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881之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1881之崛起- 第1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12年10月8日,mén的内哥罗首先对土耳其宣战,保、塞、希也相继在17、18日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给予土耳其统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权,要求土军撤出巴尔干。

    土耳其政fǔ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对土采取军事行动。

    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塞尔维亚人进入瓦尔达尔河上游、新帕扎尔州和阿尔巴尼亚北部,到达亚得利亚憾。腊占了萨洛尼卡,保加利亚bī近伊斯坦布尔外围,阿尔巴尼亚趁机宣布独立与中立。

    英、德出面调解,奥、意积极支持阿尔巴尼亚独立,以此阻止塞尔维亚的扩张及进入亚得利亚海。加利加和希腊瓜分爱琴罕岸地区—争夺阿尔巴尼亚,奥、塞互不相让÷准备入侵塞,未获德支持。塞失去亚得里亚出海口,要求保让出马其顿南部领土以作补偿,但遭拒绝,遂种下保、塞不和种子。关于奥斯曼保留在欧洲的领土问题,德国给予了支持。

    德国和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消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灭。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发生政变。新政fǔ青年土耳其党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耳其在接连遭到几次受后,于第二次停战协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俄国所支持的“四国同盟”各自扩大了领土。但是,塞尔维亚人建立大塞尔维亚及获得出海口的愿望未能实现,加深了与奥地利的矛盾。另外,塞与鄙于分割领土的意见不一而产生对立,使“四国同盟”失去继续存在的基础÷斯曼在其领土被瓜分之际德国支持了奥斯曼,这增强其以后对德的倾向№国和奥在巴尔干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随后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mén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的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由于未得到通往亚得里亚海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亚划出马其顿的一部分作为补偿;希腊要求领有马其顿的南部和西sè雷斯〈参加同盟的罗马尼亚则要求占有南多布罗加。

    1913年6月1日,塞、县密订立反爆盟,罗马尼亚旋即加入。6月29日,痹塞、希发动突然攻击,遭到猛烈抵抗×耳其yù乘机收复失地,于7月日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7月29日保加利亚力屈乞和。8月10日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依约,塞取得马其顿的大部,希取得马其顿南部(包括萨洛尼卡)、sè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罗取得南多布罗加,土收回东sè雷斯和亚得里亚堡,mén的内哥罗的领土也有扩充〃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土耳其收回了部分失地,是大赢家。加利亚丧失了大片领土;更加彻底地投靠了德国和奥匈帝国。塞尔维亚和希腊虽然获得了不少的领土但是彻底惹怒了德国和奥匈帝国;只能投靠英法。俄国成功地搅浑了巴尔干局势;本来打算控制罗马尼亚的但是受制于英法德奥的反对没有成功。结果各国的矛盾更加jī化了。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的政治结果是,各国阵线分明÷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已倾向于德、奥,而塞、希、罗已与“三国协约”联成一体。其次,巴尔干几次战争中,塞尔维亚得到壮大,与奥的冲突已越来越严重。塞想从奥手中拿回bō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组成大塞尔维亚,而奥匈如不击败塞就难以保证其继续占有bō黑。第三,俄、奥几次因塞而轿弩张,都因法、德而退让≈在彼此阵营分明,矛盾深化,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都已有所准备,冲突爆发已不可避免。

    两次巴尔干战争不仅未能解决巴尔干诸国间旧的矛盾,而且还增加了它们的新矛盾。马其顿被几国瓜分并未取得当地人民的同意;罗马尼亚占领南多布罗加也决非当地人民的意愿;保加利亚对希腊和塞尔维亚版图的成倍扩大而极为不满,曾多次表示要修改《布加勒斯特条约》。新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促使巴尔干诸国的量重新组合,即原来的巴尔干同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两个集团: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集团与保加利亚、土耳其集团。这两个集团的背后又分别由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势璃持着。

    巴尔干战争增加了帝国主义列强内部的磨擦。各大国在巴尔干的经济利益和势力范围决定着各自的政治态度,在具体问题上明争暗斗,但为了各自集团的战略利益,互相又有所让步。

    这些暂时的让步虽没有引贩洲的大战,但却加深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敌视和对立,刺jī了普遍的扩军备战。特别是协约国支持的塞尔维亚,由于它在2次巴尔干战争中是最大的赢家,领土扩大1倍,人口由300万增加到近450万,势力和影响进一步扩大,这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扩张计划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奥匈多次宣称要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这就使得巴尔干地区成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火yo库。

    1910年4月开始,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害怕大战爆发后英国会没收他在英国定制的战列舰,于是转而把订单jiāo给了远在世界东方的另一帝国,中华帝国。

    事实上,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登并非没有道理。后来英国参加日德兰大海战排水量23000吨的爱尔兰号战列舰就是英国为土耳其建造的瑞斯萨迪赫号,由于土耳其参加轴心国,所以此舰被英国政fǔ没收。日德兰海战中,其被分配到第二战列舰分舰队

第三卷 怒海争锋 第两百一十八章 战争爆发

    914年5月,德国参谋长xiǎáo奇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会谈,讨论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随后,斐迪南到其科诺皮施特的城堡中同德皇威廉二世举行会谈,为发动战争预先确定行动方针,他们都认为,俄国国内困难较大,无法hā手巴尔干战争。德皇建议奥匈利用这一有利形势进攻塞尔维亚。

    威廉二世还明确向斐迪南保证,假如俄国hā手奥塞冲突,德国将援助奥匈。在德国的大璃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窝巡视。

    奥匈的这一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爱国者,“黑手社”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拟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计划。塞尔维亚政fǔ事前已发觉了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反对这一行动,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帝国的进攻,而俄国此时尚未完成陆军的改编计划,不可能给塞尔维亚有力的援助。

    塞尔维亚政fǔ试图阻拦“黑手社”的人出境,但与“黑手社”有联系的边防军使他们顺利地越境进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政fǔ又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fǔ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握。但是奥匈政fǔ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塞尔维亚一个秘密组织成员,17岁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开枪shè击,斐迪南夫妇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一种伟大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

    1914年7月23日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jiāo和对国家军事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所利用÷匈的军国主义者大肆叫嚷,“拔出宝剑,对准塞尔维亚”,彻底摧毁奥匈称霸巴尔干的障碍‖也纳一家报纸写道:“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一切严重的紧张局势最后爆发……我们要战争,因为这是我们人心的信念∫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用激进的突然方式才能实现:这是一个强盛的奥地利。

    事件发生的次日,奥匈总参谋长和外jiāo大臣都认为:“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到了,要求立即进行军事动员,对塞尔维亚宣战。但他们也担心俄国的干预,于是就请求德皇威廉帮忙。

    德国渴求战争,认为现在进行战争有利。1914年有两件事促使德国力求速战。一是6月间德国完成了基尔运河的加宽工程,使新造的“无畏舰”能从北酣过运河直接驶入波罗的海,加速军队调动的灵活xìng;二是4月份英国开始同俄国进行海军谈判,xiǎáo奇获知此事后,大为不安。

    德国作战计划的缔造者xiǎáo奇对曾出使英国多年的埃克哈德施泰因说:“我们已准备就绪,战争对我们来说是愈快愈好。”

    德国深知,如果战争拖至1917年发生,那时俄法两国完成新的扩军计划,实力对比会起变化。德国外jiāo大臣亚哥夫在1914年7月写给驻英大使的信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