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25日,林彪等率部北上冀东,10月17日才奉命开赴东北,于10月28日到锦州,29日到达沈阳。
实际上真正能打硬仗的要数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黄克诚的新四军第3 师。“黄3 师”(苏北人民的亲切称呼)是进军东北部队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也是闯关东的过程中,最辛苦的一支了。
黄克诚是湖南永兴县人,生于1902年。192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他又参加北伐战争,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1928年,黄克诚参加了湘南起义。红军时期,他的最高职务是军政治部主任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
长征结束、抗战开始后,他担任八路军115 师344 旅政委。不久,为支援华中抗战,黄克诚奉命率领所部南下,转战江苏北部地区。1940年,他配合新四军陈毅的部队打开了苏北的抗日局面,并创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Q 华中各地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当时,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5 纵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 师,他被任命为师长兼政委。以后,他又兼任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他是朱德、陈毅的部下,与彭德怀共事多年。极善独立思考,为人刚正不阿,敢说真话,好办实事。当他于9 月初闻讯八路军先头部队已进入东北后,立即向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饶漱石建议,给中央发报。要求派大部队去东北。饶漱石则不以为然,认为这不属于新四军和华中局管辖范围的事,不同意发电。为阐明自己的观点,黄克诚以个人名义,于13日向中共中央发出了那份著名的建立东北总根据地的电报。当9 月23日黄克诚接到中共中央命令要他率部新四军第3 师4 个主力旅、3 个特务团共3。5 万人开赴东北后,他首先想到了几万人长途跋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作好充分准备。为此,黄克诚作了周密的考虑。
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曾有个说法,要我们把武器留下来交给地方,说是到了东北就可以拿到新的。我历来考虑问题,总是把不利因素尽量想得多一些,以便有备无患。我想,目前情况瞬息万变,部队到东北后万一拿不到武器,将怎么打仗。所以,我坚持部队武器不能留下,要全副武装去东北。同时我还考虑到,到东北之后,即进入冬季,首先将遇到与苏北迥然不同的寒冷气候,解决部队的棉衣问题,亦是当务之急。当时尽管受到一些责难,我还是坚持这两条:一是要部队带上棉衣,二是要全副武装,多余的武器可以留下来,这样,我一边安排先头部队及后勤人员由第一副师长刘震率领即刻出发,一边抓紧筹集棉花。”
黄克诚用最短的时间做好了北上准备后,便与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暨全师大部踏上了千里征途。由于临行前,黄克诚坚持部队要全副武装,因为他实在放不下心来,不太情愿按照中共中央通报办理,由此招来一些非议。当3 师经过山东时,新四军军部又要求他协助山东部队作战,黄克诚又一次“抗命”并直接获得中央军委的批准,未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全师以3000减员的代价,历尽千辛万苦,由苏北淮阴,经山东、承德,出冷口,于同年11月10日到达河北玉田境内,11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地区。
统率山东各支部队的总指挥,是中共中央委员、时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八路军第115 师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罗荣桓。1963年罗帅因病逝世的时候,毛泽东专门写了一首悼词,题目是《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诗曰: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鹊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谁都知道,除了为自己的夫人杨开慧和青年时期的战友。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苟,一个“杨”、一个“柳”写过悼念性的诗外,毛泽东为之写悼诗的,就只有罗荣桓了。足见罗荣桓与毛泽东的情谊非同一般。
罗荣桓和毛泽东也是同乡,湖南衡山人。大革命失败前夕,他先后加入了共青团和共产党。1927年9 月,他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鄂边界秋收起义,失败后即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三湾改编时,毛泽东首倡将支部建在连上,并在连一级设党代表,罗荣桓也被分配到一个连里担任党代表,从此开始了他在革命军队里做政治工作的漫长生涯。
此后,罗荣桓历任营、纵队、军、军团的党代表、政委或政治部主任。抗战开始后,又担任过115 师政治部主任、政委兼代师长。总之,做政治工作,他是出了名的。
1939年,罗荣桓奉命率领八路军n 师开到山东后,对山东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在山东工作期间,他独当一面,把山东这块重要的敌后解放区搞得有声有色,因而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赞赏。
这一次,延安既然下了决心要大力经营东北,当然需要得力干部,而罗荣桓又最熟悉这些部队,中央理所当然地选中了他,让他率领山东主力挺进东北。
中共中央原定罗荣桓到延安治病,由林彪来山东接替他,但是林彪在路过淮阳时,中央改令其去冀东。罗荣桓去延安的计划,中央也取消了。罗荣桓此时身体已经很差,为了组织部队渡海以及山东的各项工作,他常常一夜只睡几个小时。他委托许世友组织海运指挥部,动员了30多艘汽艇,14o 余艘帆船,分别在蒙城、龙口两港运送部队。
罗荣桓于10月24日收到中共中央令其“率轻便指挥机关日内去东北”的电令后,当日便带领参谋处长李作鹏、情报处长苏静、供给处长何敬之、卫生部长黄农以及国际友人罗生特医生,还有部分机关人员和特务团1 个营,从山东临沂出发。一路上,肾病十分严重的罗荣桓一直在尿血,但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前进。11月5 日,他们到达山东龙口,罗荣桓化装成商人,与随行人员登上了一艘小汽船。
罗荣桓渡海途经大连海面时,被苏军的巡逻艇拦住检查。苏军舰长问:“您是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吗?”看着罗荣桓一身长袍马褂,而且还戴着一副深度眼镜,苏军舰长不敢相信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罗司令。
罗荣桓解释了半天,苏军舰长还是不相信。为了证明身份,罗荣桓让警卫员拿来张他和毛泽东的合影。苏军舰长认出了毛泽东,也认出了照片上的罗荣桓,马上立正敬了一个军礼,并说:“司令员同志,对不起了,请您原谅,我不得不履行职责。”
当罗荣桓提出能否从大连登岸时,苏舰长坚决不允许。
经数十个小时搏斗,终于在一个叫做貌子窝(今新金县皮口)的地方靠岸。随后改乘火车前往沈阳与彭真等会合。
中央委员李富春、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高岗等10月从延安出发,乘飞机到邯郸,后经承德去东北,于门月20日前后到达沈阳。
从1945年8 月以后,陆续被派往东北的就有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20余名。他们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候补书记彭真、陈云;政治局委员高岗、张闻天;中央委员林彪、罗荣桓、李富春、李立三、蔡畅(女)、林枫;候补中央委员黄克诚、王首道、谭政、程子华、王稼祥、萧劲光、万毅、吕正操、古大存、陈郁。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调动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进入东北,加强了东北的力量,为开辟东北总根据地,迎击国民党即将发动的全面内战准备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15.八路军、新四军海陆并进
中共中央为使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尽早进入东北是不遗余力的,以‘’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为战略方针,指示文电一个接一个下达到各中央局、分局、区党委诸”山头“,布置各部日夜兼程向大东北挺进。
9 月17日,中共中央指示萧华立即率干部数十人穿便衣经大连到沈阳与东北局接洽,并不得迟误。
同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刘伯承、邓小平,决定原准备去湖南及新四军第5 师工作的文年生。张启龙部速去东北工作,部队愈快出发愈好。
9 月18日,彭真和陈云就关于海路情况的报告致中共中央并转万毅、罗荣桓、黎玉、许世友、林浩。电文指出:“胶东北庄河途中,在威海方向发现美潜艇以探照灯向海面照射,并闻确有美舰13艘进入渤海,如万一遇美舰武装部队可坚称为冀热辽与乐亭山海关部队,便(一半以上)可坚称难民,回东北求生。”
为掩护闯关东的各解放区干部和部队,阻止国民党军进入东北,晋冀鲁豫军区竭力阻滞并打击国民党军北上部队。9 月下旬,中共中央即调山东6 万兵力到冀东和进入东北发展;新四军主力从江南转移到江北;江北新四军主力撤到山东。
9 月20日,彭真在关于迅速派干部及部队来东北致中央。聂、程、罗、梁、许、林、万电中指出:“此间发展条件甚好,已接收两座省政府,有三个省政府正派人去接收锦州及沈阳两市的政府,望迅速派干部及部队兼程前来。”
同日,中共中央指示彭真、陈云。电文如下:彭真、陈云:中央19日电部署谅达,你们应依靠山东力量,在两个半月之内在东北组织20万至30万能作战的军队才能完成任务。
中央1945年9 月20日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和大批干部向东北进发。
山东是中共中央这次调兵的重点。这是由于山东地理位置靠近东北,可以从海道北上,有利于争取时间;此外,还由于东北人口中由山东迁移过去的比例大,山东部队进入东北容易同当地人民打一片。为此中央在8 月下旬曾命令山东军区万毅部渡海北上,后因为没有部队接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