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欲生,但为了伟大的复国计划,姑娘舍弃小我,鼓劢刘秀杀出武关,终成帝业。等刘秀做皇帝后,生活腐化,又选后宫美人三千人。姑娘抑郁寡欢,为情而死。
这样的故事肯定有人看,比流行的小说电视好多了。因为它里边有矛盾,有国仇家恨,有矛盾可写。要是再写一点两人之间的不太露骨的私房事,效果会更好。这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历史的真实。少男少女,干柴烈火,一切事情都是可能发生的,发生了也是自然的。爱了就爱了,做了就做了,不做白不做,做了不白活。汉人质朴,绝没有今人的扭捏作态。
可是在牧护关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传的故事中,没有这一类事,没有,一点也没有。这里是一个纯朴的地方,是一个民风真淳的地方。这个故事流传下来,大约是人们为了教育下一带做好事,与人为善,绝不是为了做性启蒙性教育的。
另一个与牧护关有关系的人物就是韩愈退之大人。他老人家因上《谏佛骨表》,犯了天颜,被贬潮州,走到蓝关,巧遇大雪,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其中有两句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是名句,许多人都能背过。因为诗是写给侄孙韩湘子的,因为在牧护关还流传着韩湘子度文公的传说。也有这件事的佛教经典。除了这些,在牧护关的最东头,有一个沟叫湘子沟,里边有一洞,名叫湘子洞,相传韩湘子就是在此地修练佛法而飞升的。湘子秀丽俊美,是八仙之一,年画上就有,让人看起来,象一个风流哥们,看不出一点仙风道姑。这个故事离奇的是,反对信佛的人韩愈,在故事中反为佛教所救。
除了这个故事,还有物证,那就是在牧护关的最高处,有一座文公庙,里边供的就是写文章的能手韩退之。可惜文革中给砸了,说是反四旧。原因是造反派不知道韩退之是有名的反迷信的,想不到后人用他来做迷信的偶像。砸了就砸了。庙也给拆了。韩愈塑像的头是铜的,有人就看回去卖了换钱,据说没出三年,儿子眼瞎,媳妇小产,钱花了很多,病也没有看好。这个传说没有考证,仅供参考。
以为是牧护关考。目的是为了证明,这里古己有之,并非难民聚集才成的村落。书包 网 。com 想看书来
第三章 苦焦而美丽的地方
象牧护关这样的一个地方,处在三省之间,又是南北的要道,应该是繁华富足的吧?其实恰恰相反,这是里最苦的地方。以现在的人看,全国之中,南方富,北方穷,而北方经济落后中,陕北陕南又在最后,好象只是比西藏强点。要知道,陕西之内,首富为关中,八百里平原,盛产麦子,一亩地可以找###百斤。尽管现在每项人平均的占地越来越少,可半亩地打下的粮食也是吃不完的。关中富在不缺吃。农民嘛,只要有了吃的,别的好说。穿的破了,反正不太出门;住的旧了,也没有多少贵宾来临。讲究那么多干什么?咱是农民嘛,下人中的下人,怎么能跟那些高级的人相比呢?假若把农民比做社会的最低一层,那么陕西的农民可能最苦了。而在这最苦之中的最苦,怕是牧护关这里了。牧护关地处商州。商州七县,都在秦岭以南,可牧护关偏偏在秦岭以北。商州的水都流向长江,可牧护关的水就是流向灞河,最后再流向黄河。按中国政区的划分,多是以山以水为界,为什么牧护关偏偏不是呢?它地处秦岭以西却划归了东边的商洛管辖。这跟牧护关的气候和物产有关。
牧护关很高,海拨一千二百米左右。和华山北峰差不多高。冬天特别冷,夏天也不热。即使在三伏天,要是坐在家里瓦房下,不晒着太阳,人还是感到凉的。有太阳时还好说,太阳一落山,冷风一吹,衣服在身上摇摆着,立即全身哆嗦了。所以这里的房子,都是朝南面盖,这叫向阳。也有在朝北面住的人家,可怜的是晒一点东西,天天朝出拿,天天收不了潮气。有时还要拿到北面山根下的人家门前,两天三天才能晒干。
()好看的txt电子书
牧护关也太狭窄了。从北到南,宽的地方一百多米,窄的地方,几丈宽。可怜的人们,在硬白火石上弄出一块平地,放下了宽一丈多的房子,门前丈宽的场院,再往前,就是羊肠小道,和曲曲弯弯的小河沟。
面前是一座山,身后也是一座山。房前的叫面山。身后的叫座山。山里的人家,就在这么个地方一代一代地住了下来。
这样窄的地方,能种什么呢?种麦子一亩地打不了一百多斤。种玉米也就是收六七百斤。还能种什么呢,可以土豆。这里的人叫作洋芋的一种块根作物。种什么就得吃什么。这里的庄稼就是这么几样,吃的饭也就只能是那么几样了。玉米磨碎了,拉成了糁糁,做成的饭叫糊糊。主食主要是这种。吃什么菜呢,腌菜,莲花白在冬天腌成的咸菜,味道不错,可就是不能多吃,吃多了易吐酸水生胃病。在粮食紧张的时候,玉米糊糊也不够吃了,只能吃洋芋,豆角。什么东西下来就吃什么。贫穷的生活,极大地激发了人的创造力。牧护关的人吃洋芋的方法多。可以煮了吃,放在玉米糊糊中。薯类作物难以消化。糊糊里煮了洋芋,耐饥如吃了面条大肉一般。味道也不差,一口咬下去,又面又甜,再夹上一口放了一点油的咸菜,相当不错相当不错。泮芋也可以蒸了吃。刮了皮的洋芋,雪白雪白,蒸熟了很软,再夹上夏天的绿辣椒,味道也不错。洋芋也可以弄成丝吃。丝可以炒,也可以煮。炒的很筋道。煮的象加了粉芡一般。粘粘的。洋芋也可以蒸了打糍粑。咬起来顽极了,再和上好的调料水,吃起来极香。
可惜的是外地人不知道,以为只在夏天几个月吃洋芋豆角,那是苦极了的生活,就很蔑视地称商州人为洋芋蛋。
牧护关为什么这么不为外人所知道,为外人轻视呢?因为公路不从这里过了。
国民党时期,突然改道张家坪,再经铁炉子,洪门河到麻街直到商州。牧护关这个古时的官道,一下子成了圈在原始森林中的一块地方。到了最后,连本地人也不知道有牧护关这个地名了。一听人说起牧护关,都听成了木头关。哈哈!木头关,那不过是一个产木头的地方,一块蛮荒之地,一块外人不想去,本地人也出不来的地方,一个说话走路跟外面人不太一样的地方。
其实牧护关是很可爱的地方。这时是原始森林。林海无头无尾,到那里都是一片翠绿,到那里也是一片凉爽。什么植物都有,什么木头都出。春天时绿树的嫩叶绿得耀眼。秋天的时候,红色的树叶红得烤人。松树最多,结松籽。核桃也多,多到伟大领袖曾经发一个指示:商洛每户种一升核桃。什么桃树杏树到处都是。本地人从不把这些果子当回事,叫野杏毛桃。果子人们赖得吃,果子落地了,拾它的核儿砸了去卖。
山上的动物也多。什么狼呀狐狸呀狗熊呀豹子呀全部都有。可惜的是当年修大寨田,整天炸石头,把狼们吓得不知那里去了。现在野猪最多,一个大母猪领一群小的,天天来糟害农民的庄稼。秋天的时候,要人天天拿一面铜锣,夜夜去敲着赶着,才能保住庄稼。因为这些野物是三级保护动物,不能朝死里打。
可爱的牧护关需要人开发。王顺山是森林公园了。可人们只知道从蓝田那边上山,不知道牧护关这一面景色更好,人更热情。于是这一片现在还是一块Chu女地。一条山里的清泉,水清得透心凉,三伏天也没有人敢喝,整天唱着谁也听不懂的情歌。也不知道它在念着那里的情郎。
这些人地方,最适合古代的隐士来居住。可现在是一个向外发展的时代,人们都想着往城市里走,朝热闹去。
牧护关的人也是一样,一代一代地朝着关中走。这里离西安太近了,一个多小进就在省城里。相反去县城的人反倒少些。
出去了的牧护关人,看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眼热心跳。多少人就不想再回到穷山沟来了。这里的水土太浅,不适合他们的发展。
这里有出去嫁了外地人的姑娘,也有当了上门女婿的小伙,有做包工头的,也有做小工的。包工的是领人去陕北伐木,或是领人装车。当然也有做生意做官的。这些人中要数任忠杰一家玩得最好,钱赚得最多,人玩得最活,一家人也出息得骄人。这一切让乡亲们眼红嫉妒。
第四章 任忠杰和他的儿女们
老任家出人才。什么样的人才也出。
首先是他们家的人长得好。男的一律宽肩细腰。浓眉大眼,脸上有红似白,远远一看,以为是舞台上的公子哥们出下台来了。他们家干活,总有人来帮忙。不过帮的方式不一样。男的来了喜欢帮任家的姑娘,女的来了爱帮任家的小伙子。他们家不大的院子,平时总是很热闹,总有人去。人声不断,笑声不断。人们说这个地方很有人气。人脉很旺的。
首先聚集人气的是任忠杰。
这个农村的,没有上过一天学的老头子,不知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听来了许多的故事,而且记得又那么准确。每到冬天的下雪天,他就披一件羊皮大衣,戴一顶火烧头的帽子,坐在火堂前,给那些因为冬夜睡不着的老头子们讲这些离奇的故事。他的讲解激发了大家的兴致,于是有人问了,有人惊奇了,有人抢着讲他们所知道的和任忠杰的故事差不多的故事。
一个小小的火堂,挤实了也只能坐六七个人。可些人不嫌挤,大家围坐在一起,任火光照在脸上,嘴里吱吱地抽着旱烟,任烟雾从长了长毛鼻孔中喷出,而大家脸上的表情,全是沉浸在故事中烟雾中的陶醉样子。一只大瓷缸子放在火堆中间,正在熬着糊叶茶,发出一阵又苦又香的气味。一壶熬好了,任忠杰就再取几个小一点的缸子,一人倒一点喝。年轻的,职位辈份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