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周信芳的头说:“孩子,你这个童生可真有点气概。怎么样,跟我到蓉
华班来演出吧!”
周信芳见三麻子如此器重自己,心中好不高兴,使用征询的眼光看看父
亲。周慰堂想,孩子能得到三麻子这样的名师指点,长进必大,当即答应了。
王鸿寿让周信芳与著名昆旦周凤林合演《杀子报》,周凤林饰演徐氏,
周信芳饰演稚子官保,王鸿寿自饰知县。稚子被害一场,周信芳演得声泪俱
下,全场观众无不为之扼腕动容。当时正值寒冬,稚子的戏装很单薄,王鸿
寿怕周信芳受冻,每当周信芳下场,他总要把自己穿的那件老羊皮短褂披在
周信芳身上,拥之入座,为其取暖。
一九○六年,周信芳为送业师陈长兴返天津,随父至沪。当时三麻子正
在上海,忙着为去汉口筹组满春班,见周信芳来沪,就吸收他参加,并且破
例给周信芳开了每月六十元的包银。这是周信芳第一次拿到这么多的包银,
为父母分挑了家庭生活的担子。
在汉口,起初周信芳仍旧在《朱砂痣》、《桑园寄子》一类戏中配演娃
娃生。不久,戏班转入天仪园演出,周信芳就开始演唱正戏了。
头一天打炮戏,他主演了《黄金台》,唱得字正腔圆,气度不凡。第二
天演的是《翠屏山》,他人小刀长,居然也还能舞得满台生风,观众连连鼓
掌称好。从这时起,周信芳就算是个正式的角儿了。
不久,当周信芳离开汉口东归前,曾应邀到芜湖作短期演出。那时,当
地有位老先生见周信芳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聪明可爱,便把他的一出拿手
好戏《打棍出箱》传授给他。所以后来周信芳演“出箱”时,身段手眼随棍
转的功力都十分深厚。
结束了芜湖之行,周信芳回到汉口,接着随同三麻子又到了上海,加入
玉仙茶园,同台演出的名角有孙菊仙、林颦卿、李春利等。
第一天的打炮戏,是周信芳以《翠屏山》唱大轴。三麻子亲自为他把场。
这是周信芳以重要角儿的身分,首次在上海观众面前“亮相”。当时,上海
租界有一个规定,夜戏不得超过十二点钟。舞台管事因为没有得到好处,故
意欺负周信芳,让他的戏“马后”。这样等到周信芳上场,时间已接近午夜,
因此戏中舞刀等好戏都来不及演了。孙菊仙觉得这太可惜了。于是他亲自去
找戏园中的巡逻警察,悄悄地塞给他二块银洋,请他通融,使周信芳能够从
从容容地演完这出大轴戏。孙菊仙是大名角儿,京剧“后三杰”之一,人称
“老乡亲”,他对初出茅庐的周信芳如此器重照应,使周信芳感激不尽。
后来,三麻子带着周信芳到丹桂第一台演出。在这期间,三麻子和周信
芳同台演过许多戏。《洞庭湖》一剧,原是三麻子手头的老本子,当年他曾
跟杨小楼在天蟾舞台排过,他自己演杨么,杨小楼饰杨再兴,曾轰动一时。
此后,这出戏一直没人能动。当时,虽然在丹桂第一台不可能找出像杨小楼
那样的好武生演杨再兴,但三麻子为了让周信芳开阔戏路,还是重排了这出
戏。他自己还是饰杨么,而由周信芳演王佐。三麻子还曾为周信芳排了一出
《薛刚闹花灯》,他自己演徐策,让周信芳饰薛刚。这出戏中的《韩山招亲》、
《徐策跑城》和《笑死》等三个节目,都是从《绿牡丹》老本子里移植过来
的。
在演《薛刚闹花灯》时,三麻子不仅告诉周信芳应如何演好薛刚这个角
色,而且预计到周信芳将来是个衰派老生的好苗子,因此,还着重告诉他,
如何掌握徐策这个人物的特点。日后,《徐策跑城》经过周信芳的发展和创
新,成为大红大紫的拿手杰作,这与三麻子当年的悉心指点是分不开的。
三麻子是唱徽调文武老生出身,他注重做派,表演富有生活气息,以姿
势美、气势佳独树一帜。周信芳不仅从三麻子身上学到不少老生戏,而且在
表演风格上更受其影响,对他日后的艺术发展和麒派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
用。
周信芳还向三麻子学了不少红生戏。三麻子的红生戏,继承人遍及全国
各地。北方有李洪春、彭振元等,南方学他的则有小孟七、夏月润、赵如泉、
林树森、小三麻子和周信芳等,他们各有所长。但是,由于周信芳自小跟随
三麻子,直到壮年还经常同班,因此得其真传最多。不过三麻子在世时,周
信芳只是陪他在红生戏中演吕蒙、刘备、黄忠等角色,从不饰演关羽。
有一次,三麻子有心棒周信芳,让他在《走麦城》中饰关羽,周信芳再
三辞谢了。周信芳对三麻子实在大佩服了,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学到家,故而
直到三麻子去世后几年,周信芳还是不动红生戏。后来在别人一再鼓动下,
周信芳才开始唱红生戏。他一唱红生戏,果然不同凡响。在《走麦城》中,
周信芳饰演的关羽功架威严,不论眼神、口劲、做表,无一不是上乘。关羽
夜走麦城时的刀花、跪步、劈叉等动作,周信芳都做得既美妙,又合乎剧情,
把关羽那种大丈夫气概和刚愎自用的个性,刻划得入木三分。
有这样一件事,周信芳的一位朋友,独自去逛关帝庙。庙内香火冷落。
他正看着,忽然有人推门进来,随之一缕阳光照到塑像身上,只见威武庄严
的关羽神像,似乎突然睁开双眼,栩栩如生,这位朋友感到自己忽然被这神
威所摄,不由得浑身为之一震。那天晚上,正好周信芳贴演《走麦城》,那
位朋友也去看了。当演到关公显灵,活捉潘璋时,周信芳的两眼一瞪,在幽
暗的灯光下,眼珠黑白分明,威灵显赫。那位朋友忽然发觉,这和他白天在
关帝庙所见的关公塑像一模一样。后来,当他赞扬周信芳的关公戏演得真
“神”时,周信芳却谦逊地说:“我还差得远呢!要是三老板还在世,我真
不敢演呢!”
“麒麟童”的由来
“麒麟童”,这是个响遍大江南北的艺名。可是,周信芳这个艺名,却
是无意中得来的。
一九○七年,周信芳才十二岁。他跟着戏班子到上海演出,唱娃娃生。
当时,因为早已超过七岁,故而艺名已改为“七灵童”。唱打炮戏的前一夜,
前台照例要贴海报,戏班就特地请了一位擅长书法的者先生来写海报。
者先生姓王,是上海人。他在写海报时,把名字搞错了。因为北方话的
七灵童和上海话的麒麟童发音十分相似,王老先生听了前台管事报的艺名七
灵童,误以为是叫麒麟童,于是他依此写好海报,并且马上贴了出去。当时,
后台忙着准备开锣,这件事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第二天,《申报》和《时报》都登出了“麒麟童昨夜演出”的消息。直
到这时,班主才知道写错了海报,于是重新请人写了一张贴出去。可是,就
在这天晚上开戏之前,许多观众却嚷着要看的是麒麟童,而不是七灵童。这
样一来,班主只得将错就错,再次改写海报。从此,周信芳的艺名就正式改
为麒麟童了。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它的形状像鹿,独角,全
身披着麟甲,是吉庆祥瑞的象征。为此,周信芳的父亲和班主还特地把他带
到那位写海报的王老先生家里,点起大红蜡烛给老先生叩头,感谢他给周信
芳起了一个吉祥而又动听的艺名。
那时,上海九亩地有个梨园公所办的小学,名叫臻伶学校,由南方名旦
冯子和主持。周信芳就在这儿念书。他上午上学,晚上唱戏。周信芳没有正
式进过科班,也没有上过中学、大学,没有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但从小却
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并成为他平生一大爱好。
第二章进喜连成前后
父亲的教诲
周信芳在上海虽然已经小有名气,但周慰堂深深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
天,为了使周信芳增强技艺,开阔眼界,决定让他负笈北上,朝圣京剧的故
乡。
临行时,周慰堂拉着周信芳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要唱到老,学到老。
倘若后台有人指点你的错误,你要垂手站立,恭恭敬敬地听他指教,就是跑
龙套的来说你,也要如此。你不可轻视他是跑龙套的。他虽站在两边,但是
当中的好角色,比你见得多。他既来说与你听,一定有好处来教授。俗话说,
一字便为师,怎好傲慢无礼。虽则往往有不合之处,那就要你自己去选择。
听到了好的意见,下次就改一下,不好的自然也就不采用了。但是你当时不
准和批评的人争辩,埋没人家的好意。。”。
周慰堂这一席话,对周信芳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周信芳一直牢记着父亲
的谈话,并照此身体力行。
一九○七年,周信芳先到烟台、大连、天津。这几个地方都是北方的重
镇,同时也是北方重要的京剧码头,经常有京剧名角登台,观众也大多是内
行。所以在这些地方,戏不大好唱,稍有闪失,便会栽跟头。周信芳特别谨
慎,凡事虚心向前辈和同行请教。由于他功夫扎实,演戏认真卖力,所以给
观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天津,他曾与余叔岩同台,余叔岩当时艺名为“小
小余三胜”,周信芳的名声开始在北方观众中传开。
一九○八年,周信芳首次来到京剧的发源地北京,并进入了当时中国京
剧的最高学府、最负盛名的京剧科班喜连成科班进修深造。
喜连成科班成立于清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年),由吉林富商牛子厚出
资,京剧老生演员叶春善创办,地址开始在北京琉璃厂西南园,后迁至前铁
厂。最初招收张喜虹、王喜禄、陆喜明、雷喜福等六名学生,世称“六大弟
子”。叶春善任社长,亲自督教,并聘请萧长华为总教习,苏雨卿、宋起山
等执教。喜连成科班只收男生,随到随考,入科年龄一般为六岁至十一岁,
坐科年限是七年。除本社学生以外,另约聘社外稍有名声的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