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地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地师- 第2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藩王,闹出这么大的动静,要想让朝廷不关注,那是完全不可能的。朱翊爵专门给万历写了一封信,解释了儿子所做的事情,并再三说明,这个科学院如果能够研究出什么新东西,必定会在第一时间呈送给朝廷,服务于大明正统。
  万历给朱翊爵回了信,信中高度赞扬了皇侄朱常津的求学之心,并象征性地拨了几百两银子的内帑以示赞助。其实,皇帝对于藩王这种自娱自乐的事情,一向都是采取支持态度的。因为只有让藩王们找到一些事情干,他们才不会因无聊而生出各种不臣之心。
  苏昊也没有想到,自己原本是为了搪塞朱常津而建议他去研究佛郎机学说,结果却歪打正着,在大明忽悠出一个科学院来了。他到科学院去和各地来的儒生们座谈了几次,很快就被众人的求知**给淹没了。大明并非没有人才。缺的只是一个让人才释放他们才能的机会而已。
  代数学、几何学、三角学、解析几何、力学、光学、电磁学、无机化学……苏昊凭着自己的记忆,给科学院列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至于如何去建立起这些学科,那就看所有研究人员的智慧了。
  “若非这个身份太过敏感,老夫也想到那科学院去当个研究员啊。”李贽在听完苏昊介绍的科学院的情况之后,不无羡慕地说道。
  “李先生就别去凑这个热闹了,这都是为了给崇王世子找点事情做,省得他无聊的时候总来烦我。”苏昊呵呵笑着说道。
  李贽摇摇头道:“改之可不要小看了这个科学院,老夫虽然没有亲身参与其中,但凭着改之的只言片语。也能想象出其中的活力。千百年来,这匠作之事一直都是靠着匠人们口口相传,所有的技艺都是一次次试出来的。而改之搞的这个科学院,能够把匠人们的技艺变成术,使其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可是了不起的一个变化啊。”
  “说是这样说,可是科学研究真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世子想搞的有些东西,只怕一个人穷一生之力都难以办到。”苏昊说道。他想起朱常津跟他说起电学的事情,以明代的技术背景,要实现蒸汽革命都很困难,更何况是电力革命。
  李贽道:“穷一生难以办到。那就用两代人、三代人的时间去做。我们今天的学问,岂非前人一代代积累下来的?只要有人开了这个头,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改之,从这个意义上说。你功在千秋啊。”
  是吗?苏昊有些意外,又有些兴奋的感觉。如果他所做的一切,能够成为中国近代科技的启蒙。那他那不枉这一趟穿越了。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西方科技与中国科技的差距还不算大,但在真实的历史中,中国的科学技术没有发展下去,而西方科技则日新月异,最终把中国科技甩出了很远。
  如果能够借朱常津的力量,推动大明的科技进步,那么再经过100年或者几百年,中国的科技还会落在西方之后吗?
  苏昊不允许自己再想象下去了,一切都顺其自然吧。如果朱常津能够保持现在的热情,那么也许真的能够从这个科学院中迸发出无数科技的火花。但如果情况有变,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科技革命就不过是一个二世祖一时的心血来潮而已,谈不上对社会、对历史有什么贡献。
  如果苏昊自己是一个王爷,他更愿意亲自去当这个科学院的院长,带领一干志同道合的明代学者,攻克各种科学难关,建立起一套属于大明原创的科学体系。但他知道,这是不现实的,他现在仍然算是人微言轻,如果他不能把朝廷交给他的差使办好,那么日后他就不要幻想有什么发言权。
  “李先生,科学院这件事情,就让世子自己去琢磨吧,咱们还是专心解决汝宁府的事情为好。这些天,李先生潜心研究汝宁府的卷宗,应当理出一些头绪来了吧?”苏昊对李贽问道。(未完待续。。)
  ps:  橙子算是做茧自缚,接了一个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项目,现在把自己给困住了。国庆在家处理了7天的数据,到现在还没有做完,感觉事情越做越麻烦的样子,下一步还不知道是什么结果。脑子都被数据占了,码字也码不出来,所以就一直断更了,大家多理解吧。今天忙里偷闲码一章出来,主要是要告诉大家,这本书目前还没进宫,至于会不会进宫……咳,我先忙去了。


 288 盘根错节

  “汝宁的事情,老夫这些天看了些卷宗,倒是越看越觉得有味道了。”
  听苏昊说起公事,李贽淡淡地笑着应道。
  “此话怎讲?”苏昊问道。
  李贽摊开一张画得密密麻麻的大纸,对苏昊说道:“改之,你来看,这是老夫与耕书这些天通过整理卷宗画出来的豪强关系图,从这张图上看,汝宁各州县的豪强和官员互相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所有的线都连起来,真可谓是密如蛛网啊。”
  李贽说的耕书,便是落魄举人周汝员,这是周汝员的字。这些天,正是周汝员与李贽一道,阅读了从汝宁府衙借来的各种案卷,从中剖析有关汝宁豪强地主盘剥百姓的脉络。周汝员其人身居社会底层多年,对于民间的各种丑恶现象都非常了解,所以才能够与李贽一道绘制出了这样一幅关系图。
  苏昊趴到这图上,只看了一小半,就觉得头晕目眩了,正如李贽所说,图上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几乎无法理出一个脉络来。时而是张三与李四有某种联系,时而又是李四与王五有某种联系,三绕两绕,最后已经完全看不出谁与谁是什么样的关系了。
  “怎么会这么复杂?”苏昊奇怪地问道。
  李贽道:“这正是老夫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啊。这大明官场,无官不贪,可以说是老少皆知的事情了。但别的地方的官员贪腐,或是自己一个人贪,或是与三五同僚串通起来贪,或是与上司、下属勾结起来贪,一个案子查下来,最多也就能够涉及到一二十人,条理很清楚。
  汝宁府就不一样了,全府各州县的官员。沆瀣一气,随便一个案子,都会涉及到四五个县的人物,绕来绕去,最后就让你查无可查。在此之前,朝廷也曾派过官员下来查案,但始终查不下去,原因也就在于此。”
  “原来如此。”苏昊微微地点了点头。
  在此前,苏昊对于汝宁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知道汝宁府有一些豪强地主与官府相勾结。通过诱人赌博、放高利贷等手法,将普通农民逐渐推向破产的深渊。许多农民就是因为还不起高利贷,不得不将自己的土地和房屋抵给地主,从而沦落为佃农。
  像这样的事情,在其他州府也是存在的,但不像汝宁这样普遍。朝廷里那些重臣们对于这些事也有所耳闻,但具体到汝宁来查办时,却找不到什么证据。屡屡是费了很大的劲,只能打几只小苍蝇。打不到真正的大老虎。
  听李贽这样介绍之后,苏昊大致明白了一些原因,那就是在汝宁府存在着一个自上而下、纵横交织的贪腐团伙,他们互相帮忙。把一个坑害农民的过程分解成无数个小环节,谁要想查清楚一件事的由来,就必须把这个环节上的每一个主体都找齐,而这又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建立起这样复杂的一个犯罪网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还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核心来进行主导。苏昊不禁有些感慨,如果这些人把这种智慧用于正道。大明岂会这样日渐衰落下去呢?
  “既然是查无可查,那你们是怎么查出来的呢?”苏昊笑着问道。
  李贽道:“说是查无可查,其实也是事在人为。把所有的案子放在一起,慢慢地琢磨,自然就能够琢磨出其中的奥妙了。老夫与耕书这些天尽在忙这件事了。对了,薛勇也给老夫提供了不少线索,据说,有些线索还是程仪之父早先查案留下来的。”
  “希望我们能够把这个案子查清楚,也能让程大人在九泉之下瞑目了。”苏昊说道。
  李贽道:“现在线索虽然已经理清楚了,但要坐实这些人的罪行,还需要有证据才行。这张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名目,只怕不便深究下去。这就是时下我们遇到的难题了。”
  李贽说是难题的事情,苏昊自忖是找不到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的。他虽然是个穿越者,但所擅长的只是科技,而不是阴谋诡计,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甘拜下风的。他知道,李贽说遇到了难题,其实不过是一种姿态而已。古代的智囊都有这样的毛病,就是在献出一个好计策之前,先要夸大一下困难,从而显示出自己的高明。
  苏昊与李贽相处日久,已经了解李贽的说话习惯了,他呵呵笑道:“对此难题,先生可有何妙计教我?”
  李贽用手抚着颌下的几根胡子,缓缓地说道:“要破此局,其实也容易,那就是找一个薄弱之处,先把它挑开,然后就可以顺藤摸瓜,把整个网都撞破了。”
  “先生觉得,哪个地方算是薄弱之处呢?”苏昊又问道。
  李贽道:“前几日熊民仰差人报来罗山县的一些情况,老夫和耕书分析了一下,觉得从罗山县入手,或许有些效果。改之若能应允,老夫想亲自往罗山去一趟。”
  苏昊想了想,点点头道:“先生既然已经想定了,那就麻烦先生走一趟吧。我派薛勇护送先生过去。不过,遇到有冲突之时,先生只需呆在幕后指点即可,万万不要以身涉险。”
  “这个老夫自然省得。”李贽说道,“我等过去之后,改之在汝宁城里暂时不要妄动。待罗山那边有消息传来,改之再带人前去处置不迟。”
  “我明白,你就去办吧。”苏昊答应道。
  第二天,李贽在薛勇的陪同下,悄悄离开了汝宁城。这样一个糟老头子,是不在刘其昌等人的视线范围之内的,所以也没有人注意到这一件事,更没有人知道他去向何处。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罗山县城里最大的赌坊门前,走来了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