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器少监手一摊:“正如相公所言,下官也觉得这事讨要得太急,因此亲自来请示相公。”
徐良吸了口气,一时也nng不明白,甩甩衣袖:“进去说。”
到了自己的办公堂后,他摘下幞头,往椅子上一坐,沉思半晌,问道:“自刘宣抚出兵以来,共要了几回?”
军器少监不假思索:“收复东京以后,诸军休整时,给神武左军拨了一次装备。再后,就是大前天。”
“嗯,神武左军出征以前补充过一次,进攻山东以来,打了不少仗,要求补充装备也不为过。但是,时隔两日,怎么又要?莫非是不够?若如此,他前一次怎不要足?”徐良质疑道。
军器少监点头道:“下官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徐相,这批装备,拨还是不拨?”
徐良一时不言,片刻之后,道:“拨,自然得拨。”
“除刘宣抚外,留守淮西的李都统也呈文请拨器械,是不是一并……”军器少监请示道。
“李显忠也要?”徐良真给nng糊涂了。这神武左军是唱的哪一出?这刘光国连着两次要补充武器装备,现在留守淮西,并没有作战任务的都统制李显忠也索要器械,干什么呢?
此时,那军器少监多了一句嘴:“下官猜测,是不是刘宣抚征召李都统的部队前去助战,因此要补充?”
这句话使得徐良不得不多想,当时神武左军出征,刘光国可是等不及李显忠,就率军开拔,而且打到现在,一直也没有调李显忠部,现在……
第七百八十八章
中元兴隆元年,四月,徐卫从战场回来不久,又开始视察地方。
不过这一次,他走的却是四川。虽然担任川陕最高军政长官多年,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紫金虎一直没怎么好好到四川走走看看,以至于给人一种感觉,徐郡王到底是在陕西起家的,打心底亲近陕西,疏远四川。
为了不给人这种印象,徐卫四川之行先后到了泸州、梓州、绵州,当然成都首府是绝计不会错过的。而且这视察也不是走过场,没有大小官员陪着,也没有往山顶上一站,指指点点,更没有钻进寻常百姓家嘘寒问暖。徐卫出行之前,就已经作了功课,要视察什么方面他心里有数,到了地方上直奔主题,只叫行政长官和相关负责官员。
此外,这次视察四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为宣抚处置司即将召开的会议作调研,更为自己的决策作准备。四川本是富庶繁荣之地,只是多年来受战争之累,对民生经济的影响非常明显。尽管这几年宣抚处置司已经改变了不少相关政令政策,但从根本上说,那种战时的经济模式仍然存在。
虽说只走了四个地方,但前后也huā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等他回到兴元府,已经是五月下旬了,正好赶上麦收时节。让他欣慰的是,陕西今岁大稔,虽说具体的数目还没有出来,但保守估计,较之前两年,至少有个三成以上的增收,这是非常可观的成绩。而且,因为战争而从陕西出走的流民,愿意回来的,基本上都到原籍了。有人,有地1
什么都不是问题。
“巧了,这人还真是不经念叨。”张庆从川陕宣抚处置司衙门出来,正好一头撞见徐卫下马。
天气热,徐郡王跑得一身都是汗,一边抹着汗水。一边道:“这什么时辰?午饭?”
“可不是?人都出去了,卑职因为收到一个急件,耽误了一阵。
大王想是还没吃饭吧?”张庆笑道。
此时,陪同徐卫外出视察的那几名官员都道:“今天走得急,早饭还没着落呢。”
徐卫一听这话回过头去:“怎么听着你们跟我出去办趟差,尽受虐待?”
“大王恕罪,下官可不是这个意思。”那官中笑道。
“行了,走吧,反正都没吃,一道去。”徐卫扔下话,因距离不远,也用不着骑马,自有衙门里的差人来牵了马匹,他们一道往宣抚处置司衙门常驻的那家酒楼而去。那里,几乎都成宣抚司的“招待所”
了。
路上,众人都说着此去检查夏收的闲话,张庆也没提那急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到了酒楼,正是饭点,宣抚司里大大小小的官员听说徐卫回来了,免不了要过来打声招呼。这么一折腾,好一阵功夫之后,他才得空夹了几筷子菜。
又谈了一阵今年的收成,丰收嘛,大家兴致都还不错。旅途虽然劳顿,但几杯酒一下去,舒坦。徐卫垫巴垫巴之后,这才问道:“张参议,你方才说甚急件?”
“大王,这事说起来还不小。”张三抿了。酒,正sè道。
徐卫一边吃菜,一边听着下文。只见张庆斟酌片刻,才道:“泾原经略安抚使王禀,以超龄多病为由。要向朝廷乞致仕。”
“王经略要致仕?他多大?”一名丰办公事随口道。
“估计不小了,我记得当年他从种太尉处调归大王节制时,便四五十了吧?想是不过古稀也相近了。”另一准备差使道。
“朝廷对于武臣致仕宽松得多,只要条件允许,朝廷需要,年纪不作限制,他如何主动求去?”干事道。在宋朝,对于文臣,致仕的年龄是有规定的,到了年纪,你要自己不自觉,不想走,言官绝对弹劾你。这世上,什么事是最容易干的?就是当官,是人都会当官,但这指的是文官。武臣就不一样了,带兵打仗这是个技术活,没两把刷子不行。所以,朝廷对武臣的致仕年纪不作硬xìng要求,只要不是说让朝廷不放心,基本上干到死为止的例子并不少见。
想王禀也算是威名赫赫,西军的强盾啊,对于城防作战那是有很深的造诣的。宋金事变以来,累立战功,作得泾原大帅,手握强兵,荣获建节,这么好的条件,不干到闭眼那一天作甚?
张庆扫视众人一眼,道:“王经略一是年纪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者几十年征战下来,浑身是伤,也实在难以承受这重担。这不中原光复了么?他是想告老还乡,养病去。”“那就难怪了,老经略为国征战一生,也是时候贻养天年了。”
众人皆道。
徐卫一直没有表态,王禀要求退休这不算什么,年纪大了,身体不行,想退休就退吧,而且以他的功劳,退休以后领全傣是没有问题的,按惯例,朝廷还会让他以高一级的待遇致仕。他现在是节度使,以太尉级别退休,想来不难,纵使有人想说什么,自己也会替他把这事办下来。
问题在于,王禀如果去职,这泾原帅位就空出来了,谁来接任?
泾原这一路情况特殊,打从徐卫的大伯父徐茂任职泾原帅司开始,徐家三代人在泾原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那自不用说。
当年徐原去世之前,就曾想让自己的儿子接帅位,但徐卫不同意。不过,那时候他也曾向自己的大堂兄表态,让徐成作泾原副帅,这个安排就是想着有朝一日,仍旧让徐家人执掌泾原兵权。现在王禀求去,是不是该让徐成扶正了?这厮论能力、资历、威望都没说的,他年纪比徐卫还大两岁,也该出头了。
只是,这终究是一路的大权,不是仨瓜两枣,肯定是要走朝廷这个过场的。索xìng,且容王禀上奏,等他退休的事办完,即命经略副使徐成主持泾原军务,他是最合适的人选,朝廷应该没有什么异议。!。
第七百八十九章风云再起
徐卫正琢磨让侄儿徐成扶正,作泾原经略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就出事了。这事看起来似乎和陕西挨不着边,却是起了个头。
刘光国刘光远两兄弟不是正打山东么?起初打得很顺利,由淮西军改编而来的神武左军也不是吃素的,对付山东那帮子金军绰绰有余。
即使有金营名将马五坐阵,金军还是连战连败,徐州这个门户一丢之后,宋军长驱直入,tǐng进了数百里地。
可刘光国封王心切,贪功冒进,马五亲自领军,与意图直扑济南的刘家兄弟硬碰硬地打了一仗,神武左军受挫,而且挨得不轻。按说这不是小事,理应向朝廷上报,你不能说我没有全军覆没,只是败了一阵,就当没事。但刘光国并没有上达天听,而是隐瞒了战败的军情,偷mō地调李显忠增援。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瞒得再好,也得需要粮草军械来补充损失吧?杭州的人就从他连续数次索要补给,恰好李显忠部也讨要装备这一点上看出了端倪。很快,事情查证出来,徐良非常冒火。再加上前些时候,神武左军杀俘屠城,杀良冒功这两桩事,徐六于是下省札,斥责了神武左军种种行径,并指名道姓批评这是你刘光国的责任。
同时,还请求皇帝下御札,责备刘光国。
皇帝赵谨听说此事,倒打算如徐六所请,可刘皇后很是不满。
“苦口婆心”地皇帝面前表示,臣妾的父兄在前线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为陛下讨还山东,为这些许过错便严厉谴责,一则寒了忠臣心,二则也打击士气。皇帝是个没主见的,听皇后枕边风一吹,便对徐六道,既然徐相已经下了省札斥责,朕就不必了吧,只叫刘光国好生用兵便是。
徐六虽然不悦,却也不能勉强皇帝,这事就罢了。刘光国得了李显忠增援以后,重整旗鼓,再战齐鲁。李显忠到底是了得,他出自西军,知道耶律马五的手段,神武左军兵力上来说并不占优势,马五此时集结了重兵,拱卫济南府,若强打济南,那肯定是硬碰硬,即使得胜,也是元气大伤。莫如退回徐州,转兵去攻沂州,从侧面迂回进攻。
但刘光固不愿意这样作,他不是不认同李显忠的意见,而是认为若果真如此,那么徐州就出现空档,万一马五趁娄来取,岂是坏我大事?
李显忠分辨说,这里距离京畿这么近,友军自会有所反应,不必担心。
他哪知道,刘光国担心的就是这个“友军”收复山东,乃得封王,这是朝廷对他的承诺。因此,他就是要凭神武左军一己之力收复山东全境,丝毫不愿假手他人,以免落人话柄,将来又打口水仗。
他是主帅,李显忠无可奈何,只得整军备战。数日之后,宋金两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