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玩机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古代玩机械- 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第一次筹备小组大会。

雷晓飞先把自己构想的互助、合作的集体生产模式,给在座的众人一一详细说出,并征求众人的意见。众人哪曾听说过这种生产模式,细想之下,又觉得这样的生产模式,确是在李村现今的状况下,最佳的生产方式,于是就纷纷点头赞成。

既然大家都无异议,接下来的工作,当然就是要制订生产制度和生产方式,研究工钱的确定和分配的方案了。

互助、合作的集体生产模式,李村在座的人,今天才第一次从雷晓飞这位年轻的大人口中听说,哪能了解之中的运作,更不要说是制订制度啦。最后,还是由雷晓飞把自己提早拟定好的方案提出,再由众人补充、修正,然后决议通过。生产方式、工钱的确定和分配的方案等等,也是如出一辙地走了次流程。

其实,这些东西,都是雷晓飞根据他脑海里的,那点残余的,对前世人民公社时的记忆,再经过自己的斟酒、修改而完善的。

完成了章程的制订后,当然就是开始实施了。

雷晓飞把自己对李村改造的第一步想法和计划全盘托出,让小组七人参详。众人哪能提出什么意见,只是对雷晓飞惟命是从。雷晓飞也意料到这些人没有什么有建设性的提议,就果断地宣布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

雷晓飞先给李村的村民和筹备小组的七人分了工。他把李村中,算得上青壮劳动力的村民,组成劳动队,负责开荒种植工作,任命李虎为劳动队的队长;李村剩下的老弱妇孺,就组成后勤队,负责一些轻工作和后勤,任命老族长李白石为后勤队队长。其余的筹备小组成员,雷晓飞让会写会算的老秀才做会计,其余的三人,一个管仓库,两个分别给李虎和李白石做副手。而村长李和就跟着自己跑腿,负责主持村里的全面工作。

雷晓飞分好工后,就要马上投入他改革计划的第一步——开荒造田。

雷晓飞的开荒设想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先把李村的后山荒地全部开辟成山岗田,再根据李村的地貌和缺水等特性,大量种植耐干旱、耐贫瘠农作物。待作物收成后,既可以当粮食充饥,又可以投放市场卖钱。

这个想法,是雷晓飞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才想出来的。

雷晓飞上次调研时已了解到,李村的水田因贫瘠、缺水,导致产量低下,村民的收成,每月平均下来的粮食只有十多斤,哪里够吃。在当前,未想出好办法改变水田现状的前提下,雷晓飞只好退而次之,开荒造山田,种植高淀粉的农作物替代粮食充饥。

想到高淀粉的农作物替代品时,雷晓飞自然就想起了前世的世界三大薯类——番薯、木薯和马铃薯。

雷晓飞来到这里后还没有见过马铃薯,想来是当时还没有从外国引入;而木薯又不宜吃多,所以最理想的是种番薯了。

番薯又名甘薯、香薯,是一种高产稳产的农作物,它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旱耐瘠,病虫害较少等特点,而且好种栽,好贮藏、成活率高和产量大。雷晓飞前世时,有的农村种植的番薯亩产达到四、五千斤。现今的种植条件、肥料等没有前世好,雷晓飞按每亩二千斤算,种植五百亩,平均下来每人就有一千斤收成,足可以解决一年的口粮。

雷晓飞预估李村的后山起码能开荒造七、八百亩的山田。剩下的山田,雷晓飞准备用来种植一些木薯、花生、芋头等耐旱耐瘠的农作物,以增加李村的创收。

雷晓飞颁布的第一条号令是让村长李和,立即把全村的劳动工具集中,由他统一分配使用。

李和按雷晓飞的吩咐,马上行事。村民陆续前来交工具时,雷晓飞让会计造册把各人的工具详细记录。

下午时分,全村的劳动工具已集中在祠堂。雷晓飞看了村民交来的工具后,不禁摇头。李村的农具不但数量奇少,并且很多已是老掉牙,不知用了多久,由于可见这里的农具缺乏。

雷晓飞让李和去找高峰,从“合作社”的工地调一半的农具过来,先解决开荒再说。

第195章组织开荒

第二天一早,李村的全体村民已集中祠堂前。因为雷晓飞昨日已借鉴他前世的八小时工作制,统一规定了村子的作息时间。所以,李村的村民都在雷大人规定的上工时间内集中,准备听候雷大人的差遣雷晓飞到场后,让李虎带劳动队先挑好工具,然后,自己一马当先,领着众人直奔李村后山。

来到后山,雷晓飞集中劳动队的人在选好的地上看他示范铲草。

雷晓飞接过李虎手中的锄头,贴着地面就锄起来。雷晓飞这锄地是有讲究的,他每一锄,都把草和草下半寸左右的土铲出一片。这个劳作,在雷晓飞的前世有个名堂,叫铲“草皮泥”。把铲出的“草皮泥”堆成一碓后,用火烧透,就成了肥料。所以这个劳作既能铲去杂草,又能积肥,一举两得。

雷晓飞示范了几遍后,就让劳动队的人按他的示范动作开工。

劳动队由全村的年轻人、中年人、健壮妇女和一些大孩子组成,约有六百人。应了人多力量大这句老话,两个小时,劳动队已铲出了三十亩左右的地来。雷晓飞让众人把“草皮泥”堆在铲出的空地上,点火焚烧后,才解散劳动队回去吃午饭。

下午,劳动队的工作就是继续铲“草皮泥”。经过一个上午的练手,下午的进度快了很多,一天下来,雷晓飞估计了一下,已大约铲出了一百亩左右的地。雷晓飞对这个战果还是比较满意。

李村的后勤队,雷晓飞也没有让他们闲住。后勤队是村里剩下的老弱病残,基本没有什么劳动力。雷晓飞就让他们做轻工,除了挑出一些人去给劳动队煲茶、送水外,剩余的人就积肥料。把所有能当肥料的东西都集中一处,以待种作物时施肥用。

后勤队的人就家家户户地从家里运来炉灰、家畜粪便、垃圾等等肥料,堆到了村的后山脚。

开荒后的第三天,开始时焚烧的“草皮泥”已经没有烟冒出,说明“草皮泥”已烧透。雷晓飞就把劳动队一分为三,挑出最强壮的那三分之一人来翻松泥土,次强壮的那三分之一人修垄,剩下的继续铲“草皮泥”。

要造成可以种植农作物的田,就必须要把山岗上的泥土翻松。这项工作可是体力活,所以需要最强壮的人来做。

修垄又称起垄,就是把翻松的泥土堆叠高出地面,用来种植作物。种植不同的作物,就要起不同的垄。种番薯、木薯的垄,要把土堆叠成小片的三角形;而种花生的垄,则要把土堆叠成大片的梯形。

雷晓飞策划的开荒山造田,是借鉴前世的梯田方式,一层一层地往山顶上开。他这样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让雨水落下时,顺着一层一层的田往下流,一直流到村里的塘中。要达到这个目的,雷晓飞就要在每块田的周边都做田埂,把垄起在田埂内,这样每块田都成了蓄水池,蓄水到一定程度,再顺着排水沟往下一块田流,一直流入村里的水塘中。

雷晓飞先划出一片半亩大小的已铲好草的地,要劳动队的人翻松泥土。因为田是依山而造,显得狭长,半亩田看上去已是很长,为了便于管理,雷晓飞决定全部的山田都按半亩大小划分为一块。待泥土翻松后,雷晓飞给修垄的人做了示范,才让这班人学他的样子来操作。

接下的日子里,雷晓飞每天白天都和李村的人一起战天斗地,连午饭也和李村的人吃在一起。

而晚上,雷晓飞则坚持雷打不动地练他的太极内功。这几天来,雷晓飞每天白日劳心劳力地为李村的人谋日子,一日下来,日间的劳作已让他感觉很累。但每当他拖着疲惫的身子练起太极内功后,疲惫就不见了,每练完一趟,都能让他精神焕发。感受了太极的神奇后,雷晓飞就练得更加勤了,每晚都要练至月到中天才罢。所以,这段日子里,他的内功进步也很快,气感已由一滴变成了一丝。

一个星期后,李村已经开出了七、八百亩的荒地,把后山所有能开的地都已经全部开完。造好的田也已有近两百亩,雷晓飞让丹枫准备的种子也运来了。

雷晓飞就把铲“草皮泥”的劳动队员和后勤队员集中一起,开始播种。播种时,要经过浇水、施肥、播种、覆土等环节,劳动队的人身体强壮些,就负责浇水和施肥等重工,后勤队的人则负责播种和覆土等轻工。

因为有了雷晓飞这位官府大人的承诺,李村的人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所以,人人劳动热情高涨。雷大人这段时间在李村的蹲点,也让村民们从中见到了官府对这次改革的决心和关心程度。

最让李村村民心服的是雷大人那“万事通”的本领。李村的村民,都是在田里刨一辈子食的人,他们见年轻的雷大人虽然干农活的手法不算正宗,但却胜在什么都懀В狗⒚髁艘恢植β⒌墓ぞ撸每脑焯锏慕燃涌炝撕芏唷�

反正,雷大人在李村表现的一切,都已成了李村村民劳动的动力,让李村村民干劲十足。

雷晓飞走马上任的第十天,李村造好的田已有近五百亩,而且因为播种的速度要比造田快,所以,造好的田基本都已播好了种。

李村的村民经过这些天的劳作,已经掌握了这项耕种的技巧,再也不用雷大人操心,由李和组织生产就行。雷晓飞就利用这个空挡,着手他那开荒设想的第二步。

雷晓飞开荒设想的第二步是要带李村的人,把“合作社”和李村交界的荒地也开辟了,用来种菜。

雷晓飞的这个计划,一是替李村着想,让李村增加创收的项目;二也替自己“合作社”未来的酒楼、菜馆着想,让酒楼、菜馆有固定的、便利的资源。

如果这个计划成功,李村种出的菜就可以卖给了“合作社”,增加村子的收入;而“合作社”酒楼、菜馆也不怕缺乏资源,而且还有方便、就近的优势,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状况,向李村提出需求项目。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