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欧洲人定了这么多的马克杯,但中国人固守自己这块阵地,不是这种带柄的杯子,就喜欢摸着那烫杯子喝茶。我们后来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马克杯呢?我记得五十年代,大部分工人都发一个马克杯,大茶缸子,连饭都在里头吃了。
【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碰撞时,我们会发现很多差异。那么多外销瓷,直观上都不能认定那是我们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带进来的,又被返销出去,我们没有保留这样的文化。今天在中国的所有的博物馆都很难见到这种外销瓷,除故宫这几年征集了一部分,又搞了几个展览才增加了这样一个陶瓷品种。
中国文化表达跟西方表达在很多细部是有碰撞的,而我们有时候并不清楚。比如,我们文化中画猴子。猴子代表什么呢?对于中国人来说,猴子代表一个地位。猴子就象征了官阶,所以中国人一旦画猴子,肯定跟官场联系起来。比如〃马上封侯〃,猴子骑在马背上,意思是你马上就要升官了。还有〃封侯挂印〃,猴子去捅马蜂窝。猴子没事捅马蜂窝干嘛?因为〃蜂〃同〃封〃谐音,又是要当官了。
在欧洲人眼里,这就有差异了。我曾看到一个外销盘子上,画着几个猴子,欢快地打开一个鸟笼。西方人认为,笼中鸟是女子的贞节,猴子是男性性欲的象征。那么,它打开这个笼子呢,就是要放这个贞节出来。今天觉得这可能有点色情的含义,但在当时的欧洲还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含义,有一点妇女解放的意思。当时的欧洲妇女是非常禁锢的,所以它通过这样瓷器的表达,它当时多少有一点积极的意味。
然而中国的工匠不了解这个。中国人画猴子,就是当官的意思,鸟也就是花鸟鱼虫,都是怡情养性的事。中国工匠肯定不知道欧洲的含义,所以很高兴地给画了。如果当时中国工匠知道它的准确含义,我估计还就不给画了。
【欧洲贵族的中国瓷器的狂热】
18世纪初,法国有一首诗曾经轰动过欧洲。它生动地表明了中国优美的瓷器到欧洲的过程。诗是这样写的:
去找那种瓷器吧,
它那美丽在吸引我,
在引诱着我。
它来自一个新的世界,
我们不可能看到更美的东西了。
它是多么迷人,
多么精美。
它是中国的产品。
这诗实在不怎么美,翻译成中文,我觉得翻得比较笨,没有我们的唐诗美。但是它准确地表达了当时一个法国人的内心感受。他告诉你这是来自中国的产品,我们不可能找到比它更美的东西了。
17、18两个世纪,欧洲人心甘情愿地领略了我们的东方艺术,欧洲贵族热衷于中国的瓷器,以至在漫长的几百年时间内,欧洲人都以拥有中国陶瓷为荣。他长时间地陷于一种困惑,找不出中国人为什么能烧造如此坚硬而优美的瓷器,他不知道这个事的真谛。
中国陶瓷的美名在欧洲影响深远。资本主义列强扩张之时,他就看准了我们这些商品,然后就大批地,大量地通过东印度公司一船一船地运往欧洲。保守的估计,在十八世纪有几亿件瓷器运往欧洲。当时所有欧洲的贵族都以家中能陈设中国瓷器为荣。东方艺术对于西方艺术最强烈的影响就是我们祖先发明的这个瓷器。至今在欧洲的古堡里还比比皆是。我曾经在欧洲的古堡里看到过大量地陈列中国陶瓷。
中国陶瓷在欧洲取得如此祟高地位主要的原因就是欧洲人长时间以陈设中国陶瓷为荣,以陈设中国陶瓷为时尚,这是他形成他祟尚中国陶瓷的一个基础原因。中国陶瓷就形成了一个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了解中国陶瓷,外销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章节。我们下一讲讲中国陶瓷的境界。
24 窑火千年 臻于化境
--陶瓷的境界
【目鉴】
这一讲谈谈收藏中的几个问题。第一是鉴定。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陶瓷的鉴定还是以目鉴为主。所谓〃目鉴〃为主就是拿眼睛看。我们现在还没有仪器能够非常迅速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用眼睛看,俗称〃眼学〃,眼睛的学问。目鉴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技术,科学的名字叫〃标型学〃。所谓〃标型学〃就是有一个标准的东西让你深刻地记忆住,然后你去类比,你去做出结论。
目鉴有局限性,受个人的学识、经验甚至道德的影响。身体都可能对你的鉴定产生影响,比如,你今天身体不好,你懒得太仔细看了,可能就发生了误判。所以,我认为,陶瓷的鉴定包括文物的鉴定最终极的目标一定是科学的鉴定。而这种科学的鉴定一定不能通过人来完成。比如将来会有一件仪器,只要把瓷器搁上去,输入程序,那边报告就自动打出来,告诉你这件瓷器哪年哪月哪日在哪儿烧造的,信息非常准确。如果说瓷器搁到仪器上,还得一个人跑到帘子后头去填表,那这个人的笔是往这边歪还是往那边歪,可能会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所以,我认为陶瓷鉴定的终极目标,一定是纯粹科技的鉴定。
【鉴定的人为因素】
民国时期,陶瓷鉴定一直是困扰古董界的一个问题。民国有一个大官过生日,大量的人送礼。那时候兴陶瓷,送的礼里五花八门的,基本上都是陶瓷。他生日过完以后,他得请行家来看。谁明白都请来,挨个看。看完了都得有个意见。大部分人的意见都不一定跟他直说,为什么呢?因为这大官的地位太高,送的人的地位也太高,说错了得罪人。所以,大部分人都这样说:〃东西好啊,好啊,好漂亮啊。〃都说那模棱两可的话。出门说:我说东西好,可我没说东西对。还有人说〃我说好,是指仿得好,但是没说仿〃。就说〃好啊,好啊。〃〃仿得好啊〃那句话就咽下去了。有一个行家进门就直说,很多人都鉴定过了,他一进门说:这个不对,这个假的。上去都直说。那大官脸立刻就拉下了,不高兴。别人怎么看都没说不对啊?怎么就你能耐啊?就把这人轰出去了。以后遇人就讲,说这个行家不仅眼力差,德行还差呢?这就是很多人拥有了大量的藏品仍坠五里雾中的一个原因。不能兼听则明。
古人说嘛〃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你其实能够揣摩来人的态度。我有时候说态度很重要。有人请我去鉴定,我也知道这是一个很得罪人的事,但有时候迫不得己还得去。那一进去,我有时候不太好下面表态的时候。比如,我环顾左右,而言他的时候,你应该能从我态度上判定你这批东西的真伪。不是我不知道,而是我碍于各种情面不好直说。
有一次,我给一个人鉴定,他老婆虎视眈眈地站在旁边。我就知道,如果我把他这东西判了死刑,只要我一出门,他们家这场战争就算开始了。我为了他们家以后不发生〃战争〃,我只好说模棱两可的话。说起来不是世故和圆滑,今天很多事情不能用过于简单的办法去处理,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会用一种鼓励的态度,比如我说〃你应该加强学习,尽管你这次买错了,学费是理应该交的。你还学到了本事呢,你还刺激了你购买的欲望呢。〃那有的人就是这样,买错了就会说:我下回努力学习,一定买个对的回来。但有的人不是,买错了以后窝心哪,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过去的古董界,买错了东西就是床底下一塞,自己记住一个教训。俗话说,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得咽得下去,这牙没那么容易咽下去。
【大开门】
收藏界有一句常说的话,叫〃大开门〃。你拿一东西给一行家看,人家说〃大开门〃。〃大开门〃是什么意思啊?一般的情况下,就是说,你这东西是真的或者假的,就是一眼就看出来了。这句话是从〃开门见山〃简化过来的。一般情况下说这个东西〃大开门〃是指这东西真。很少有人说这东西假的时候,说〃大开门〃,一般都说〃大假活〃,一看就是假的。
开门见山,迅速做出判断对于新入门的人来说,有点故弄玄虚。人家就想了:你怎么不认真啊?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我这东西的真伪呢?你怎么就能轻易判定它的死活呢?实际上,〃开门见山〃就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一个积累,一个要应用。你一定要应用。
陶瓷鉴定中,错了没关系,谁也不是神仙,谁也没活在唐朝、宋朝、清朝,没法去判定当时的情况。那我们有时候可能发生误判。每一次误判都刻骨铭心,都能让你记住这个错误在哪儿,对你的进步有极大的好处。
【与门外人论长短】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导演,找我说:〃朋友家有一批东西,你帮助看一眼。〃我推动不了就去了。一进门我就大概瞄了瞄,我就说:这东西都不怎么样。出了门以后,他对我就有点不高兴。他说:〃你怎么不认真哪?〃我说:〃你认为的认真是不是我得把他们家那瓷器挨个都从架子上搬下来,搁在脸前装模作样地每个看一个钟头?然后说这东西可能不对。你觉得我才认真呢?〃我说:〃你是一个导演,你去挑过演员。一屋子备选的演员,你进门拿脑袋一摇就说:这没我用的。你怎么决定的呢?你连试戏都没有,你怎么也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呢?是因为你非常熟悉你的领域。你熟悉了你的领域,你做出判断就非常容易。〃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别人不熟悉。最简单地说,你是一个卖菜的,你都很熟悉这人菜的质量;你是一个卖肉的,手一抓就知道这个肉是不是注水了;都是你熟悉。那让我去就肯定不熟悉,对吧?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熟悉的,从小就开始锻练的领域,只是你浑然不觉而已。我们都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生存,到了陶瓷这块儿,鉴定就变成了技艺。
清代有一个人叫张金鉴,他在《考古偶编》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善鉴家心领神会,判决了然。纵历千万年之久,如与古人相晤对。切勿与门外人论短长,徒劳唇舌耳。〃他说这话是俩意思,就是说,善于做出鉴定的人,他判决就是了然,很快。甭管你经历了多久,我就如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