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事儿明摆着,中宗皇帝在位那会,武三思本来是政权中一股比较重要的力量,结果没栽在皇帝或是政敌手里,栽在一个乳臭未干的李崇俊手里了。那太子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发动政变,武三思死得那叫一个冤啊。薛崇训就怕这种事:混乱之下某些人如果胡来,万一老子莫名其妙地被人暗算了,找谁哭去?
就在这时,宦官又道:“皇后娘娘想见见您,她老人家说没什么要紧的事,说都是一家人,应该常常来往才对。”
老人家薛崇训的脑子里浮现出高皇后那浓妆艳抹下带着稚气的脸,心下感觉十分突兀。
这时候薛崇训才从胡思乱想中回过神来,一面应付道,“我这就过去。”一面心道:高皇后不可能这时候想对老子不利吧?
太平公主在时,把宫中掌控得严严实实的,高氏虽名义是皇后,连一丁点说话的余地都没有,在宫里连亲信势力都没机会培养起来,就算现在有啥坏心思,靠谁去办?薛崇训自觉就算空手三俩人想把他放倒还是不容易的。
更何况她现在根基都没打稳,就想对付薛崇训这样在长安已经有不小势力的人,图什么啊?
薛崇训思量之下这才稍稍安心,便跟着那宦官往北而行,正走到一辆御辇之旁,宦官躬身道:“此去太腋池畔路途甚远,王爷本是皇室出身,皇后娘娘便让咱们用车来接王爷。”
“哦”薛崇训微微吃惊了片刻,便装作无事一样不动声色地上了车。
如此状况看来,高皇后确实没有要树敌的意思,恐怕是铁了心想结盟,借以稳固她的地位这女人倒是不傻,薛崇训真怕像武三思那般遇到一些自以为是的蠢|蛋。
众宫人护着御辇一路来到太腋池南岸时方才停下,薛崇训下车后又见到了一个熟人:鱼立本。
鱼立本见到薛崇训,忙小跑着上来招呼,他看了一眼薛崇训乘坐的皇帝车驾,说道:“王爷是来见皇后娘娘么?”
薛崇训点点头反问道:“鱼公公换差事了?”
鱼立本忙道:“没,这不还是内给事么殿下(太平公主)在星楼上,让玉清道姑照看着,杂家连人都见不着一眼,皇后娘娘便叫我到陛下面前侍候着,陛下平日也没甚事儿要吩咐杂家,倒是皇后娘娘常常要见。”
这鱼立本跟了太平公主好多年了,高氏让他到跟前走动,这不明摆着表明态度么?薛崇训听罢很欣慰地说道:“皇后娘娘赏识鱼公公的才能,才会如此安排不是。”
鱼立本还想说什么,可周围都是蓬莱殿的宫人,他便没多说,只道:“王爷要是见皇后,杂家带您过去。”
“正是。”薛崇训便和鱼立本一块儿上石阶。两人有说有笑,关系一如既往地亲密。
进了正殿,栏杆上方的正榻上没见着皇帝李守礼,只有高氏坐在哪里。薛崇训走上前去,纳头便拜:“微臣拜见皇后。”
本来他是郡王,在外头称孤寡的派头,平日见了皇帝也可以不跪,但这时候他想既然高氏多方表态急切地想结盟,自己也非常需要新的同盟,何必故作高姿态,不若全力迎合,这盟友关系不是能迅速如胶似漆了?
高氏欠了欠身,忙道:“薛郎快快请起,不必行此大礼。咱们是亲戚,又是平辈,私下里无须如此多繁文缛节。”
薛崇训这才不紧不慢地从灰白的砖石地板上爬了起来,又听得高氏有模有样地说道:“薛郎如此年轻,便能在陇右立下奇功大振国威,果真是年少成器。”
她那口气就如对比自己小的人进行夸赞一般,算起来李守礼比较年长,李家这家子的王爷们以前就得叫声“汾哥”,那么高氏就是他们的表嫂,对待薛崇训等奔三的老小子也该是对弟弟一样的关系可是她本身年纪不大,这样的口气听在薛崇训的耳朵里便觉得分外诡异。
他只是心里这么想,口上却一本正经地说道:“皇后过誉,臣汗颜之至。”
“你上前来说话。”高氏道。
大明宫各殿中的格局,大殿靠北的地方分成了高低两层,下面是大臣们呆的地儿;左右有两副台阶上去,就如一个楼台一般的空敞地方,边上还有栏杆。如果是有歌舞宴会的时候,栏杆后面的台子上就是舞姬们表演节目的地方。皇帝的御座便在那台子后面,隔得远远的,平日里上面除了皇帝皇后,站的都是宫人。
于是薛崇训听得高氏的旨意,便从左边的台阶上走上去,向前走了几步,便更看得真切了。高氏身作金黄色调的礼袍,头戴凤冠,眉毛画得很浓,嘴唇也是血一般的红,手指上还戴着一副又尖又长的珠宝指套,在身后的三面巨大屏风衬托下显得华贵大气;只是她那饱满紧致的天庭和尖尖的下巴却是显得有点小家子气,面相的威严程度和太平公主完全没得比。就近一看,方知高氏身材有些柔弱,宽大的衣裙撑不起来显得空荡荡的不过呆在台子下面远远一瞧,那般排场打扮却是能唬得住人的。
高氏屏退左右,侍立的宦官和身后拿玉扇的宫女退下,只剩了鱼立本还站在御座前侧。栏杆下面还有一些宫人,不过远远的就听不清上面说话的内容了。
高氏用音量不大的声音说道:“昨日政事堂的窦相公来蓬莱殿见了我,说朝廷要调兵出关平息李三郎作乱,但程相公和张相公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政事堂拿不定主意是要调卫军还是官健。但朝廷不能对叛乱坐视不顾,应尽早拿出决断,左相在宣政殿见了陛下拿主意,可陛下只让相公们商议所以窦相公来见我,是想让我拿个主意。”
薛崇训一听马上就明白了窦怀贞那货的算盘,无非是要在新主子面前套近乎了联系到窦怀贞以前那些丑事,为了巴结韦皇后娶了人家七老八十的奶|娘,他的那点心思薛崇训就太容易猜到了。
薛崇训不动声色道:“如今长安流言四起,平叛之事确实是拖不得了,当此关头,皇后何不拿个主意?”
高氏皱眉沉吟道:“听说政事堂七个相公都拿不了主意,此事牵涉甚多,而我只是后宫之人,如若贸然对朝政指手画脚,倒给人妇人干政的口实了我是想帮诸公也无能为力。”
她这番话虽然说得简简单单,语调不骄不躁的,却是大有玄机:前面是她意识到了参政的困难和阻力(所以才要拉拢盟友),后面那句“想帮也无能为力”却是暗示自己有那个心思。
薛崇训听罢大为受用,对自己这个新盟友的水准十分满意,当下便趁热打铁道:“皇后忧虑,臣心不安,微臣倒是有个办法以解皇后之忧。”
高氏忙道:“请薛郎明言。”
薛崇训道:“政事堂无法口说一词,皇后出面定策本是于国有利之举,并无不妥。但您要是在张、程二人中选择,却是要无故牵连进外朝的纷争之中,岂不有损皇后的尊贵?皇后如若信得过微臣的能耐,不如让左相提案让微臣带兵讨伐如何?”薛崇训怕高氏年龄太小思路不宽,又更明白地暗示道,“皇后出面定论,是微臣的进谏;谁要说您干政,不也是说薛某人胡乱进言?”
其实他很想说咱们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可如今这场和,却不能太过粗鄙了。
第二十二章 兵权
陆象先被高氏召见后回到政事堂,对另外六个大臣说道:“皇后让老夫上奏举荐河东王为讨逆主将率军平叛。”
这么一句话在宽敞的土夯板筑房子里没引起什么反应,众人就像没听到一样没吱声,或许事儿太突然,他们尚需时候思量一会。不过这情形让陆象先感到有些尴尬,他摇头叹息道:“等这件事过去了,咱们得上书提醒今上早立太子才是。”
“左相所言极是。”众人这才纷纷附和起来,这话倒是让大部分人都很赞同。虽然现在没办法了要让皇后出面,可大伙实在不太想再看见个女人出来把持朝政汾哥不理朝政,可他有儿子啊,立个太子来监国不一样可以维持正常运作?
自武则天开了头之后,李唐宫廷的女人对权力好像上了瘾一样,什么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之流纷纷上台表演来趟这潭浑水,太平公主更是权重几朝,难道现在又要眼巴巴地弄出个高皇后来?听说外国使臣私下里都在议论唐朝阴盛阳衰了无可争辩地现在依然是父系社会,众官僚并不愿意让那些女人来掺和正事,不过是形势所迫之时没办法而已。
所以陆象先这个提议深得大家的心思,趁那高皇后羽翼未满,敦促皇帝立太子监国才是正道。虽然皇权和相权是此消彼长,从古到今都在博弈争夺,但两者又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也有相互依存的道理,现在宰相们就对李守礼的完全放权感到十分无奈。
见诸公有了反应,陆象先才觉得没那么尴尬了,便坐回自己的公案前慢吞吞地办自个的事儿。
不过他一进门说的那句话才是眼前最要紧的。一张脸长得像马脸的张说没过一会便打破沉默嘀咕道:“薛郎去年他带几百南衙兵就敢去打石堡城,带兵打仗的道行我实在不敢恭维啊。”
他虽然没说什么好话,但口气确实很平和,看样子也不是太过反对。张说激烈反对程千里带兵,主要是怕曾经呆自己手下的程千里风头太甚,高出一头以后就不要相处面对了。对于让薛崇训出头,他倒不是很介怀,反倒觉得是一种折中的办法。
程千里也和张说差不多的心思,听罢便接过话头说道:“上回薛郎不是让张相公发文调神策军入京拱卫了?还有伏俟城的张五郎也会回来,薛郎估计要等这些人到京之后协助他调兵打仗罢。薛郎手下那几个战将倒还有点修为的,去年与吐蕃大战,张五郎守备膳城,凭借数千兵马抵挡吐谷浑部众近十万人,守了好几个月。”
陆象先道:“陇右那股人马到京还得一些时日,正事儿倒有得耽搁了。”
人缘挺好的陆象先今儿仿佛变成了冷场王一般,他一说话,大伙儿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