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频繁,最长一次停电4个月。居民无法聊生,纷纷外逃。 日军开始限制人口外流,后无法解决供应,强迫驱赶居民出港。另外,抓  “抗日分子”与诱骗华工,押运到日本及日本占领区做苦役。      日军在香港设立慰安所500余间,除日本、韩国、中国内地的妇女外, 还有不少香港妇女遭日军蹂躏。      日军在香港实行军用票制,规定2港元兑换军用票1元。不到1年又宣布 4港元兑换军用票1元。到1943年6月30日,日军宣布一律停用港币,使用军 用票。居民所拥有的港币,结果变成一把废纸。日军借军用票搜刮了香港 大量财富,居民深受其害。      二战时,澳门偏安一隅,外逃的港民多去澳门。在外逃港民抗议日军 暴行的集会上,一位志士说:“英国人做海盗占领香港,但治理香港还颇有 绅士风度。而日本人,从占领到治理,彻头彻尾就是强盗!”在日治的3年 多时间,香港沦为人间地狱,人口从战前的160万人,锐减到60万人。      香港早期的陆地交通工具,首推轿子。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香港只 有婉蜒起伏的山径,除了轿子,什么交通工具都无法通行。其后港府开山 修马路,也只是沿海的一条皇后大道。      1843年,英人从马尼拉运来马匹马车,往返于中环与铜锣湾。马车的 线路有限,且价格昂贵,仍是中国的古老轿子大行其道。      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香港出现黄包车 (港人多叫其为车仔),黄包车 较马车灵活,价钱又低,很快在香港流行开来。到1896年,登记挂牌的黄 包车为585辆。      现代化公共交通工具——山顶缆车与有轨电车,分别出现在上世纪末 和本世纪初。缆车公司与电车公司均由洋人经营。这两种交通工具有个最 大的缺憾,就是必须行走于固定线路。      火车较电车稍晚几年出现,线路也是固定的,由南九龙油麻地总站过 罗湖桥通往广州。火车用于远程运输,不作为市区交通工具。      真正使市区交通发生质的变化的,是汽车的出现。不过这种变化较漫 长,最初的汽车是奢侈品。 
… 页面 112…

     香港第一辆汽车出现于1909年,车主是富裕的英国医生罗保。这种老 爷车的外形古怪,其实是当时马车的变种,只不过配有动力装置而已。车 速为10英里,比马车稍快点。罗保驶车去跑马地兜风,围观者人山人海, 仿佛争睹赛马。罗保大出风头,神气活现。      汽车大约用了3个月就坏了。罗保请马匹将汽车拉回私邸。罗保狼狈不 堪,当时香港无人会修汽车,汽车便放在私家花园供人观赏。很多人断言, 这种昂贵的时髦玩意,成不了气候。      1911年,港督卢押的座车从英国运抵香港,司机与修车师同时到达, 这是香港的第二辆汽车,这辆车比罗保的更高级,性能更好。到次年,香 港的汽车猛增到12辆。车主多为洋人,唯有一辆归华人所有——太白楼主 李宝龙。      1913年,香港开始出现货车和公共客车,车主是清一色的洋商。其后, 汽车货运业与客运业蓬勃发展,基本是洋商一统天下。那时,连众多的华 人都说这样的话:“这种洋车只能由洋人来包揽,我们华人只配经营轿子与 车仔(黄包车)。”                                     中华巴士      中华汽车公司又名中华巴士公司。中华已士公司的创始人是颜成坤与 黄旺财。      颜氏、黄氏都是从事交通运输业的,颜氏是从事陆地交通,开办颜氏 轿行:黄氏则跑海上运输,有一间黄记船务。      颜成坤父亲是香港最早一批轿行业主。那时的轿子分私轿与公轿两种。 私轿自然是大户人家的专轿,轿夫穿主人家的号衣,一路奔走,一路吆喝, 煞是威风。公轿是专门载客的、分简易与豪华两种,什么价钱坐什么轿。 那时的洋人,也都喜欢坐豪华轿,坐轿的感觉迥异于乘马车,下面有4个壮 汉扛着,人上人的感觉袖然而升。况且,马车去不了的地方,轿子都能畅 通无阻。      轿行传至颜成坤手中已有相当的规模。颜氏轿行又是轿行中的特殊行 业,它只做租轿生意。租轿者,一是置不起轿子的贫穷华工;二是办大事 的有钱华人,多时要祖百分顶。每日清晨,轿行外有许多穷人守在那儿, 租轿的管家租好轿子,随时可配齐轿夫。轿夫穿轿行的号衣,办事时,百 余顶轿子排成长龙,浩浩荡荡,蔚为大观。      颜成坤随父亲打理轿行生意时,正是汽车蓬勃发展的岁月。颜成坤看 到汽车,两眼不会转动,羡慕之情一览无遗。      父亲说,港九到处是山,除了几条马路,汽车上哪跑去?还得靠轿子 代步。有一次,一辆德造杜尔依轿车在干诺道奔驰,一头栽进海里,车上 的三人,一死两伤。父亲此时正为汽车与轿子争客源大伤脑筋,他听此消 息对儿子说:汽车是危险的东西,不是己死,便是他亡,哪有轿子安全? 我们家,还是老老实实守轿行的生意,不要冒那份风险。      颜成坤却不苟同父亲的保守作风,说:若谈风险,固守轿行才真正有 风险,现在港九总在不停修马路,汽车愈来愈多,到时候,我们家靠什么 为业?      颜成坤又说:做生意都有风险,风险大的生意赚头就大。我们家只图 
… 页面 113…

安稳,来香港好多年了,还只是小富。只要不是捞偏门,冒冒风险也无妨。      父亲还算开通,心想,也许自己的脑筋跟不上时代。便慢慢淡出家族 事业,交儿子主理。      香港汽车运输业的历史,大约跟颜成坤的年纪相仿。1913年,香港大 酒店首次开辟中区至大学堂线的汽车客运业务,以后,其他大巴业主相继 加入公共客运行列,各家包干一条线路。由于公共巴士的出现,港府不再 开拓新的有轨电车路线,只是在原有线路基础上延伸。      1924年,香港一洋商办了一家汽车租赁公司,买不起汽车的司机,可 向租赁公司租车跑客货运输。      据说,中华汽车公司的第一辆客车,不是自己买的,而是向租赁公司 租来的。汽车租下后,请一名租不起车的司机开。那时的客车,多是由英 美的卡车改装,车头凸出,车厢四处都有门,现在已见不到这种古董车。      颜成坤涉足汽车业,与志同道合的黄旺财有很大关系。黄旺财是个少 船东,他家的船全是古老的木船。他曾多次向父亲建议买汽船,遭父亲否 决。父亲认为开洋轮公司,竞争不过财大气粗的洋人。木船跑得慢,载重 量小,却对码头的要求很低,适合跑一些冷僻航线。      也许父亲的话很有道理。黄旺财渐渐对海上运输失去兴趣,迷上了时 髦的汽车业。      颜黄两家都住在九龙,成坤与旺财很早就相识。他们差不多同时迷上 汽车,天天为未来的汽车公司筹划。      两家都不是大商家,为了稳妥起见,他们合伙从租赁公司租了一辆客 车,跑尖沙咀至红■地区的客运。那时两人都没有车夫牌(司机执照),一 个人坐在车头做副司机,另一人做售票员。这样轮换着来,一年祖期届满, 两人不但赚了钱,还考到了车夫牌。      次年,他们就拥有自己的汽车,开始自己开,不久增加新车,雇用司 机开。他们买车的资金,一是向银号贷款;二是自筹,先用光老底,然后 再变卖轿子木船。他们孤注一掷,大有破釜沉舟的气概。      到30年代初,颜黄车行己有一支规模颇大的车队,在九龙开辟了三条 线路。      1933年,港府鉴于多家汽车公司争夺线路、票价不统一的混乱局面, 决定实行专利权制,将香港分为港岛与九龙新界两大块营业区,一区只允 许一家公共汽车公司经营。      颜成坤、黄旺财认为,九龙新界人口较少,发展缓慢,应该到开发最 早的港岛经营,那里人口多,商贸发达,盈利非常可观。      这一年,颜黄两家牵头正式成立中华巴士有限公司,招股增资,成为 港九最大的巴士公司。参加投标,获得在港岛的营运权。接着,中巴公司 ——收购了港岛未获得营运权的车行,一举成为公共巴士业的巨擘。      九龙新界,则由九龙巴士公司经营。董事长是名声显赫的邓肇坚,他 是太平绅士、东华三院总理、保良局主席、香港大学校董,晚年还被册封 为英国爵士。      邓肇坚涉足巴士业较晚——是在30年代初。由于他的声望及财力,九 巴发展很快,形成九龙三分天下的格局。最老的启德巴士公司,主要经营 尖沙咀至启德机场的线路;九龙巴士与中华巴士,在九龙市区展开激烈竞 争。因未实施线路专利权,竞争充满了火药味。 
… 页面 114…

     巴士专利权制,是邓肇坚敦促港府立法实施的。邓肇坚看好九龙,九 龙与新界相连,发展前景更大,九龙城区正在向新界延伸,未来的新界, 将会是新兴的工业居民区。      1933年,新任香港大学校董的邓肇坚联同谭焕堂、林铭勋、雷亮、雷 瑞德等成立九龙巴士有限公司,投得九龙的巴士营运权。中华巴士公司投 得港岛专利,遂退出九龙。      九龙巴士收购了启德巴士,共拥有40辆巴士。就规模及效益,略逊于 繁华港岛的中巴。      邓肇坚不断开拓新界巴士线,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九巴已拥 有128辆单层巴士。      60年代,新界成为新兴工业区,人口激增,九巴终于后来者居上,超 越了中巴,成为香港最大的巴士公司。      中巴屈居第二。却因为港岛地价飞涨,中巴公司的停车场、修理厂、 客车厂占据的大量地盘成为众商垂涎的地王。      这为数十年后的中巴保卫战埋下伏笔。一心想专营巴士业的颜氏、黄 氏在创办之初,是怎么也不曾想到的。                                     红牌车主      胡忠是40年代至60年代香港赫赫有名的“的士大王”。对出身猪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