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结近侍减等革职闲住者,黄立极等44人。
忠贤亲属及内官党附者又50余人。
以上总计260余人(《明史?魏忠贤传》)。
魏忠贤得势也皇权,失势也皇权。皇权是皇朝社会一切权力的核心。像魏忠贤这样不可一世的“九千岁”,一旦失去皇权支持,就变得一文不值,狗**一堆。
第二,重新组阁。原来那个内阁,基本上是阉党的,六部尚书、侍郎等等也大部分都是阉党分子或附和者,这就需要朝廷对内阁进行一个大的改组,清除阉党余孽,换成一批新人。
崇祯皇帝手迹
天启晚期,内阁大学士七人:顾秉谦、黄立极、丁绍轼、冯铨、施凤来、张瑞图、李国。崇祯帝继位一年,全部换掉。同时,调任杨景辰、周道登、李标、钱龙锡、刘鸿勋、韩爌、来宗道等新贤七人,组成内阁,预机务。他们多是东林党人,或是倾向东林党的人。同时,对七卿——六部尚书加左都御史,也作了调整。曾经甚嚣尘上的阉党就这样遭到致命打击,明朝出现了一个短暂的东林党执政时期,朝野为之一振。
那么,崇祯执政初期这个新内阁是怎么产生的呢?在这里,我讲一个“枚卜阁臣”的故事。“枚卜”就是“占卜”,语出《尚书?大禹谟》:“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阁臣”就是内阁大臣。《崇祯长编》记载: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十二月丙辰(二十三日),崇祯帝要朝廷大臣推举内阁大臣,大家共推举出十位候选人,然后从中确定七位。怎样确定呢?崇祯帝采取“枚卜阁臣”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崇祯帝在乾清宫召集大臣,先拜天,然后在小桌上摆设笔砚和十张红纸,将廷推大臣的名字分别写在红纸上,每张纸写一人姓名做阄,团成纸丸,置于几案上小金瓶里,用箸(筷子)夹取纸丸,每夹得一丸,展开遍示众臣,举笔点之就算选中。先夹得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四人,又夹得周道登、刘鸿勋二人,另一人的纸条夹得后被风吹走找不到了。这样就确定了六人。后来加上韩爌,组成七人内阁。事后发现找不到的那张纸条落到施凤来衣服的后面,上面写的是王祚远的名字。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记载此事。这些新内阁成员多在乡里,既经认定,立即通知他们到京赴任。这件事,有人认为是儿戏,有人认为是谋术,有人认为是虚应故事,也有人认为是集思广益。这里面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崇祯皇帝没有做过皇太子,他对朝政大臣内阁情况了解得不是非常清楚,所以他很难做一个决断。总之,新内阁总算产生了,这个内阁可以说是“新东林内阁”。
第三,注重辽事。十一月十九日,崇祯皇帝起用袁崇焕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添注右侍郎事。崇祯元年即天聪二年(1628年)四月初三日,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移驻山海关。罢蓟辽督师王之臣职。七月十四日,平台召对袁督师。
这时,袁崇焕在广东。他接到任命后,赶到北京,在紫禁城平台接受崇祯皇帝的召对。平台召对的情形,下一节我要讲到。
第二十六讲
平台奏对
崇祯帝登极后,惩治阉党、重组内阁、起用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袁崇焕离开广东回到北京,在紫禁城平台接受崇祯皇帝的召对。因此,本讲分作三个题目:一、督辽饯别,二、平台奏对,三、五年复辽。一、督辽饯别
前面讲过,辽东巡抚袁崇焕取得宁锦大捷后,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反遭阉党讦告,他愤闷难纾,于是以身体不好为由辞职。得到批准后,遂于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七月初二日,袁崇焕像
离开宁远,经山海关,路过北京,回到老家广东东莞,重温乡情和亲情。
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袁崇焕离家到北京参加科考算起,至今已经十年没有回过老家了。这十年中,他的长兄崇灿、堂兄崇茂、亲叔子腾、父亲子鹏先后病故。按照明朝礼制,官员遭父母之丧,称“丁忧”(“丁忧”一语出自《尚书?说命上》),要回家“守制”,就是为父母守孝。前面讲过,袁崇焕得到父丧讣函时,离任奔丧,刚到丰润,就接到圣旨:“东事殷殷,宁前重地,袁崇焕不准守制,著照旧供职。”袁崇焕先后上《初乞终制疏》、《再乞守制疏》、《三乞给假疏》,都没有获准。所以他父亲子鹏病故,他也未能回家守丧。后来他派人把母、妻接到关外,居住宁远,共同守城。
此番袁崇焕辞职回乡,会亲友,游山水,难得清闲,可以享受久违的亲情和友情。袁崇焕写了《约同人游拾翠洲》诗:
春风十里五羊城,
拾翠洲前绿草生。
君若来时须并马,
一樽同去听流莺。
第二十六讲平台奏对|他的心情轻松而愉快。他还倡议募修广东罗浮山名胜,重修三界庙。后来回忆说:“去冬,余告归。方谓筑室其中,为终焉之计。”这说明袁崇焕当时对官场有些心灰意冷,打算退出是非窝,在家乡悠然隐居。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袁崇焕离职后整整50天,就是八月二十二日,朝廷发生重大变故:天启帝病死,崇祯帝继位。我算了一下,宁远到广州约5000里,按照当时的行程每日以80里计,袁崇焕大概需要两个月左右时间才能到达广州,也就是说,袁崇焕还没到家,天启皇帝已经死了。崇祯帝办理完皇兄天启帝的丧事后,从十一月初一日起,着手惩治阉党。十九日,起用袁崇焕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添注右侍郎事。十二月,崇祯帝命已被贬黜的东林党人钱龙锡、李标、刘鸿训等为大学士、尚书要职。后又起复并任命东林党人韩爌为内阁首辅。袁崇焕在朝中的奥援者,逐渐恢复或晋升了官职。
崇祯元年即天聪二年(1628年)四月初三日,崇祯帝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的官职,兵部尚书是正二品;右副都御史是虚衔;督师是实职,管辖蓟(州)、辽(东)、登(州)、莱(州)、天津军务。因蓟州、天津、登莱等地另有巡抚专责,所以袁崇焕实际上主要管辖山海关外辽东地区的军政事务。按照当时的军制与官制,在外带兵的文臣,最高官衔是督师,通常以大学士兼任;其次是总督或经略,由兵部尚书或侍郎兼任;再次是巡抚,由侍郎兼任;巡抚之下才是武官中最高的总兵官。袁崇焕原来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尚书,却有了大学士方能得到的辽东最高官衔——督师。这时距他做七品知县只有六年。
朝廷为什么会重新起用袁崇焕呢?根据《崇祯长编》元年四月丙午的记载,推荐袁崇焕的理由其实就是十个字:“不怕死”、“不爱钱”、“曾经打过”。前六个字好懂,“曾经打过”这四个字不好懂。《崇祯长编》是崇祯帝死了之后修的,这时候已经是清朝,清人把这句话作了删改,说全了应该是“曾经与奴打过”六个字,就是说曾经与努尔哈赤和他儿子皇太极打过,并且取胜了。因为这个原因,朝中一些大臣建议崇祯皇帝重用袁崇焕。
朝廷敦促袁崇焕尽快到北京就职,催促使者,络绎道路。
得知袁崇焕升任蓟辽督师、并马上到京赴任的消息后,20位粤籍名士相聚在广州名刹光孝寺,为他赋诗绘图,宴会送别。这成为广东文坛史上的一段佳话。席间,赵焞(dūn)夫作山水画一幅,诸友题诗,袁崇焕也题了诗,图诗名《肤公雅奏》。《肤公雅奏》这个典故出自《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以奏肤公。”毛传:“肤,大;公,功也。”就是向朝廷奏报大功。这幅《肤公雅奏》图诗当由袁崇焕珍藏,他蒙难后,被民间辗转收藏。清光绪四年(1878年),王鹏运在北京给《肤公雅奏》作题跋。1921年江翰携其到天津,罗振玉认为是真迹并作跋。1935年东莞籍学者伦明、张仲锐、容庚三人集资,以《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为名,影印50本,分送各大图书馆。1958年,原件曾在香港举行的广东历代名家书画展览会上展出,现收藏在港澳民间。
今人汪宗衍、颜广文等对《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的题咏者作了考证,从中可以了解到袁崇焕在广东所交的朋友和所受到的影响。
这21位人士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赵焞夫。画家。这幅《肤公雅奏》图;充满了诗情画意。画中有蓝天、碧水、青山、绿树、丽亭、小舟;小舟寓意给袁督师送行。
第二类袁崇焕和陈子壮。陈子壮,广东南海人,和袁崇焕同科进士,陈为第一甲第三名,是探花。陈子壮在做浙江主考官时出题讽刺魏忠贤,因而被罢官。袁崇焕起复后陈也起复,官至礼部侍郎。后陈在广东起兵抗清,战败被俘,不屈而死。
第三类黎密、欧必元、韩暖、区(oū)怀年、邝瑞露等。他们出身于广东名门望族,以名流自居,以诗社为聚,或议论朝政,或游历山水,期待着为朝廷重用,一展宏愿。其中,黎密,番禺人,明末清初与万元吉等守赣州,城破殉死。欧必元,顺德人,崇祯末以乡荐任广东巡抚,旋受排挤,还乡修志。其两个儿子后来都死在抗清战场上。韩暖,博罗人,后做过县令,清军南下,“扶义捐躯”。邝瑞露,南海人,出身富家,少年神童,成年后经历坎坷,著书作诗。他在一首诗序中写到:其兄“有扶风越石之志,以骠骑从袁督师,死于边”。区怀年,高明人,与父、叔三人皆负诗名,清初归隐故里。
第四类邓桢、梁稷、傅于亮等。他们出身平民,熟习经史,粗通武略,投身袁崇焕麾下为幕客。其中,邓桢,袁崇焕做辽东巡抚时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