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进了城,郭嘉迎了上来:“子玉,你可真厉害,几句话就解了十万大军的围,还兵不血刃地得到一员大将,二哥服你了。”
赵羽眨眨眼:“二哥,没那么夸张吧,我只是实话实说。”
典韦哈哈大笑:“管亥这个家伙开始还看不起子玉,现在服服帖帖的了。”
太史慈也直笑:“子玉,我也服你了。管亥从此以后对你可是忠心耿耿了。”
郭嘉也笑着说:“正是,管亥应该是彻底被子玉收服了。”
赵羽听的头皮发麻:“两位哥哥,你们不要吹牛好不好?瞧你们说的,好像我对管将军有什么大恩似的,什么忠心耿耿,什么收服,我根本就没想过这些事,管将军也是,动不动就下跪,倒吓我一跳。”
听他这么一说,郭嘉愣了一下,笑笑未说话,太史慈摇头了:“你既放过管亥的性命,又表示了对他的信任,他如何不死心塌地地跟随你?怎么是我们吹牛呐?难道子玉做这些真不是有意而为之?”
赵羽一听,这都是什么和什么嘛:“没有呀,我可没想那么多,本来就应该这么做呀。难道这样做不好?”
望着赵羽天真的面容,郭嘉和太史慈真是大眼瞪小眼了,同时摇头不语。
城外的事孔融已经听说了,虽说城围解了,但赵羽他们没有杀管亥,他并不高兴,在他看来,黄巾军就是一群贼,是犯上作乱之辈,只可杀,不可放。赵羽他们有能力杀了管亥,却没有这样做,这在孔融看来就是一种纵容犯罪。只是北海之围算解了,他也没别的办法,听报赵羽兄弟前来求见,他只好拿出一张笑脸迎了出去。
将兄弟四人迎进内堂,孔融笑道:“没想到赵公子如此好厉害,这么随随便便地就收拾了十万贼兵,不亏为子义的兄弟。”他笑得皮笑肉不笑,心想还想,好在不曾怠慢于他,年纪小,心却大,看他收拾了这十万人想干什么。
郭嘉机灵,琢磨出他话中的含义了,看了一眼赵羽,他也笑了笑:“孔国相太客气了。我等兄弟既然身逢其会,自当尽绵薄之力。”我们不过是客人,没想到要怎么样。
赵羽本来还在笑,一听郭嘉的话,再一想孔融的话,他明白了,这家伙忌讳我们了,孔融怎么会是这种人?或许,他只是看不惯管亥他们吧?虽然心里有些不舒服和疑虑,赵羽斟酌了一下还是开口道:“国相,这十万人需要您安置,您看该如何安置呀?”
“不瞒各位,北海地小人薄,这些人,呵呵,太多了,又是...实在是有点无能为力。”孔融打了一个哈哈,也表露了他的真实想法,他不想也不愿接受这些人。
赵羽愣了,他绝对没想到孔融会这样说。十万人,不是十个人,孔融如果不接收他们,他们只能再继续流浪,不打北海,也会去打南海、东海,早晚也是死路一条。想着书中所写的孔融是那么高尚的一个人,是忠臣义士,四岁让梨,十多岁为兄担罪,怎么会容不下这区区老百姓?难道还是理念问题?
他发愣的样子落在郭嘉眼里,郭嘉肚子里叹口气,心想,孔融明摆着是搪塞你嘛,这家伙根本就没你了解的那么好,不是容人之主。想是这样想,郭嘉还是笑道:“国相大人太谦虚了,谁不知道北海虽小,可很富裕,又不在兵祸之所。城外这些人用的好,也是北海的屏障嘛!”
孔融冷笑了一声,心想接收他们容易,安置他们难,再说,就这些人能有什么用,不跟我捣乱就谢天谢地了,我还是把他们撵走的好。还有这几个人,他们的能力也太强了,不动声色就招揽了十多万人,我接收了这十多万人就相当于在自己身边埋下了祸根,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想到这里,他淡淡地说:“郭先生说笑了,融在北海多年,岂不知这里贫匮之极?黄巾乱党最会借机闹事,一个处置不当,这一郡之人都要遭殃。”
他如此推三阻四,赵羽不耐烦了,对孔融的印象也大大改变,觉得此人不过是个绣花枕头,再觉察出孔融对他们兄弟的忌惮,他心里很不舒服,心说,原来那些个什么喜欢招揽贤才也只是孔融叶公好龙的表现。虽说现在有求于他,我们也只好低低头,但既然你这么不知实务,我也不想再客气,你怕管亥他们惹事,我就用这个威胁你:“孔国相真客气了。小子也知道安置这许多人确实麻烦,一个想不到,很容易给北海带来灭顶之灾。这样吧,您就在您管辖的地方划一块地皮给他们,我们兄弟带他们前去安置可好?您最好早作决定,我们兄弟也不敢保证时间长了还能不能控制主管亥。”我们不会在这里威胁你,给块地皮我们就走,否则我们散手不管了,你自个看着办吧。
孔融听明白了,这十万人的确不好办,你们几个也太厉害,能一起走最好。他想了想答应了下来:“那,依赵公子所见,何处合适安置这些人等?”
赵羽哪儿知道呀,把眼睛转向郭嘉。郭嘉低头在暗自发笑,心想子玉的威胁之法倒也用得好。感觉到赵羽询问的目光,他笑道:“国相,要不就安置在北海至南皮之间吧,离这里也远,这些年兵慌马乱的,那些地方的耕地都荒芜了,正好安置这些人。”
孔融沉吟不答。南皮与北海接邻,却是通往幽州的必经之路,听说南皮的黄巾军闹得更厉害,他们这些人过去,一旦联合起来,由北往南打,我这里可就撑不住了。可是,听赵羽的口气,如果我不给地皮,他们可就散手不管了,城外的这些人我可管不了,还是打发了事。想了又想,他开口道:“南皮那边也是兵祸连连,这些人想要安稳下来也难。不如这样,子义是东莱人,当知东莱下属有处小县城名为寿光,此处靠海,地多人少,应能安置这些人了。呵呵,我这就封赵公子和子义为北海的校尉偏将,专门安置这些人等,可好?”
赵羽才无所谓什么官职不官职呐,孔融既然给了地方,今天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他点头了:“多谢大人了。”
太史慈也笑笑:“多谢大人提拔。”
典韦并不在意这些,坐在那里左右摇晃。几兄弟中只有郭嘉非常高兴,心想有了官职以后什么事情就都好办了,这个孔融也只是名声在外的笨蛋一个。话到这步,也没什么客气的了,郭嘉便让典韦和太史慈先回客栈,他和赵羽出城找管亥去了。
等他们离开了,孔融急忙找来糜竺,借给他五千兵士,让他去找公孙瓒借刘备用用,并告诉他,刘备手下的大将厉害,可抵挡曹操。糜竺领教,然后说,能不能把今天出城的几位将军借给他,这几个人真厉害,特别是那个小将军,以一人之力就能收服十万之众。孔融心想,这些人我根本叫不动,可他不肯丢面子,就对糜竺说这十万贼兵刚收服,还要善后,不能让他们走的。糜竺没办法,只好跑去找刘备了。历史依照原来的轨迹继续发展着,赵羽个人的轮盘却发生了偏差,只不过他不知道罢了。
孔融果然让人给赵羽他们拿去了盖了大印的校尉偏将的任命书,让赵羽他们去当寿光的守将。哈,我居然当将军了,好玩儿,捧着任命书,赵羽乐了两天,虽然他不在乎名利,但当将军,嘿嘿,这可是男孩子的梦想。孔融还急匆匆地给了十天的粮草,明摆着让他们早点上路,因此赵羽他们收拾了一下就出发了,也免得看孔融假笑的脸色。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寿光一看,嗬,好破败的一个地方。当地百姓被他们吓了一大跳,好在他们手续带的齐全,守城的小兵也不敢阻拦,他们也算顺利进城了。到了城里一打听,才知道寿光的县令早在去年土匪进城掠夺的时候就跑了,眼下的官衙几乎形同虚设,赵羽他们跑到官衙里找了半天才找到一个老书吏。郭嘉将孔融的任命书给他看过后,几个人算是正式上任了。好在他们身上有些银钱,总算能将官衙收拾的能住人了。
第十章 将军县令(下)
兄弟篇 第十章 将军县令(下) 第二天,赵羽和郭嘉将衙门里召集来的几个书吏叫到一起,仔细询问了目前寿光的情况,还好,寿光的人本来就不多,这些年参加黄巾起义又跑掉了大部分农民,土地荒芜的厉害,能安置不少人,再来十万都可以了。赵羽虽没当过官,也没种过地,可基本的知识还是有的,眼看春耕时节要过去了,他一边命那几个书吏将空置的土地仔细划分出来,将那些黄巾军安置了,一边让太史慈去东莱找郡守要农耕的工具、种子等物品,一边让典韦回昌邑找孔融要钱粮,不管多少,要一点算一点,十万人的吃喝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郭嘉是干大事的人,太史慈和典韦是大将军,所以,这所有的土地的规划、人员安置、农耕生产等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赵羽一个人在做。赵羽这个苦呀,恨不得向天大叫:我是将军,不是县令。可是没有人帮他呀,不仅没人帮,典韦从昌邑回来,带的东西不多,却给赵羽带来了一纸任命书,孔融一听寿光没县令,他立马就封赵羽当县令了。赵羽拿着那个任命书的时候,哭的心都有了。唉,看着眼前的一大堆事情,望着府门外眼巴巴的人们,这个官,他也只好暂时当下去了。好在东莱郡的郡守不错,听说北海国相在寿光安置了十万黄巾军,他吓了整天抖腿子,太史慈一去,郡守大人立马收刮了大批的种子和农耕用具送给了寿光。哈哈,把赵羽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拍拍管亥的肩膀说管大哥真厉害,弄得管亥哭笑不得。解决了春耕问题,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粮食不够可以暂时凑合,这里距海近,光靠捕鱼也能解决大半年的口粮了,再倒腾一点私盐,嘿嘿,换点粮食也不错。
等安排好了这一切,赵羽才顾得上过问城防的问题,原来的城防实在是太次了,连土匪都挡不住,他们可不想等秋收的时候让土匪捡便宜。太史慈和郭嘉一到寿光就整理过这十万兵马了,结果让赵羽好笑,原来,十万人里有实际战斗能力的也就八千左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