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亚丹从昏迷中醒来,正赶上婴儿的平车推进产房,护士把一个婴儿放在亚丹的枕边,护士说你看看吧,你这个小家伙真够经折腾的,什么事儿没有!接着亚丹就看见在她的枕边,蓦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人儿,严严实实地裹在襁褓里,平头整脸儿的,表情平静,俨然就象是已经满月了的孩子。那鼻子,那嘴,那眉眼,那脸蛋儿,活脱儿就是烛龙的,那简直就是袖珍的一个烛龙!亚丹笑了,亚丹笑着对那小人儿说了一声:“你好”,然后她的眼泪就迷迷朦朦地挡在了眼前,把那个小人儿遮蔽了。
碑林(5)
徐小斌
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箫有着与亚丹相反的苦恼。如果说亚丹是一片沃土,那么箫就是盐碱地。亚丹的痛苦在箫看来,简直是难以言传的幸福。箫想,假如上帝能赐给她一个孩子,那么就是受炼狱之苦,她也愿意。
但是箫一生也没有得到孩子。
如今的箫已经年近五十,住在欧洲的一个中等城市里。那个城市很美,到处都是街心花园、鸽子、青铜雕象和哥特式、罗可可式、巴罗克式或者拜占庭式的教堂。得了双学位的箫在这里大材小用,只开了一间作坊式的小公司,为人印名片。日子还过得去,但是生活得平淡。箫长期和一位捷克作家同居,自从看了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之后箫就对捷克作家充满了好感。那位作家看上去足有六十岁了,脸上的皱纹已经变成了深深的肉棱,但是食欲很好,尤其喜欢吃中国菜。他可以坐在城市中心的中餐馆里,吃上整整一盆炖肉。但无论他怎样吃,他的肩胛骨都那么尖刻地把宽大的风衣支棱起来,象是卡通片里的反面人物。他常常穿着这件宽大的风衣和箫一起到城市中心广场,去看中午十二点的打钟──那巨大的圆形钟盘在秒针与分针重叠着指向十二的时候,会突然启开一扇门,里面有十二个奇形怪状的人物鱼贯走出,有一个干瘦的老头会举起木棰,把钟声敲得山响。中心广场在那一刻,永远都会站满了人,统统仰起脸,看着世界上这个绝无仅有的表演。那时,作家就会搂着他的中国情人,在离人群稍远的地方,仰头观看。每一天都象是第一次。如果碰上有风的季节,那件宽大的风衣就会被风吹得高高扬起,把箫整个遮挡住。箫在那种时候总会感觉到一丝苍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苍凉。
箫的爱情结束于八十年代中期。迟到的爱情使箫变得象小姑娘那么任性。有一回,已经很晚了,箫让室友把华叫来,一定要华陪她去学校的英语角。箫的学校是有名的“巨无霸”,而英语角和箫的宿舍又正好是个大对角,那长长的斜线可以成为她和华的漫步的路线,他们可以尽情地倾谈,在夜色的掩盖下,还可以有一些温柔与浪漫。箫很为自己的设计感动。但是实施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华无论如何不肯陪她去英语角。华说,太晚了,不好。但这样的理由照箫看来,完全是借口。箫哭了,哭得很痛,华安慰她,却始终不答应她。箫忽然感到,在她与华的爱情经历中,一切都是由华来控制的,进展的快慢,情绪的高低,感情的深浅,而华就象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假如他不肯开城门,那么就是箫领了千军万马,也休想攻克。爱情的主动权,完全在华的手中。箫从来没觉得自己如此软弱,如此笨拙,如此不满足,而不满足的结果又加快了恶性循环,就象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古老游戏那样。
那时箫已经看到这件事的悲剧结局了。
但是箫绝不想认输。箫魂不守舍,箫拼命地打扮自己,箫不惜重金去买进口化妆品,箫尽量使自己经历过革命时代的声音变得温柔甜美,箫对着镜子练习小姑娘那样的笑,箫在课堂上摆出些奇异的姿势,箫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箫丢三落四错误百出,箫紧张得不会笑了,箫抹上与自己的年龄与肤色完全不相配的鲜红唇膏。
但是箫这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箫的努力与华对她的期望,南辕北辙。
箫变成了祥林嫂。箫一天到晚喋喋不休的结果让羽遭了难。箫唯一的听众只能是羽。一到周末,家里人都看电视的时候,箫便潜入羽的房间,轻轻关上房门,躺在羽的床上,然后向羽敲一敲床边。羽的脑袋条件反射似的涨大起来,但是羽除了躺在姐姐身边听她唠叨之外别无选择。羽走向箫,就象走向地狱,羽只能想,这是我的姐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箫的爱情鸟无可挽回地飞走了。箫强烈地感觉到,她一生只有这一次真爱。她付出了千百倍努力,身心疲惫。倾诉,是箫唯一的指望,唯一的渲泄渠道。倾诉可以使她郁集心中数月乃至几十年的沉疴,消散殆尽。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倾诉这个词,这个对于某一类人特别是某一类女人的幸福用语。它美妙绝伦不可言喻。它可以洗涤心灵排泄污物重新变得澄明而有力量,但是它必须有对象,就象一种改变了方式的口淫,在假想的对象面前,永远无法施展。但问题是倾诉的对象,或者说是倾诉的被动语态的承受者,必须具有超人的忍耐与坚强。必须具有包罗万象容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量。倘若不是这样就麻烦了。倾诉的对象将象被动吸烟者那样被迫吸入大量的尼古丁毒素,接受倾诉者排泄的大量心灵污物与垃圾,特别是当他(她)出于某种道义必须巍然不动地承受、而他(她)的神经又不那么坚强的时候,麻烦就会出得很大。
而当倾诉者不巧又是个作家的时候,那简直就是灾难了。他(她)会将心里积郁的全部语言垃圾与思想污垢,甩给读者。他(她)喋喋不休地唠叨着早晨如何起床如何到超市买了一双鞋子试穿的时候觉得还可以回来再一穿觉得小了,到底去换还是不去,还是先换一双薄一点的袜子试试吧,换袜子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自己的脚板上长了鸡眼。为了挖去这个鸡眼他(她)先后用了剪子刀子最后又用指甲刀。
读者需要和他(她)一起体验使用剪子刀子指甲刀挖鸡眼的全部过程。
幸好亚丹不是这样的作家。
在1985年春末夏初季节的电脑红娘恋爱角,箫和亚丹相遇了。
那座城市率先出现的电脑红娘,引导着整整一代的潮流。复制的时代或许从那时起便宣告开始了。“大龄”男女青年鱼贯而来,把资料输入然后等着输出,输入与输出就这样在中国大地上普及。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高体重毛重净重,就这样成为了一个人的代码。一个人的全部硬件和软件就这样输入电脑之中,变成供另一个人选择的信息。这是多么美好多么快捷啊,简直太现代了。中国的现代化与电脑时代,实在是从电脑红娘开始的。
电脑把一切人都变得平等。亚丹的名字,那时在文学界已经尽人皆知,但在这里,却与泼皮牛二三八十三点二百五毫无二致,所有的名字都进入了那个巨大的机器,然后已经过了正常婚嫁年龄的男女青年们虔诚地排着队,默默祈祷着有一份好运气从天而降。箫在希望栏中写着:希望对方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人品正直,本科学历,兴趣爱好广,身高在1。72米以上,身体健康,年龄不要超过40岁。而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则写道:本人出身高知家庭,本科学历,容貌端丽,性格温和,身高1。62,喜欢读书,擅长烹调。而亚丹的要求则只有一条:希望对方对孩子好。对自己的介绍也很简单:33岁,身体健康,身高1。60。一般干部家庭。喜爱文学。
箫和亚丹几乎是同时解决了婚姻问题,而且是按照她们本人的要求解决的。箫找的那个身高1。75米;相貌堂堂;知识分子家庭;和箫同岁;最重要的,是他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广泛得让箫目不暇接。最突出的爱好是摄影。箫的丈夫宁能把荷叶上的露珠拍出生命来,变成一粒粒小小的珠胎,闪着金,闪着银。箫喜出望外,象疼爱孩子一样疼爱和她同龄的宁,象只老母鸡一样,把宁护在自己张开的翅膀之下,为他啄食,为他暖窝,箫一天忙到晚,觉得很充实。而宁也给了她许多回报:总是把自己挣来的钱如数交给她,归她支配,在所有朋友和熟人面前都做出温顺胡羊的样子,对箫表现出唯命是从,最让箫满意的,是他为她拍了许多美丽的照片。相貌并不十分出众的箫在宁的胶片里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美女。听从宁的劝告,箫留起长发,在后面用一个大卡子别起来,宁亲自动手为箫化妆,宁把箫的脸设计成一个抑郁的美人,然后让她穿上翘肩西服,紧身长裤,手持一把檀香扇,斜倚在阳台的栏杆上。正是这幅照片上了1986年的挂历,在暗房里做旧的效果使箫看起来很象是三十年代上海小洋楼里住的某位少奶奶,恰恰暗合了京城遗老遗少们的怀旧情绪。于是城市中心的一批中年妇女纷纷仿效起来,不管里面穿什么,外面一律都套上一件旧式西服,访亲问友的时候,也个个不忘了带把扇子,谈天的时候一摇一摇,把香水或香粉的味道潜移默化地发散出去。
而亚丹的婚姻经历却完全不同。亚丹的电脑红娘为她带来了一个矮个子的夫君阿全。亚丹大喜过望,因为阿全是那么爱她的儿子,确切地说是她和烛龙的儿子。尽管住在郊区的阿全的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亚丹还是接受了这桩婚姻。亚丹的心全在儿子身上,她固执地想,她有着烛龙的血脉,总有一天会与烛龙团聚的,就象当时印度电影里的那种大团圆结局似的,那时烛龙一定会被她感动得热泪盈眶。一想起这些,她就被自己的高尚感动了,她甚至有些可怜阿全,觉得对阿全来讲,这一切太不公平了,她一定要尽全力给他补偿。
但是婚后不久她便发现,需要补偿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她自己──阿全患有顽固的阳萎症,属于先天不足的那种类型,很难治愈的。
碑林(6)
徐小斌
我们在叙述这个家族的成年女性的时候,似乎把韵儿遗忘了。
但是韵儿在遗忘中毫不含糊地长成了一个少女。一个地地道道的1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