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4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发现目标后要从高空下冲,又可以获得几千米高度的势能带来的额外动能,末端速度达到2马赫甚至更快都有可能,这样即使采用半穿甲战斗部也将获得相当大的穿深。而且从上向下攻击时打的是薄得多的水平装甲,应该不难将其击穿。这样导弹就能钻进敌舰内部爆炸,什么军舰也顶不住。。。。。。”
  大家一听都觉得很有道理,但由于掠海型反舰导弹的设计方案是胡卫东这位顶头上司亲自敲定的,所以项目组的负责人还是小心翼翼地特地向其作了汇报。胡卫东一听登时眼前一亮,心想,“这不是历史上毛子花岗岩导弹的设计思路吗?历史上德国人搞的滑翔炸弹也是这个思路,对付大型战舰这种设计确实是最好的,确实,武器并不是越先进越好,满足需求才是最关键的。这两年任务太重。我为了加快研发速度,只顾着照办后世的经验,居然将这个基本原则都给忘记了。这小子有前途,果然这种新事物的研究。还是要更多地依仗年轻人啊!穿越以后我一直太拘泥于后世的经验。有时也未必就一定正确啊。看来应该给他们更大的自由才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目前世界各国的舰队防空能力、尤其是对于超音速目标的拦截能力远远不能与后世相比,因此反舰导弹的尺寸就可以做得更大以尽可能地提升威力。设计中的海鹰…1重型反舰导弹全重接近10吨,这甚至超过了德国古斯塔夫巨炮专用的混凝土破坏弹和英国“高脚杯炸弹”,而且还采用了只有中国才用得起的钨合金侵彻战斗部,再加上从6000米以上高度开始俯冲带来的恐怖动能,其穿透能力之大可想而知。。。。。。
  根据技术人员的估计,目前世界现役的主要航空母舰型号基本上都只需要一枚就能击沉,前提是打在主要部位而非外漂等边角位置;即使是战列舰,多用几枚也能搞定。唯一的遗憾是,块头太大令其无法被飞机挂载,也难以装备到中小型舰艇上,目前中国仅有长沙级驱逐舰才能装得下,其余的则只能作为岸舰导弹来使用。不过海鹰…1重型反舰导弹硕大的体积也令其拥有了超过300公里的恐怖射程,对于中国海军这样的防御型海军来说已经基本够用了。
  不过胡卫东还是要求反舰导弹的原定研究路线也必须继续坚持下去,以便飞机和中小型舰艇也有可用的轻型反舰导弹,而且他心里很清楚,当战列舰退出历史舞台以后,那些小巧玲珑的掠海型反舰巡航导弹才是主流。。。。。。
  除了反舰导弹,中国还有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等其他项目正在研究之中,只是因为效费比相比较低(如今的飞机坦克都不太值钱、而导弹却贵得很。),中国的科技力量又很薄弱,没有太多的余力,因此重视程度相对小了很多。不过深知其价值的胡卫东还是决定,只要“911工程”完成后腾出了人手,就要立即提升那些项目的级别,尤其是日后唯一能够对付老美超高空侦察机的防空导弹。。。。。。
  除了导弹和制导鱼雷,制导武器大家族还包括制导炸弹和制导炮弹等无动力的制导武器,其中制导炸弹历史上德国就在二战后期研究了出来,并利用它击沉了意大利海军的战列舰罗马号,虽然这个战果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但还是可以从中看出其巨大的潜力。只是由于中国现在科研人员总数严重不足,因此这些项目也只能挂在导弹等核心项目上顺带进行研究,进度自然快不到哪儿去,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尽管如此,抢在所有国家之前开始研究(其他国家现在连激光都还没有呢)的激光制导技术还是令胡卫东忍不住浮想联翩。。。。。。
  虽然火箭、制导技术与电子计算机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911”工程的核心始终还是核武器。胡卫东深知由于中国常规军力还不够强大,因此仅仅搞出原子弹并不足以威慑美苏德这三个巨头,氢弹是必须要有的,但是如果原子弹都没有搞出来,没这个“扳机”,氢弹也不过只是镜花水月罢了。
  所以“911工程”的第一个关键就是得先把原子弹造出来,而原子弹的“核炸药”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天然铀中反复提纯分离得到的铀同位素铀235,二是在反应堆中以铀238吸收中子转化而成的钚239。由此就引出了原子弹研发过程中所谓的铀路线和钚路线,而在胡卫东看来,这两条路线各有难易和利弊。。。。。。
  在比较铀弹和钚弹优劣之前,先得提一下原子弹的构型,同样是有两种设计思路,即“内爆法”和“枪法”,前者对核燃料的利用率比后者高得多,并且用作氢弹“扳机”的原子弹只能采用“内爆法”设计,因此胡卫东的选择就没有什么疑问了,尽管他知道“枪法”的难度远比“内爆法”小得多。。。。。。(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一章 路线选择

  当然,“枪法”构型也不是完全放弃研究,而只是暂时搁置一段时间罢了,因为低当量核弹、或者说是战术核武器基本上只能采用“枪法”设计,只是目前战术核武器对中国的意义远不如战略核武器,再加上科研力量不足,因此只能有所取舍。
  胡卫东选择了“内爆法”构型作为首先研究的方向,铀弹与钚弹路线才有比较的必要,因为钚弹没法采用“枪法”构型,至少在二战时期的技术条件下是这样。所以如果选择先易后难,从“枪法”开始研究的话,钚弹路线暂时就只能先到一边凉快去了。。。。。。
  铀弹路线原本最大的优势是将浓缩铀设计并加工成核弹比较简单,因为它可以采用技术难度相对较低、而且可靠性也高得多的“枪法”构型,但既然胡卫东决定采用“内爆法”设计,这个优势就完全没有意义了。但是,铀弹保存周期很长,相对来说维护与补充所需要的成本就低了很多,而且可以保持核武库始终稳定在一定的规模之上,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但是这条路线的不足与局限也同样不少。。。。。。
  铀的提炼很困难,而且使用铀作为“核炸药”,对于核武器小型化其实是不利的,而核武器小型化是制造氢弹绕不过的一道坎。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缺铀的国家,而铀235在天然铀中仅占0。7%,其中仅有大约0。5%能够提取出来。对天然铀的利用率实在是太低了,以中国的国情,铀弹路线怎么看都有些过于奢侈。。。。。。
  而钚则不同,因为它可以利用反应堆由占天然铀总量99%以上的铀238转化而成,这对于缺铀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钚与铀的化学性质存在差异,而能够采取相对简单的化学方法进行分离提纯,难度较小、消耗也较低。此外以钚239作为原子弹“核炸药”的话,所需的质量只需铀弹的几分之一,这对于核武器的小型化具有很大的意义。
  但是钚弹也有它的缺陷与局限性。首先是钚的物理特性较为特殊(注1)。加工难度很大,这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尤其“911工程”为了保密。基本上极少有外国人参与。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的科技力量。难度因此暴增了无数倍。其次是钚弹只能制作成复杂的内爆式构型,设计与制作的难度都比枪法大得多,但既然中国打算搞出氢弹。这条路再难也得走过去,因此这个缺陷反倒没有讨论的必要。
  不过钚弹有三个缺陷还是难以回避的,由于钚239的半衰期比铀235短得多(只有不到三万分之一),武器级钚里面还多少含有一些半衰期更短的钚同位素(因为它们也能参加核反应,而分离又比铀235与铀238更难,因此一般不会选择除去。),而核燃料的含量只要降一点点都会导致临界体积大幅增加(所以武器级铀要求90%以上的铀235含量),因此钚弹的寿命就比铀弹短得多,不能长期保存,每过一段时间就得更换核燃料,这就很自然地令维护成本大增。
  因为这个问题,选择以钚弹路线为主的国家想要扩大核武库的规模就会天然受到限制,同时相对频繁地更换核燃料不但会大大增加维持费用,还会降低安全性和保密性。此外,钚239需要利用反应堆来生产,而反应堆因为体积巨大、特征明显,保密难度相对较大,同时也没法转移,可能会由于敌对国家的破坏而导致生产能力受损,而提纯铀235用的是离心机,有必要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转移到更加安全的地方去。。。。。。
  而半衰期短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钚239的放射性要比只需要简单防护的铀235强得多,而且反应堆中还会产生各种放射性更强的短半衰期核素,以目前中国的科技水平,从事钚弹研究的话,即使防护做得再好,参与人员的健康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伤害。。。。。。
  除了放射性,钚和钚化合物的毒性也是一个不小的麻烦,虽然胡卫东知道后世网上所谓“一片钚就能毒死全地球所有生物”的说法纯属以讹传讹,但钚有剧毒却是不容否认的,即使那些辟谣的说法里也都承认钚的毒性“和神经毒气差不多”,虽然只要不将其吸入体内就不必担心,但肯定会对研究人员以及日后生产加工环节中一切参与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一定的危险。。。。。。
  虽然钚弹路线存在种种缺陷,但由于中国缺铀的先天不足,这条路线是必须得进行研究的,何况其中不少技术工艺到了日后处理核电站废料的时候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过,胡卫东还是决定试验阶段先搞铀弹,以免走钚弹路线却被加工这个环节卡住而耽误了时间,从而导致中国错失入局的最佳时机。等到第一颗原子弹炸响了之后,再将重心转回钚弹路线也不迟,反正距离氢弹爆炸肯定还有一段时间,同时那时反应堆生产的钚也积累了更多,材料工艺与机床技术也至少比现在会更强一些,研究起来进度会比现在更快。
  注1:在一般情况下,钚有六种同素异形体,并在高温、限定压力范围下有第七种(ζ)存在。这些同素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