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见到中学生恋爱就如临大敌呢?
社会上学校里,对中学生的爱情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用强制的方法来阻止。我个人认为,反对和压制不可能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事实上,现在的一些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仍然在背地里去付出爱和追求爱。
所以,我明确地告诉您,我决不会放弃爱,谁也无法剥夺我爱的权力!
您是一个开明的老师,您应该能理解我。
我的回信
可以说,他的率真是我非常欣赏的。
对这个有着自己“爱情理论”的学生,我在给他的回信中,先讲了一个听来的故事:
渔夫和石头
天空还未破晓。一个渔夫来到河边,脚下被东西绊了一下,低头一看,是一袋石头。他把渔网放在一边,等待日出撒网捕鱼,无聊的等待中,他顺手拿过装石头的袋子,将袋子里的石头一块一块地丢进河里。
太阳升起来了,袋子里也只剩下一块石头了,当他拿起这最后一块石头,心脏几乎要停止跳动了,在晨光中熠熠闪烁的哪里是石头,那是一颗晶莹的宝石啊!他猛然醒悟,在黑暗的无聊等待中,他丢掉了几乎是整整一袋的宝石。他懊悔地咒骂自己,伤心得几乎失去理智。本来他可以拥有足够的财富度过富足的一生,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将珍贵的宝石遗失殆尽。也许他还算幸运,毕竟还剩下一颗宝石,但对有些人,可能连一颗宝石都没有剩下。
然后,我又给他写了下面一段话:
故事的寓意,我想,聪明的你会领会的。想一想,渔夫丢掉的仅仅是宝石吗?丢掉后的宝石他还可能拾回来吗?如果他能耐住寂寞,等到天亮,而不以扔“石头”消磨时间,他拥有的将是什么?老师讲这个故事是为了什么,你能想到吗?
我相信,聪明的你一定想到了。
那你还会坚持你的观点而宁肯以失去更多本该属于你的东西为代价去爱吗?生命的路是不会给你从头走起的机会的,就像时间不会复返一样,既然如此,每个人是否应该珍视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去为完成这个阶段赋予你们的成长使命而努力呢?
德国哲学家弗罗姆曾有这样一句话:“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个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础。一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许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我的爱光是感情,而不同时又是一种判断和一项决定的话,我如何才能肯定我们会永远保持相爱呢?”我想,这段话是否应该引起你的自我审视:年轻的你,现是否有能力为自己一生的爱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和负责的承诺呢?
第二部分:爱的疑惑 爱情像你们说的吗
伟大和邪恶 是与爱情同在吗
——文学里的爱情
学生来信
林玲的信。淡兰色的信笺上清秀的笔迹,出自班里同学公认的“书虫”之手。一个喜欢读书,喜欢写诗,还写得一手好字的女孩对于爱情大概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吧。
曾老师∶
您好!这堂语文课又把我带回到小时候读安徒生童话时的心境。
那时,我最喜欢看的故事是《海的女儿》,每次读了它,我都会感动得流泪。美丽的小人鱼,为了她所爱的王子,割舍了美妙的歌喉,忍受着变换形体的痛苦,最后,为了她所爱的人,放弃了生的机会,跳入大海,融化成大海的泡沫。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一边哭一边想,小人鱼为什么那么傻啊?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她之所以那么傻,是因为她深爱着王子。于是,在我的心里,爱情是非常伟大的。我也曾希望,自己也会遇到一个深爱的人,并为他而不惜牺牲一切。
长大了,读的书也多起来,我还常常有意识地注意那些描写爱情的书,我想进一步地了解这在我童年时就给了我美好憧憬的感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可是读的书越多,我对爱情的认识越困惑,进而,我心中曾经有过的那种美好的心境竟荡然无存了。
无论是勃朗特、卡德兰,还是琼瑶、三毛,她们笔下勾勒出的人物,可以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为情而郁郁终日,为情而食不甘味∶爱情似乎是荒唐的。罗密欧、朱丽叶殉情而死,包法利夫人因为一个放荡不羁的贵族服了砒霜,贾宝玉为了一个纤弱的女孩而当了和尚∶爱情似乎是可怕的。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劳伦斯的作品,什么《白孔雀》,什么《儿子的情人》,爱情在他的笔下变得那么丑陋,岑凯伦、雪米莉甚至我曾喜欢的作家贾平凹在他的《废都》里也有大量不堪入目的性描写∶爱情是令人恶心的。我心中曾向往的伟大变得如此荒唐、可怕、丑陋、恶心。
多少次,我曾在梦里重温童话中的美好,可是,醒来后我却觉得生活中不再会有这种美好,这常常令我更怀念童年时的生活,真希望自己不要长大,不要面对那已经丑陋了的现实。
现在,在我心里,爱情是伟大与邪恶的结合体,我对她既有向往又有恐惧。老师,您能告诉我,我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这种心态?
我的回信
没有想到,她读了那么多书,这在当代的中学生里是少见的。现在的学生不仅在文学作品里读到了有关爱与性的描写,而且还在大量的影视作品中看到了有关爱与性的“表演”。这些对年轻的中学生来说,便导致了理解上的混乱,更可能给他们未来的爱情追求投下阴影。
我选择了两张风景照片,一张是在山下拍照的,一张是在山顶俯瞰拍照的,并给她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
这是上次春游时,我拍下的两张照片。
想一想,在山脚下看到的风景和登上山顶看到的风景有什么不同?
在山脚下,有限的视野看到的是局部的风景,但如果爬上山顶,视野则开阔了,居高临下看到了广袤的大地,田野和村落,山峦和河流,“荡胸生层云”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阅读不也与此同理吗?如果你只是将视野局限于爱情描写这一局部的内容,你便会觉得有的东西不可思议,但如果你的视角跳出眼前所读到的有关情爱性爱的描写,而从全书的内容、从人物的命运、从社会的背景中去理解有关情爱性爱的描写,那你就会因为有了认识的广度,而能够正确和深入地从这些描写中读出意义,而不会以局部的感觉给爱情一个简单的结论。
爱情是美好的,但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因各自不同的教养和文化背景,对于爱情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就有了对爱情的不同演绎形式,也正因为这样,文学中的爱情才有她的认识意义。当文学让我们从爱的角度得以了解更多人的心灵世界,了解更多的社会背景对情感世界的映照,我们不是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吗?
还有,关于性爱,不要认为那是一种龌龊,那是人性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美好。劳伦斯有一句话阐明了这个道理:“性和美是不可分离的,就像生命和意识那样,那些随性和美而来,从性和美之中升华的智慧就是直觉。我们文明的最大灾难就是对性的病态的憎恨。”我们不但要以科学的态度去了解性,还应该用美学的目光去看待性,要知道,性是人性中隐秘而又神圣的部分,是两个灵魂交融的一种升华形式,她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体验。如此去理解,你在阅读中,就不会因为对性的偏见或误解而影响了你对文学的理解。当然,对于性的认识,以后我会在适当的时候,安排时间和你们交流的。
当然,我在这里谈的,仅限于真正意义的文学作品。而对你信中提到的一些作家作品,我还会找时间和你具体讨论的。
第二部分:爱的疑惑 爱情像你们说的吗
人的一生 将爱情置于何处
——生命、事业和爱情
学生来信
文锋的信。一个宽宽大大的信封装了一张薄薄的信纸,潦草的字迹真是应了“字如其人”的古训。这个性格粗犷的的男孩会如何看待爱情呢?
曾老师∶
您好!从您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的那一刻起,我那一颗跳动的心也就开始了思考。爱情体现了人性的美好,是一种亘古的永恒。没有爱情的人生是可悲的,爱情是人类值得骄傲的情感,是男女之间最神圣的感情。爱情在人生中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她在人生中应该处在怎样的位置上呢?记得裴多斐有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诗,阐释了诗人对生命、爱情、事业以及人生意义的见解:爱情重于生命,而事业又重于爱情。
这使我想起了陈铁军在刑场上的婚礼,为了革命理想,他们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甘愿放弃对美好爱情的享受,这种悲壮的婚礼把人类爱情的最高境界展示的人们面前。我还想起了林觉民的《与妻书》,他深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他也知道他的死会给妻子带来怎样的痛苦,但为了革命,他仍然选择了死,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刑场。如果按照轻重的程度来排序的话,那就是生命——爱情——事业。您说是吧?当然,现在不会再有刑场上的婚礼了,也不会再有象《与妻书》那样的诀别书了。但是,我看到了另一种在今天的新形势下表现出来的爱情。在一些报道中,一些事业成功人士,为了事业,而终于无“家”可归。他们的事业成功了,爱情却失去了,这是不是说明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事业,为了事业可以不要爱情?或者说可以放弃爱情?假如在我未来的生活中面对爱情和事业的选择,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一直搞不清楚,既然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为什么可以为事业去牺牲或放弃呢?
爱情究竟在人生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您能给我一个满意的解答吗?
我的回信
我在给他的回信中画了幅简笔画,上面是一架天平,在天平左边的秤盘上放着一个大大的砝码,上面写着“幸福人生”,在天平右边的秤盘上放着几个小砝码,其中一个写着“爱情”。在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