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许多因素,只有把握住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成功。
“相机而行”、“见机行事”这一谋略的实质还在于,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主客观条件也是不断变换着的,只有能够随着时间、地点和机会的变化而灵活地作出不同选择的人,才能把握住成功的主线。
1…4假做真时真亦假 现今世道也瞒天
…………………………………………………………………………………………………………………………………………
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它是一个利用人们存在对常见不疑的心理状态中,进行战役伪装,隐蔽真正的企图,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从而出其制胜。它既可用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也可用来谋求不当的利益。因此,它是一把“双刃剑”,在使用时必须要有分寸,讲原则。瞒天过海在情场、商场、战场、职场都得到很广泛的运用。
案例一:
1941年11月26日,一支由六条航空母舰为主力的舰队在日本海军中将南云中一的指挥下离开日本开往珍珠港,途上舰队保持彻底的电波静默,除这六艘航空母舰外日本舰队还包括两艘战列舰、三艘巡洋舰、九艘驱逐舰和三艘潜艇。此外还有八艘油轮和两艘驱逐舰开到北太平洋等候。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皇家海军的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夏威夷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这个事件也被称为偷袭珍珠港或珍珠港战役。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也暂时取得了太平洋地区的军事优势,乘机大举南侵东南亚诸国。
有效的保密措施确保了偷袭行动的突然性,偷袭珍珠港成败的关键所在,就是保密措施的成败。为了不让美国人发现日本的真实意图,在半年的时间里美日双方的谈判达到了十多次之多,为了让这一欺骗更加完美,日本首相于1941年7月亲自致电罗斯福总统,并表示二国之间,并无不可用谈判方式解决的问题,日本绝不会侵犯美国英国在南海的利益。直到偷袭珍珠港计划以开始实施时,还在进行着谈判。而与此同时在海军内部,保密计划也是做的十分到位,到1941年10月前,知道这一计划的,只有几位参与研究和制定计划的人,在部队出发前,仍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此行的计划与目地,而且各舰队采用不限航线的方法,分批前往,从出发之际,就采取了无线电静墨,在南云舰队逼近,同时在计划偷袭珍珠港时故意把横须贺一部官兵送去东京游玩……这些手段的应用,使警惕性本来就不高的美国,如坠雾里,一直没有摸透日本人想干什么。最终上演了偷袭珍珠港事件。
案例二:
某销售牙膏的公司是一家集产销一条龙的公司,其销售额每月以50%的速度递增。突然一个月公司的销售额停滞不前,这种现状并持续了几个月。公司在召开员工会议商讨提升业绩的对策,并许以丰厚的奖赏。公司的一位销售人员提出建议:在质量、重量、长度等不变的前提下,将牙膏的口径扩大1毫米。
作为生活必须品的牙膏,在消费者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假设每次使用的长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每次使用的量自然变多,这样就自然提升了牙膏的销售量。
案例三:
某公司新招了一批职员,总经理抽时间与大家见个面。在点名时,总经理点到“黄烨(huá)”。而全场一片静寂,没有人应答。
总经理又念了一遍时,一个员工站起来,怯生生地说:“我叫黄烨(yè),不叫黄烨(huá)。”
人群中发出低低的笑声。老板的脸色自然有些挂不住了。
“报告经理,我是打字员,是我把字打错了。”此时一个精干的小伙子站了起来说道。
“太马虎了,下次注意。”老板挥挥手,接着念了下去。没多久,打字员被提升为部经理,叫黄烨的那个员工则被解雇了。
大家听后,也许会为黄烨的解雇感到不公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打字员很机灵。他用拍马屁的法则,及时给老板一个台阶下,巧妙地让老板从尴尬中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以假示真,为他人解围,而不是只从自己角度出发,置他人于两难境地。其实,善意的谎言是需要的,有时,还可以起到出奇制胜,意向不到的效用。
2…1意想不到第二计 围魏救赵解困境
…………………………………………………………………………………………………………………………………………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宾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释义】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这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这是一个典型的攻其所必救,围城设伏打援的案例。其实在那种情况下,从邯郸原路返回援救大梁是最被动的,一是军队士气不足,攻未克,后院起火,必然军心焦虑。二是原路返回,容易被对手判断和算计。三是军队疲劳,长途来回跋涉,必然是疲劳之师遭遇伏击他们的体力充沛的敌人。所以这三点会使他们在强弱相近的对手面前,会必败无疑。
“围魏救赵”用于现代化经商赚钱中,企业经营者必须要具备一定条件,需要有过人的眼光和超群的才智,有广博的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变化,发现和寻找机遇;抓住对方的实质,采取避实击虚,后发制人的经营技巧;要有敢冒风险的胆魄,有机遇出现时一定要紧紧抓住,以达到趋利避害,赢得最终赚钱。
【计名探源】
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报失中山的之仇,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之机,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便以为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赏析】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因此,这种做法也体现了政治哲学矛盾分析法中的“抓住主要矛盾”的方**。
2…2曹操劫粮胜官渡 仲达缓战破辽东
…………………………………………………………………………………………………………………………………………
【曹操劫粮赢官渡】
东汉末年,割据军阀都有兵自重,而且有不少军阀都有一统天下的想法。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之一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然而曹操采取一系列的策略与军事布署后,顺利退回官渡,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在两军相峙时,袁绍的谋士审配提醒袁绍要重视乌巢屯粮之所,袁绍也听了,派五名大将率二万士兵把守乌巢。可主将淳于琼生性好酒,终日与诸将饮酒为乐。后许攸投奔曹操献上了奇袭乌巢的计策。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亲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