏之间的互相信任,就要靠长公主来建立和维持了。
当今朝廷已经被毁,要重建朝廷,要恢复朝廷的威仪,首先需要值得河北信任和拜服的天子。但当今天子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他还需要时间在河北建立威信,而这段时间能帮助天子建立这种威信的人只有长公主。天子信任长公主,长公主尽心尽力辅佐天子,皇帝和长公主是一家人,是亲姐弟,是最完美的一种重建皇室威仪的办法。
这个时候无人可以代替长公主。过去独掌权柄的董卓和李傕曾挟天子号令天下,结果遭到天子、大臣和天下人的声讨和反抗,他们的败亡就是自己的教训。如果自己取代长公主的位置,像董卓、李傕一样独掌权柄,其结果不言而喻。自己绝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天子就是天子,他是大汉最尊贵的人。天子的后面是长公主。长公主按律不能当政,也不能干涉朝政,但现在天子需要她,河北也需要她,天子会给她权力,河北也会给她实力。她虽然不在朝堂上抛头露面,但她却掌控着大汉至高无上的权柄。长公主的后面就是自己,就是北疆军强大的武力。五年来,自己一直和长公主保持着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君臣关系,自己相信这种关系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只要长公主相信自己,信任自己,大汉就一定能重振天威。
想起当日自己站在长公主的身后,看到大臣们眼里那种震惊,自己就很得意。谁能想到,自己会放弃最高权柄,把长公主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
河北大吏为什么不愿解救天子?其实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恐惧,恐惧天子的到来会把河北推进倾覆的深渊。我是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是当今天下最大的官。天子来了,朝廷重建了,就算我不想挟天子号令天下,但事实上却就是这么回事,这天下就是我一个人说了算,我就是董卓第二,无可争议。那些同意我出兵解救天子的人,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都成为倾覆河北的祸根。
我不是董卓,我也不想独掌权柄,我也没有渊博的学识去治国,我只想天下稳定,国富民强。所以我要摆脱这种困境,摆脱的办法就是把长公主推到前面,我躲到长公主的后面去。这么多年了,从大漠到北疆,从北疆到河北,自己领悟的最深刻的就是武力。只要自己牢牢抓住军权,牢牢控制军队,这天下就任由我纵马驰骋。除了军队,其它的对我来说都不重要。这大概就是董卓、李傕和我的最大区别了。
这种办法可以摆脱眼前的河北危机,但将来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长公主一旦权势倾天,天子能否如愿以偿地接掌权柄?自己虽然避开了败亡之祸,但是不是又给大汉种下了新的祸患?自己一介武夫,能力有限,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将来,即使天子和长公主发生了权力争夺,但那是皇帝家事,不至于象董卓、李傕一样祸乱社稷。
张温、崔烈和马日磾过去都担任过本朝太尉,德高望重,他们成为这次议事的主要说话人。
天子行宫建于何处最合适?河东即将成为战场,冀州刚刚受灾,灾民众多,能否保持稳定很难说。只有晋阳最合适。晋阳位于并州南部,距离关、洛有千里之遥,因为多年没有战事,加上屯田已经见效,钱粮和安全都有保障。晋阳还是“龙潜”之地。昔年孝文皇帝在晋阳做了二十七年的代王。后来被接到长安登上帝位,这里也算是大汉的根基之地了。
朝廷如何重建?朝廷重建的难题不是三公九卿的任命和诸府衙的建立,而是皇权和相权的制衡,也就是官制的修改。其次就是预防宦官和外戚干政的问题。后宫不能没有宦官,让一些身体完好的大男人整天待在后宫,于礼法不合,但是否要设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中黄门等这些容易导致宦官干政的职务?外戚专权一直是大汉几百年来的顽疾,如何修改律法予以强行杜绝?
有些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所以大臣们只是略微商讨了一下内外廷诸府的设置。
随后张温矛头一转,立即把议事话题指向了长安朝廷的大臣们。此次北疆军勤王失败,责任是谁的?除了已经被诛杀的李傕、郭汜等叛逆外,三公九卿等大臣们该负什么责任?
太尉杨彪、司徒淳于嘉、司空张喜都明白张温的意思,长安朝廷已经没有了,他们这些人也该明智一点,自觉地上书天子,引咎辞职了。
河北不同于关中,河北有长公主府,有大司马、大将军府,有张温、马日磾这些名震天下的老臣,有一套完善的军政机构,有很多正在实施和推广中的新政。河北不会允许朝廷破坏它现有的一切,所以,该走的就应该走了,不要自找麻烦。
“我是参隶尚书事的太尉,所有责任我来承担。”杨彪苦叹一声,望着一直低头不语的李弘,“不过,我有个要求。”
李弘就像没听到一样,依旧低着头。杨彪看到李弘连头都没抬,心中一凉,后面的话说不出来了。
李弘等了半天,没有听到杨彪说话,不禁诧异地抬起了头,“大人,你怎么不说了?有什么要求?”
杨彪满脸失望之色,微微动了动嘴,但随即想到说了等于没说,于是把话又咽了回去。
李弘笑笑,“大人,如果是兵事,你可以对我说,但如果是政事,你最好对长公主说,因为我是大司马、大将军,在朝廷里我只主掌兵事。”
杨彪愣了一下,然后又和淳于嘉、张喜、赵温等大臣互相看看。众人脸显惊诧之色,都感觉到李弘这句话大不简单。难道,他有心要做个忠臣,不再仿效董卓主掌大汉权柄?这可能吗?李弘到底是什么意思?
杨彪转脸看向马日磾。
马日磾微微一笑,“大将军的话不是说得很明白吗?大将军除了领尚书事,参予处理国政外,主要是主掌大汉兵事,率军征伐四方。其次大将军还督领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至于大将军刚才说,朝中的政事最好先禀奏长公主,这其中的原因不要我解释,你们也应该想得到吧?”
杨彪和众人听到马日磾当着大将军李弘的面说出这种话,心中不禁极为震骇。
“诸位大人在长安待长了,经年累月地饱受董卓和李傕等叛逆的凌辱和杀戮,大概已把大汉律忘记了。”李弘略带调侃地说道,“今天我请诸位大人到这里来议事,不是我自己的意思,而是受长公主之托。”接着他看看一帮神情错愣的大臣,指着自己的鼻子笑道,“诸位大人是不是认为我和董卓、李傕、郭汜这些叛逆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