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到四四的时候,弘昭白天睡了以后,嬷嬷想去叫醒的时候,结果就被四四拦住了,嬷嬷们不敢不敢不听四四的,结果四四就被自己的儿子折腾了。
四四没有办法只能在几天后投降了,让弘昭白天不能那么肆意的睡觉,结果被惯了几天的弘昭发了好大的脾气,可是他发脾气的人是四四,比起气场来说,胤禛还是更高一筹的,所以弘昭的毛病还是改掉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滢心出了月子,她新生的孩子,洗三办的还比较盛大,满月的时候阿哥们福晋们都到了,同时迎来的是康熙的圣旨,康熙给四四的第二个儿子赐名为弘旵(chan,日光多的意思)。
五福晋极为羡慕的恭喜滢心又生了个儿子,滢心不敢说自己真的想要一个女儿,虽然以前跟五福晋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滢心当时是怀着身孕,结果现在她生了一个儿子,滢心不敢刺激五福晋,免得别人说她人在福中不知福。滢心心里的小人在哭笑,我是真的觉得女儿好,但是怎么没人相信呢?我不会跟额娘一样吧,要生五个儿子才能有一个女儿,不对总数是五个,但是第三胎就是女儿了。滢心寄希望于下一胎。
滢心不知道的是他是没有自己的额娘那么厉害,能生五个儿子一个女儿,不过滢心也不错,滢心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只不过她盼望的女儿比较漫长,是最后才生下来的,当时的滢心基本上已经死心了,结果却生下了一个让她欣喜若狂的女儿。
乾清宫里,康熙给四四的儿子赐名后,还在得意的想:“胤禛呀,皇阿玛这辈子给你找的福晋还是不错的,你看你现在已经有两个嫡子了,就是赐名不方便,你原来儿子的诸多名字基本上都是不能用的了。朕还要辛苦想名字,也就是保成和你朕才操这么多心,朕这里还有好几个名字,希望你能再接再厉,朕准备的名字你都能拿去。”
德妃宫里,德妃已经不是前世的掌管公务的四妃了,虽然她是妃子之一,份例也不缺少,但是今生有温僖贵妃和佟佳贵妃两个人压着,还有宜妃等虎视眈眈,这样德妃的日子心里上过的并不舒坦。
康熙封她为德妃,真的是德妃,这几个月,康熙对德妃抄写经书表示对太皇太后敬意的这一举动大加赞赏,下令后赏德妃,同时赞扬德妃不愧是“德”字,确实是世人的典范。本来德妃这一抄写经书的举动就是康熙暗示的,德妃已经快要完成了,但是康熙这一明面上的赏赐加上赞扬,基本上德妃有生之年都要跟经书去做奋斗了。
德妃当然不敢表示不满,那个可是康熙呀,名义上又是为了太皇太后祈福,德妃怎么敢,而慈宁宫也传来懿旨,意思是皇太后知道德妃辛苦,赏赐貂皮缂丝衣袍十二件,绛色江绸洋灰鼠皮袍十二件、各色闪缎四十匹,紫檀画玻璃五屏风一个,同时还有人参鹿茸等若干,同时皇太后知道德妃娘娘的经书抄写诚心,不敢耽误太皇太后的祈福,但是皇太后希望德妃娘娘闲暇时间也能为太后抄写经书,不限制时间不限制数量等等。
德妃当然不敢不从,其他的嫔妃纷纷表示这是太后对德妃的看重,嫔妃们就是想帮忙,但是太后希望的不是她们呀!
德妃只能在面子上说是多谢太后的看重,但是苦果只能自己吞了。
本来她一天就要抄写经书最少两个时辰,这下倒好,基本上快要翻了一倍,德妃已经没有什么经历去考虑其他了,不过需要说一句的是,虽然抄写经书,很累人,德妃本来认字就是在封妃之后,但是这近半年的抄写,无论是写字还是认字,德妃的进步真的是很大,当然她对佛祖也是愈加信仰,不得不说这点上,德妃同四四倒是有了共同语言了。
或许这样的共同语言四四并不稀罕,四四在前世中已经被自己的这个生母伤透了心,四四经过百年的时间,看到的太多太多,尤其是在现代看到很多清穿文中的分析,四四回头来想,觉得德妃从生下十四以后就对他基本上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了,不然当时康熙曾经在佟皇后死后让德妃抚养四四,可是德妃决定全心全意抚育刚出生的十四,居然向康熙提出“自己困难”什么的要求,最后豁达的康熙就决定亲自抚育四四。
四四今生已经对自己的亲生母亲没有什么想法了,但是同时康熙的下旨褒奖,太后的赏赐赞扬还是让四四觉得自己的皇阿玛看来真的是和自己一样的,四四觉得康熙换了一种方法为自己出头,四四觉得自己是受到了康熙的肯定,心里暖洋洋的。
同时四四到底是当过皇帝的人,能看出康熙现在的希望还是太子,四四觉得这样很好,自己将做一个孝顺的好儿子,对兄长恭顺的好弟弟,这样上下都满意,这是最好的结果了。似乎没有人问过胤礽的想法。
德妃宫里,十岁左右的十四阿哥看着自己的额娘终日在于佛经做斗争,觉得自己的额娘太可怜了,但是十四这个时候还是没有注意到康熙,可是这是自己皇阿玛的看重,十四阿哥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心事重重的十四在心里说:“要是让爷知道是谁在皇阿玛那里上眼药来用这种法子伤害额娘,爷跟谁没完。”十四知道自己身体还是太小,没有办法帮到德妃,只能暗地里打主意,而且由于后宫是两个贵妃说了算,德妃并不如前世那样是掌宫四妃之一,所以十四的生活品质也就是一般阿哥的生活质量,比起前世差了不少。
所以十四的怨念不仅仅是为了德妃,当然大部分是,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可是十四不知道始作俑者是自己的皇阿玛,因此十四呀,你的报复念头也只能是白打了,相信如果滢心知道了一定很高兴,因为算盘白打的又多了一个,还是一个大将军王呀!
第十六章
进入康熙三十七年了,不得不说这个时候北京的冬天还是挺冷的,十阿哥爱新觉罗胤礻我(这个字找不到,以后直接称呼老十了)单独在一个地方正在捣鼓着他那些宝贝,说起来,老十现在最常来的地方说出来都不太有人相信,太医院。
而老十正在捣鼓的那些瓶瓶罐罐就是他研究的成果,每一个都是十阿哥的宝贝呀。
说起来,老十挺可怜的,他一个人开始就一直在紫禁城独自飘着,看着大清一步步的走向衰弱,看着那些个包衣奴才一步步的掌控他们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代子嗣,似乎没有内务府包衣的同意,嫔妃们都生不出孩子,这点在乾隆以后尤其突出。
老十虽然给人的感觉是性子莽撞,人一根筋,脾气上来的时候甚至敢跟康熙翻桌子,但是实际上的老十也有仔细的一面,老十不仅发现了包衣的小动作,甚至对太医院产生了怀疑,从乾隆后期,老十基本上就泡在了太医院,太医院虽然在医治皇族中人的时候抱着的态度是能保证自己平安就好,虎狼之药一类的是绝对不会用的,但是不得不说太医毕竟是整个大清选出来的,医术方面每个人确实是有自己独到的一面的。
中国古代传承讲究的是父传子,或者会把一些技艺教给自己的徒弟,但是真正的秘方一类的绝对不会轻易传承。但是老十不受这个方面的影响呀,他本来应该是对摔跤、射箭、骑马一类的感兴趣,但是现在的老十怎么可能做得到。可是当他发现自己能通过太医把脉的手,自己的魂魄也能感觉到那种脉搏的震动的时候,十阿哥兴奋了。
倒也是,几十年没有什么感觉的日子是个人都能过腻了,老十当然也是如此。这下老十是找到了英雄用武之地,基本上就成天的泡在了太医院。可是太医哪会教那些本来应该是学徒学的呀,老十一直在太医院里二十年,基本上从乾隆四十年以后就在那里,应该说二十年还是有效果的,老十听了不少脉,掌握了不少秘方,也对医术有了一部分了解,可是问题在于老十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医术看了不少,但是看懂的不多,因为没有人跟他解释,脉听了不少,但是还是不怎么明白,倒是所谓的秘技掌握了不少。
这么说吧,老十掌握的都是别人求而不得的祖传秘方一类的东西,还不是一家的,而是多家的,没有办法呀,太医防的是人,但是他们防不到老十呀,可是老十这样学的整个是一半懂不懂,反正他自己开的方子就是跟那些太医不一样,但是老十也是有进步的不是。
老十也知道这样学的不全面,问题是没人教他那些基础呀,太医院的那些药童学习的都是熬药一类的,真正的基础老十反而不会。
就在老十满脑子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机会来了,嘉庆即位不久,老十发现他能够跟着太医出入紫禁城了,这个真是个好消息,紫禁城虽然不小,但是几十年都在这里不能出去,老十早就烦了,可是老十发现不知道是自己在太医院待得时间太长了,还是什么,居然除了看病的地方,他一到别的地方,就会感觉到非 常(炫…书…网)的不舒服。
虽然这样,十阿哥还是很高兴,终于能逛逛了不是,虽然逛得地方都是药堂一类的,可是老十还是很兴奋的。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可以学习的地方,还是一个不错的地方,那就是同仁堂。
老十这些年在太医院也不是白混的,同仁堂他也是听说过的,结果老十就在同仁堂中安家落户了,但是老十貌似不能离开紫禁城太久,所以没有几天老十就会回紫禁城去探探亲戚,到太医院去串串门子,老十在同仁堂一住就是几十年,一直住到道光年间,这样老十是基本完全学习了同仁堂的所有精髓,从基础到秘方,当然老十插科打诨中也在京城的各大药坊逛逛,几十年间老十听了多少人的脉,他自己也不知道了。老十只知道自己现在开药的水平已经能和那些名医相提并论了,同时自己以前所学到得秘方之类的自己也开始从更深的一层去理解了。
这么说吧,十阿哥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