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回忆- 第3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表会议的宣传口号,将要如何变成直接行动的口号。”这些论断便是后来整个苏维埃运动的理 
论根据。由于米夫瞿秋白等在草拟决议文时上下其手,这次大会没有扭转忽视反帝的倾向, 
特别漠视日本侵略的危险;更抹杀了国民党反日本侵略和作为民族派的积极效能;又夸大了 
土地改革的作用,错误地移植了苏维埃这个政权公式,因而先后酿成了中共内部许多纠纷。 
例如立三盲动路线,米夫、王明的苏维埃路线,毛泽东的游击主义和我自己对中共中央的反 
抗等等。 

    除以上说到的政策的漏洞外,大会另一个重要表演,是促进了党的团结云云。但这只是 
表面的文章。我们一致通过了新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名单;除陈独秀因未到会落选外,中央委 
员包括向忠发、瞿秋白、张国焘、周恩来、李立三、蔡和森、项英、顾顺章、邓中夏、罗章 
龙、毛泽东、任弼时、卢福坦、陈潭秋、彭湃、蔡畅、王仲一等,尚有候补委员李维汉、罗 
登贤、王若飞、邓颖超、余飞等。 

    大会闭幕后,新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新的政治局:布哈林、米夫等人, 
认为这是一件大事,都亲身出席参加。当组织新政治局议案提出时,有一位委员首先表示: 
 “应淘汰原有的政治局委员,另行选举新人参加。”他的理由是:“旧有委员都犯有严重错误, 
而且彼此不和洽。”布哈林起而回答说:犯有严重错误的同志,仍是党内最好的同志;除没有 
参加大会的人(按即指陈独秀),只好置之不论外,其余的都有资格参加政治局。他并且极诚 
恳的表示:如果没有原有政治局委员参加,或者没有反对过去中央的人参加,都不能组成一 
个有力的政治局。米夫跟着不加说明的就提出了一张七人的名单,即:向忠发、瞿秋白、张 
国焘、周恩来、蔡和森、李立三、项英等七人。这个名单就在各个委员不愿引起新的辩论的 
情形下,无异议的通过了。 

    米夫接着表示:这个新政治局的委员提名,是共产国际经过慎重考虑而决定的。现在既 
已通过,共产国际表示非常欣慰,按照中共的成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的提名,应由上 
届中央政治局提供出来。这次由共产国际直接提出,当然含有否定瞿秋白中央的意义在内。 
米夫看见进行的情形颇为顺利,因而进一步提议说,共产国际认为最好由向忠发同志任书记, 
瞿秋白张国焘两同志留在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李立三同志任组织,蔡和森同 
志任宣传,周恩来同志任军事,项英同志任工运。米夫这个提议,也迅即获得一致通过。 

                                   146/185 

… Page 298…

                               《我的回忆》第二册  

    这次大会闭幕以后,跟着就要举行共产国际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了。中共代表约有半数的 
人,仍留在莫斯科为出席共产国际六次大会的中共代表。向忠发、李立三、蔡和森等人则率 
领其余的代表,先行陆续返国,从事新中央的工作。中共党内的纷争,经过这次大会,总算 
是解决了。我这个被认为中共右倾反对派领袖的人物,从此,改称为少数派的领袖。共产国 
际这样做,是因为中共党内的争端已经是公开的事实,似只有笼笼统统的来一个少数派和多 
数派,却并不说明这两个名称有甚么内涵。 

    这次大会又为俄共党的斯大林派与布哈林派的纷争阴魂所笼罩。斯大林与布哈林中间的 
争执,那时还没有公开出来,我们原不知道底细。首先是陈绍禹等私下说到布哈林右倾,并 
不能代表斯大林、俄共和共产国际的意见。瞿秋白就利用这个消息,认为布哈林支持张国焘, 
是右派支持右派;并指斥布哈林过份批评八七会议以后的中央,是他个人的私见,斯大林并 
不与他一同见解。 

    这种消息在大会中传播着,形成有利于瞿秋白的形势。有些代表觉得布哈林既被俄共指 
为右倾,他的报告又有与小资产阶级平分政权的主张,将来斯大林不赞成,中共不免要连带 
发生震动。米夫在这种空气中,不仅不否认这种传说,而且表示他是站在斯大林一面的;并 
有意无意的否定布哈林平分政权和联络富农之说。这种气氛,减轻了布哈林发言的作用,也 
无异使瞿秋白获得意外的解脱。 

    李立三在这点上,更沉不着气,他曾向我表示:我们不要站在布哈林的一面,要站在斯 
大林的一面。他觉得共产国际现在主要是反对右倾,布哈林又是右倾的主要人物,因此,他 
的报告不能完全算数,今后中共的方针,与其右,不如左。他的一贯作风又是好大喜功,也 
爱遇事强迫命令一番,他感觉到斯大林的作风与他不谋而合,因而更有自信的干起来。这样, 
六次大会就不能完全克服盲动主义,后来竟酿成了著名的“立三路纷”。 

   ①见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决议(全文载胡华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第 

二二四页至二四六页)。   

   ②同上。   

   ③同上。   

    第二章 中山大学的风波 

    共产国际得到苏俄政府的协助,将训练各国共产党干部一事,当作是一项重要工作;特 
别重视训练中共干部。早在共产国际成立之初,莫斯科就设立了一个东方大学,训练亚洲各 
国和苏俄境内少数民族的学生。一九二一年东方大学设立了一个中国班,学生全是由中共选 
送的党员或团员。最早的学生为刘少奇、彭述之、罗觉、卜士奇、袁达时、任弼时、抱扑、 
廖划平等八人。此后,东方大学的中国学生续有增加,达六十余人。苏俄在支持国民党时代, 
又有为国民党训练干部之议。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苏俄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起见, 
在莫斯科另设一个中山大学,招收具有国民党籍(包括跨党的中共同志在内)的学生。该校 
于是年成立后,学生达一千余人,成为留俄学生会集之所。由于中国政治情况的变动,这间 
大学,也就成为中国问题的主要争论场所。 

    一九二八年夏季,我到莫斯科时,国共关系已完全破裂,共产国际和中共正在推行反国 
民党的政策;中山大学也因之从训练国民党员的学校,转化为训练中共干部的场所。原来这 
个学校的学生多是由国民党各级组织所保送的,其中多数是纯国民党员,也有少数的跨党分 
子。那时,这些纯国民党员,除依附中共者外,有的被遣送回国,有的被送到西伯利亚去做 
苦工;剩下来的,再加上武汉分共以后,中共中央所陆续选送的几百名党员来就读,人数常 
在一千人左右。不过多数已是中共党员或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少数是同情中共的分子而已。 

                                   147/185 

… Page 299…

                               《我的回忆》第二册  

除了中山大学而外,当时,莫斯科的步兵学校、炮兵学校、工兵学校等与列宁格勒的军政大 
学,都设有中国班,每班人数由二十余人至四五十人不等。冯玉祥曾送过三百多名下级军官 
来俄,就是就读于这些学校,直到一九二八年尚有一部分分散在这些军校。又列宁学院也有 
十几个中共学生,分别编在俄文或英文班上课。 

    中山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是拉狄克,系著名的托洛斯基派。米夫则任副校长,隐然以斯大 
林派自居,牵制拉狄克的活动。拉狄克曾将中山大学当作一个据点,与斯大林派展开争论。 
他的理论是:中国在历史上虽与欧洲各国一样,有过封建制度;但由于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农 
民有时得着政治上的胜利,组织自己的政权,使它的历史发展,有其异于欧洲史的特点;尤 
其是自秦汉以后,土地就已可以自由买卖,再加上十九世纪以后的外国资本的侵入,中国的 
经济结构已经远离了历史上的封建制度,而是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从此出发,他反对斯 
大林所主张的工农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四个阶级联合反封建之说。他认为中国革命,一开 
始就应反资产阶级,争取非资本主义的发展①。这种理论,显然是托洛斯基在武汉时期主张 
中共建立苏维埃的根据。斯大林曾亲到中山大学发表演说,强调中国革命反帝国主义和反封 
建的性质,主张中共与民族资产阶级合作,共同进行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革命②。这两种主 
张,成为中山大学的主要争论。 

    由于托洛斯基派与斯大林派的斗争,托洛斯基派受到严重打击的结果,拉狄克被免职; 
米夫于一九二七年春,继任中山大学校长。从此,中山大学便完全落在米夫掌握之中。米夫 
这位约三十多岁的俄共党员,在俄共党内,并非斯大林的嫡系干部,学识经验,都很平庸; 
但他却是一位颇有野心而长于斯大林策略之术的人物。他黄缘时会,由中山大学的校长,又 
一跃而兼任共产国际东方部下的中国部部长。到中共举行六次大会时,他似是共产国际唯一 
的中国问题权威。 

    米夫所以能左右中国问题,也是由于他的前辈都因中国革命失败而倒下去了之故。威金 
斯基自中国回国以后曾受到指责,俄共中央改派他担任合作社方面的工作,再也不谈中国问 
题了。鲍罗庭回国后,斯大林不予理睬,他曾向老布尔什维克会报告他在中国的经历;他的 
报告,被米夫等人批评得体无完肤。他那时闲居在莫斯科,意志非常消沉。罗明那滋和鲁易 
门,虽然仍是共产国际的要角,因在中国的胡闹行为而受到批评,至少表面上不敢过问中国 
的事。至于荷兰人马林,印度人鲁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