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李治使人传话来的时候,便交待过不想表露身份,所以虽然房玄龄亲自相迎,但是就排场而言,还真是冷清得可以,想来是绝对不会让人将这种待遇和皇帝联想起来的,李治和李琮对这样的安排都很满意。李治是不希望骆宾王过早知道自己的身份后,给他造成什么压力,而李琮的想法就现实得多了,他却是希望以后还可以像现在这样轻松自在地与那些读书人交流,而不会因为身份问题被迫隔离。
李治素来见房玄龄,都执得是半师之礼,这并不为过,毕竟房玄龄是实打实地教导过他的。所以当房玄龄迎了过来正待与他见礼的时候,他便已经先一步地拦下了房玄龄,反倒是亲热地拉住了房玄龄的胳膊,慰问了几句身体安康的话,而李琮这个正经晚辈,虽顶着皇子的身份,但是他的礼房玄龄不管是凭着外祖父的身份,还是蒙师的恩情都是受得起的,于是对此他也并无阻拦之意。
本来如果骆宾王对这些宫廷礼数有所了解的话,那么自该对李治父子的身份有所怀疑,可也正是因为他的不了解,所以才会对这一切视之如常,好像本该如此一般,倒惹得房玄龄多看了他两眼。
虽得了房玄龄的注意,可是却也不是应在什么好的方面,房玄龄也只是觉得骆宾王此人并不机警,想来急智也是有限,那么他便有些想不明白李治和李琮父子俩究竟看中骆宾王些什么了。
骆宾王却是没有心思去琢磨房玄龄在想什么的,甚至也没有留意到向房玄龄介绍他的人居然是李琮,而非李治。他急切之间,只在李琮方一介绍完毕,便直接上前一步与房玄龄见礼,浑身上下洋溢着的那种激动心情,倒是让房玄龄缓解了三分疑惑,将他所有的不够机便灵醒之举,都当做了是他心情激荡所至。
李治在骆宾王简单地介绍过自己的姓名籍贯后,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机会说话,一边挽着房玄龄的胳膊往书院内走去,一边向房玄龄问起今日论经之人为谁。等房玄龄说出了王圭的名字之后,李治满意地点了点头,可是李琮却显得有些失望。
王圭虽然职任御史,可是平素也偶尔会在弘文馆授课,对他李琮并不算陌生,而且若有疑难想要请教,自然也是便宜的,所以李琮多多少少有些失望。可是骆宾王却是两眼冒光地紧跟在李治和房玄龄身后,想要插话却又自觉不便,行止间不免有些失据。
李琮这会儿已经没了原先的那股兴奋劲儿,当下便发现了骆宾王的不妥,轻轻拽了拽他的衣袖,低声说道:“骆公子,要静心”
骆宾王听到李琮的提醒,顿时便清醒了三分,深吸了口气,调整过自己的步伐,于极短的时间之内,便气度大改,让一直悄悄地注意着他的房玄龄,很是吃惊了一回。
虽然这次李治父子俩是打着引荐骆宾王的名号来的致知书院,可是这骆宾王毕竟算不得什么人物,又哪里传染在场的这三位相陪,一等进入了校区,房玄龄就召过来了一个学生,吩咐他将骆宾王带去讲堂安置,然后便引了李治和李琮往他的山长专属静室走去。
此时王圭等人已经相候于此,君臣见礼已毕,李治并没有说起引荐骆宾王之事,只说是带着李琮来长长见识,别无他意。房玄龄对于李治的说法极是满意,悄悄地松了口气的同时,也忍不住朝着王圭悄悄地使了个眼色。
王圭虽然相貌看似憨厚,但内里又哪里就真的那么纯良?便是房玄龄不使眼色提醒,他也早已在心中另换了今日论经的内容,将难度降低了好几个等级,务求能让进学时日尚短的李琮,能在听讲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李治也并没有错过房玄龄的那个眼神,和王圭那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也知道这两位应该是在琢磨着想让李琮不至于空手而回。其实从他的本心来说,他并不希望房玄龄和王圭对李琮特殊照顾,没有压力的环境并不适合孩子的成长。回想自己幼时,再与李琮对比一下,李治就不免担心李琮承受力会相对脆弱,但是做为一个父亲的本能,也实在不愿亲眼看着孩子摔跟头,于是他的嘴虽然悄悄地张了几回,可是那句“一视同仁”的话,却是始终都没有说出口。
骆宾王虽然在见到房玄龄时,显得有些木讷内敛,可是那却是偶像效应所带来的后遗症,在面对致知书院其他学生的时候,不管是交流沟通,还是攀谈叙旧,都显得游刃有余。只是对于这些学生一直极为隐晦地悄悄跟他打听李治父子的来历时,他的脸色便不由自主地沉了下去。
这种打听攀附的事,在哪里都不算新鲜,可是骆宾王于很早之前,便已经将致知书院定位在了一个极高的位置,对于别处的那些陋习也同样会出现在致知书院这个现实,他却是不免失望了少许。只是他这种失望的情绪并没有能持续很久,王圭与房玄龄便引着李治和琮进了讲堂。
既然李治事先交待了对他们父子俩不必另做安排,只随着学生行事便可,所以房玄龄还真是没去做什么安排,只是专门交待了人,在第一排显眼处留下了几个位置。
李治和李琮也都不是挑剔的人,甚至可以说,他们父子俩同样的秉性,都对置身于人群之中这件事颇为热衷。一见第一排的几个位置,李治便一脸坦然满意地拉着李琮坐了过去,而原本对于房玄龄如此安排的人,直到这会儿见李治和李琮真的都这么好打发,才不由得松了口气。
骆宾王在李治和李琮进来的时候,本来是想招呼他们的,可是最后还是碍于跟着李治父子身边的那些偶像级人物,而将已经涌到嗓子眼儿里的招呼声给咽了回去,随即静心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已经站在了前面讲台上的王圭身上……
第二五七章立心
王圭与房玄龄等人相比,年纪却是小上了十多岁,虽然也非壮年,但是以房玄龄这些人的例子来看,李治最少也还可以再用上他十多年,而李治显然也正是做此打算,王圭虽然现在还是在御史吧就任,但是李治近来已经经常有意无意地让他协理一些中书省的事务,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王圭估计是要高升到中书省任侍郎了。
王圭身为御史,这些年可没少参人,而且被他参倒的更不在少数,虽然官位不高,但是那招人恨的程度却是不轻。这些年来朝中官员除了有限的几人之外,任谁都是一看见他就恨不得躲出去八丈远,可是等着他即将高升的消息一传出来,这些天捏着鼻子往他跟前凑合着套交情也跟着多了起来。
要说起来,这当官的哪有不想升官的?可是对王圭来说,他倒还真是想呆在御史台里混资历,眼看着魏征的年岁也差不多到了该退下来的时候了,他原先就一直准备着打算去接魏征的班儿的,就是魏征本人也是这么考虑的,可是等着李治的那些举动一出来,魏征才歇了这份心思,而王圭虽有遗憾,但也是明白如今中书省也确实缺少实干之人,而且他也确实有心想多做出些实事出来……
虽然王圭在才学上来说,也确实有资格站在致知书院的讲堂之中,但是房玄龄特意在这个时间点上把他找来,却是存了提点之心。自打房玄龄逼迫着长孙无忌一同辞朝之后,这几年下来朝局之中变化甚大。与房玄龄这么高调折腾出了个名声在外不同,长孙无忌倒似是真的心灰意冷之下,再也无心做些什么,府中大门也是永日长闭,便是李治几次相召,甚至亲自上门,都没能见上他这位亲舅父一面。
长孙无忌在朝中经营多年,又有那些世家阀门在背后支持,依附于他的官员自不在少数。在长孙无忌彻底被打压下去之后,李治虽然并没有做出想要株连处置的意思,可是这些官员却也像失根浮萍之样,渐渐地从中枢机关中消失了。而这些人消失的过程称得上缓慢,但是于三省六部之中的人员组成却造成了不少的后遗症,近来李治一直都在殚精竭虑地考虑着重新配置人员构成之事,而王圭便是他已经暗自决定好的一步棋。
在房玄龄看来,王圭不管是学识、人品,还是经验、资历,担任起中书省侍郎这一职务都是绰绰有余的,只是他这几年在御史台跟着魏征一起,倒是把自己的性子磨出了棱角,这对于他将来到中书省工作倒是有些不利之处。
王圭这次论讲的题目,是房玄龄定下来的,与其说是让王圭给学生们解惑,倒不是说是为了让王圭自省其身。王圭也很感念房玄龄的这份情谊,倒还真是准备的很认真,甚至打算着从自身说起,当范例来构架这次的内容。不过眼下他精心准备的这些内容,却是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
王圭对李琮的印象也是极好的,虽然李琮身上也有不少的小毛病,但是却胜在惯会装模做样,而且也将他那副“诚心认错,坚定不改”的秉性掩藏的非常好,所以很得一众师长的欣赏。王圭倒还真是有心想要给李琮个崭露头角的机会,所以不管是主题,还是斟酌后的典故用辞,都以浅显易懂为准。
王圭一点出正题,只说了头三句,李治就在台下笑着瞟了李琮一眼,还轻轻地拍了他的头一下,虽然没说话,但是眼神里已经带出了些意思,让李琮自己去考虑他坐在这里,对这次论讲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在坐的一众学生对于王圭居然拿这么浅显的治学态度来破题,都有些不能理解,但是随着王圭那些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引导,倒也听得津津有味,各有所得。
骆宾王以前并没有见识过这种模式的论讲,所以他对于在王圭的讲解过程中,底下居然随时都可能会有学生举手提问这一现象,感到非常的惊讶,但是随着这种互动的产生,他自然而然地发现了其中的益处。若说在来致知书院之前,他还在犹豫着究竟是留在这里继续学习,还是参加科考,那么此时却已经有了决断。
这场论讲虽然尚未结束,可是骆宾王已经对于能开办出这样的书院,并且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做出了这样的创新的房玄龄,敬服之外更添了一份崇拜,甚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