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和尿布想必好用的很。我让丫头给你送过去吧。你回去瞧瞧;看能不能用。”
“你个作孽的丫头!”郑青桔嚷道;“比棉布软和;价钱自然就贵。你还想着给孩子做尿布;真是败家的。”
“我给我外甥的;我乐意!”郑青鸾气的够呛;给你自己的孩子;你还不乐意;“你要是敢把布收起来不用;我明儿就拿剪子直接把布剪成布片。别想着拿旧衣服给孩子用;那东西不舒服;咱家如今有这个条件;娇养着怎么了。”
姐妹俩两年不见;隔着屋子就嚷开了。
郑老三满脸无奈;三郎五郎陪着萧云峰坐;说着一些琐事。权当听不见。
小八虽说大了;不好往郑青鸾怀里挤了;不过还是凑在床边;小声道;“大姐如今当家;越发抠门了。”
汪兴华很不好意思;幸亏都不是外人。他接话道;“这是孩子的姨母给孩子的;是心意!咱不能拦着。”
郑青桔哼了一声;转身扶着丫头的手去了厨房。家里人对她的心意;她自然知道。不过都是家人;有什么说什么。喜鹊跟着郑青桔也好几年了;见主子拉着脸;她小声道;“二小姐也是疼咱们小少爷。”
郑青桔翻了个白眼;难道这个她还能不知道。也不言语;直接去厨房剥了两头蒜;捣成泥;用蜂蜜活了。交代喜鹊;“把这个送过去。”
喜鹊不敢说话;直接端着碗去了郑青鸾院里。
钱氏接过碗;一拍大腿;“如今日子好过了;倒把这茬给忘了。”郑家人一闻味道;就恍然大悟。三郎对萧云峰解释;“鸾儿这丫头;打小就这毛病。一旦受凉;别的药不管多好;没有十天半个月;是好不了。可这个偏方一用;睡一觉就没事了。她这几年少在家;也没见病过;可不把这个给忘了;得亏大姐记得。要不然病上十天半月的;可不耽搁考试吗”
萧云峰了然的点头;暗暗记在心上。心想;难怪鸾儿总把大姨子放在心上;这大姨子待鸾儿也是十分的用心啊!
第二天;郑青鸾还真就浑身都轻松了。自己给自己把了脉;一切都好。不过想起大蒜加蜂蜜的味道;呵呵!还真是够销魂的。
萧云峰在郑家没有多呆;他还有不少事情要处理。
郑青鸾也正好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将收集来的考题文章;进行整理;总结;归纳。把这些心得写下来;交给三郎五郎参详。等到了九月中旬;汪兴华陪着三郎五郎回了老家省府参加秋闱。考试必须在户籍所在地。郑青鸾只是一个特例;可以留在京城。当然了;回老家考试;对三郎五郎还是很有利的。这就跟高考移民是一个道理。
对于三郎五郎;郑老三和钱氏自然是担心的。但说到底;两人都是男子;哪怕这一次没考好;大不了下次再考就是。反正两人的年纪不大;多念几年书;心性才能更沉稳。但对于郑青鸾来说;过年后;她就十五了。她的机会实在不多。虽然知道即便考不好;皇上也会给恩典。但那到底面子上不好看。所以;他们还是把重心放在郑青鸾身上。钱氏亲自下厨;一天五顿饭的投喂。张老三好歹是亲自下过场的;也中了进士。学问还是很扎实的。又有临考的经验;所以;充当起先生的角色;在一旁监督教导。萧云峰见郑青鸾辛苦;几次都想开口求情。说实话;真没必要这么拼命。他已经和皇上说好了。但见这一家人都如此执拗;到底没有开口。他们有他们的傲气;觉得门第般配不上萧家;就想让自家的姑娘在其他方面出头;堵住众人的嘴巴。可他们怎么就不想想;如今的郑青鸾;早已不是初到京城的郑青鸾;她在军事上的天赋;简直是惊才绝艳。她是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并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的人。谁也不敢小瞧。
郑青鸾是个态度认真的人;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所以;她也会倾尽全力。
萧云峰只能默默的转身;安排后勤去了。怎么安排才能不让这丫头在九月末十月初的天气里觉得丝毫寒冷;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他的动作不小;也没刻意避着人;上面这些人;想知道的都能知道。但却没人站出来说一句反对的话。甚至还会不动声色的提供一些便利。大家都不是傻子;犯不上为这个得罪萧家。况且皇上肯定不会为难郑青鸾;考试也就是走个过场;叫这个真干嘛。不是有病吗。
就连泰安帝听了下面的禀报;也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知道了。其他人还能怎么着!
泰安帝对萧云峰这种不避人的做法还是满意的。他就是喜欢这种凡事摊开来说的人;最见不得的就是那些自以为身在暗处;偷偷摸摸玩花样的家伙。显然;他的儿子们还都是这样的货色。想想这些事;都觉得糟心。
☆、第206章 不安好心的考题
第二百零五章没安好心的题目
说句实在话;郑青鸾直到进入考舍;心里都没什么底。科举越往上越艰难;都希望能鲤鱼跃龙门;可龙门哪里是那么好跃的。如今她可不敢奢望什么一鸣惊人的成绩;只要能按照之前总结的套路;不落榜就成了。可不敢小看天下英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还是谦虚低调点好。
看到考题;郑青鸾一愣。好想仰天大笑三声怎么办!
她还以为要考好几篇制艺八股;没想到九道题里只有一道;要不要这么惊喜。再加上最后一道诗词;其余竟然全是杂学。这样的考题;不知道这次要坑死多少人。但很显然;这些杂学对于郑青鸾来说;不要太简单!
比如: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问问塔尖几盏灯
这根本就是一道高中课本的等比数列嘛!后项与前项的比是2;根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s=a1(1…q^n)/(1…q),sn=381;n=7;q=2;解出a1=3。剩下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第7层3盏、第6层6盏、第5层12盏、第4层24盏、第3层48盏、第2层96盏、第1层192盏。
这是高中数学的基础题;口算都能出结果。因为公式都是现成的;套用即可。不过郑青鸾还是先把结果工整的写了出来;才写自己的计算过程;在这个过程上;必须有推倒公式的步骤;而且不能用英文字母;只能用甲乙丙丁等来替代。以前做题都讲究化繁为简;如今要让别人看得懂;郑青鸾不得不化简为繁;怎一个酸爽了得。当然了;跟其他蹲在角落里一点一点推算的人比起来;她这点难受就有点欠揍的意思了。
轻松的答完这一题;郑青鸾继续往下看。
“有个学生资性好,一部《孟子》三日了,每日添增一倍多,问君每日读多少。”
坑爹的!这道题本身并不难;跟上道题其实是一个类型的。n=3;q=2。真正让人抓狂的是;一部《孟子》究竟多少字。知道数列之和sn;才能求a1。试问谁背诵课文之前;数过它的具体字数。除了绝句律诗;谁记得每篇文章的字数。这不是坑死人的节奏吗郑青鸾只记得好像有三万四千多字;更具体的数字;她也不记得!呵呵;不过;有这个范围在;结果还必须是整数;那么推倒起来也不难;反复算了好半天;才把字数定在了34685。这个数字;应该不会出错。然后带入公式计算;求出第一日读书4955;第二日读书9910。第三日读书19820。
如果第一道题;还有人心存侥幸;觉得不推倒公式;只用试数法;从a=1试起;只要三次;就能出正确答案的话。那么第二道题;就足矣把这些人给坑死了。
这是哪个王八蛋出的题!郑青鸾恨不能乐出声来!她太喜欢了有木有。
第三道题;让郑青鸾觉得很有趣。它说的是;有个富商;有一件纯金传家宝;因做生意需要的资金不足;他就将宝物当了活当;说好的是三个月赎回。当铺检查了金器;并称量了重量为五斤一两;按金价兑换银两给了富商。三个月后;富商如期来赎回宝物;可见到自家的传家宝检验时;发现不对劲;尽管外观一样;但手感不同。富商认为当铺偷梁换柱;将自家的宝贝偷换掉了。当铺也认为富商奸诈;想讹人。于是富商和当铺闹上了公堂;如果让你来断案;该怎么判决。
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都能发散。比如从律法角度;讲一讲证据的重要性。郑青鸾也从这个角度剖析;总结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又回归原题;从物理的角度;说明物体的密度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为判决案件寻找可靠证据。
答完这道题;郑青鸾长出了一口气。科举考试与现代的考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题目很有发散性。不同的人;所看到的问题不同。思想深度也不同。这些都反应在卷面上;成为选才的依据。
第四道题;是告诉你一个州县有多少户百姓;每年两季该缴纳多少赋税;这些钱应该怎么兑换;粮食需要多大的仓库;怎么储存。
小学五六年级都能计算的问题;对郑青鸾真的没有难度。她现在倒怀疑;是不是户部或者工部捅出什么篓子了;他们管着天下钱粮工程水利;真要计算上出现了偏差;可就要了命了。朝廷是不是通过这次秋闱;强调杂学也不可疏忽呢。
郑青鸾心里猜测;手下却没停;稍一计算;也就出了结果。她认真的验算了好几遍;才罢手。
第五道题;是关于河工的。问你要整修一段百里的河堤;应该怎么安排。
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也是一道任意发挥题。
要答好这个问题可不容易;因为它牵扯的方方面面太多;想答全面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郑青鸾的思路又有惯性。她第一点考虑的不是征集多少人工;需要多长时间。而是想着这河堤的具体位置。在南方和北方是不同的;因为水量有差别。地理环境也很重要;沙土地和山石地是不同的;沙土地要考虑到建筑的牢固性和渗水量;山石地要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还有开工所谓时间;因地域的不同;节气的变化;水量都会有变化;所以;确定枯水期很重要。这些都确定以后;还要采集数据计算;要算出河堤的底面宽度;顶面宽地;坡比等等;以保证河堤能顶住压力。确定这些以后;就能算出需要挖掘的土的立方;再计算人工。确定了人工;才能算出需要的钱粮。对于征集河工;她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