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称帝后,凤翔府大将郭威突然反叛,杀了凤翔节度使安世杰带着他的脑袋上开封府,投诚了刘知远。这个安世杰,就是安骁的父亲。安世杰在官场里算是老油条了,从李存勖世代就做官,开始在京中,后来石敬瑭时期被授予凤翔节度使,手握重兵。他和刘知远一个河西一个河东,暗暗卯劲,都觊觎着石崇贵北逃的这个空当准备伺机而动。本来刘知远的兵力被分散在天南地北,要是硬拼起来胜负还很难说,但这安世杰也是天不与其便,在关键时刻害起病来,卧床不能起。安世杰在官场摸爬滚打了三十年,自知不永,也不准备负隅顽抗了。郭威把安世杰的脑袋带到了开封,刘知远心中的那块大石终于放下了。按理说这种罪臣之子就算逃得性命也理应贬为庶民终身不得任用,却不知这安骁如何能神通广大地说通了冯太师帮他修书,举荐到了杨烈手下。杨烈行伍出生,最看不得读书人磨磨唧唧的,他的队伍里从战士到长官最多的也就念过三年私塾,他自己也就只是能读能写而已。当年杨晟立志求从科考上求功名,他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心里是老大不乐意的。读书人懂个球!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打起仗来只会动动嘴皮。他给安骁点了个参军的位置,比文书还是体面些的。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参军这个芝麻点大的职位没品没衔,但好歹也算是个军吏。杨烈揣摩着刘知远要是知道了安世杰的后人不仅阴魂不散还渗透到了军队中,杨烈估摸着自己就算不掉脑袋也肯定吃不了兜着走。但冯太师不仅位高权重更是六朝元老,他两头都开罪不起。前思后想,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要是安骁是个庸才或是犯了什么纪律,那时再让他滚蛋也不算师出无名。
杨烈和安世杰只见过一次面,印象不算太坏。那时还是李从珂为天子,安世杰四十许人,看上去却只有三十出头,举止儒雅,风度翩翩。安世杰也是武官出身,但举手投足间丝毫没有武弁的粗豪。言语得体,举止妥帖,安骁这小子跟他爹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那时杨烈只是一个小小的郎官,十年后才在刘知远的提拔下做了都管又升了牙将。要是现在天下姓了安,那杨烈作为刘知远的旧部要么被收编要么被镇压,而杨烈念及刘知远的知遇之恩是一定不会爽快地接受收编的。所以在杨烈和其他刘知远麾下的臣子将领看来安世杰是个天大的麻烦,刘知远更是把安世杰的暴病和郭威的投诚看作天命他为君的铁证。
这边杨烈因为收留了安骁而心下惴惴,那边安骁却在军营里安身立命起来。他在梁元秋住过的屋子里铺下稻草,向管勤杂的老郑讨了一盏油灯,把从凤翔带来的唯一一件行李,父亲的爱刀“云破月”恭恭敬敬地摆在草铺旁,便和衣而卧。他想到的父亲和早已死去的母亲,还有在父亲的病床前哭作一团的弟弟妹妹们。他想起自己冒着倾盆大雨跪在太师府门口等了一天一夜,冯太师终于出现了时的情景:朱漆的大门口,须发皆白的冯太师负手而立,皂衣的仆役恭恭敬敬地打着伞。而自己,则像条野狗,用尽全力挺直了酸痛的腰杆,残存的神智渐渐被风雨所吞噬。冰冷的雨水吸走了身上所有的温度,他的血也变得和水一样冰冷,流进了他的心脏。
丧家之犬,这个词简直就是为自己而创造的。
一切都像是梦境,梦里他有爹有娘还有一群七八岁的弟妹,在这片兵荒马乱的土地上享有一片与世无争的幸福。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一个没过门的美丽未婚妻,一群知心的朋友。他在凤翔府上做一个闲官,每日和诗书为伴,也时常帮父亲的事业出谋划策。而从父亲病倒的那一刻起,这个梦就醒了。父亲卧在床上,瘦削苍白,用虚弱的双手掰开他的手指,将那把他曾经从不离身的“云破月”塞进他手中。他一下子就明白过来,这就是告别了。
他没有掉一滴眼泪,甚至没有感到十分的难过。他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别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随时能保持绝对的理智,近乎残忍的理智。他也有常人的情感,却从来不会让情感超出必要的限度,他的内心就像一只杯子,他总能控制好注入的水不至于满溢,拿捏得恰到好处。他告诉弟妹们父亲已经不永,刘知远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派兵来收拾这块心病。而他安骁,没有父亲的威望,无法统帅全军与之对抗。他告诉他们,要活命,只有走,或许还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最大的弟弟哭道:“我们不走,郭叔叔会保护我们的。”安骁紧咬嘴唇,他知道郭威手握重兵,至今还在为父亲卖命是因为早就盯上彪骑大将军这个位置了,而父亲这一病让他的飞黄腾达也成了泡影,现在他持什么态度已经很难说了。他知道弟弟妹妹们听不懂这些,只得摇头,沉声道:“郭叔不可信。你们要走的,跟我一起走。否则,我自己走。”弟妹们以乱作一团的哭声作为回答。他不再犹豫,道了声珍重,提起“云破月”就走出了自家宅院。即使明白这也许是和家人的永别,他也没有多回头再看一眼。梦总是要醒的,醒来了以后再回味也回不到梦里。他的心里不悲不喜,沉静得像块顽石。
安世杰是个将死之人,就算郭威尽忠职守地领兵抵抗刘知远的征讨,他也不可能坐上王位了。此时郭威如果不傻就应该去投诚刘知远。郭威给父亲卖命近三十年,至今连个节度使都不是。与其等刘知远打过来再投降不如主动一点表明诚意,反正安世杰迟早都是要死的。如果他安骁处在郭威的位置上,也许也会这么做。以郭威凡事不做绝的性格,在他只身逃走以后就不会再为难他的弟妹们,然而这是很不明智的,因为就算现在没有威胁,过了十年孩子长大了去找他报仇也很麻烦。而自己当时如果不走,那郭威不仅会杀他还会杀掉那些半大的孩子,因为成年人的威胁足够大,而且杀一个和杀五个没什么区别。
他跪在瓢泼大雨中几乎是喊着把这番话告诉给了冯太师。冯太师听后,终于让仆役带他进了门。他让安骁在客房沐浴更衣又休息了片刻,才让书童来传话。“老爷说了,阁下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有意思到让他老人家对您产生了足够的兴趣,甚至以身犯险。老爷还说了,阁下可以在这里逗留一阵子避避风头,他在朝中得知了凤翔那边的情况就会通知您。”书童像背书一样一股脑儿说完这些话,走了。那时安骁和冯太师说郭威也许会叛变还只是假设,几天后却一语成谶。郭威带着他父亲的首级来到开封作为进身的筹码,也像他设想的一样放走了他的弟妹们,让他们自己去投靠亲戚。安骁想,弟妹们会恨我的吧。
明知道这些回忆都没有任何意义,还是时常想起这些往事。安骁睡在茅草铺上,合上眼睛。
安骁加入杨家军不久后就和军士们都熟络了起来,原因和青羽相似:他能帮这些文盲们写信,而且不要钱。安骁英俊潇洒,满腹经纶却丝毫没有读书人的架子,在军士当中很吃香。杨烈说要请他指教,但以安骁绝不可能不识抬举地去指教杨烈,恰巧梁文书刚调去了开封,安骁名上是个参军实际上做到都是文书的抄抄写写。日子平静地过了半个月,杨烈又接到了出兵的诏命。
这次是契丹领土上的上党王守恩请求归汉,求朝廷派兵支援。这次军事行动也许在人类历史上都算乏善可陈的,因为没等杨家军开到上党,契丹派来守城的大将耿崇美就带着契丹兵就撤走了,城门大开。杨烈正在怀疑这是个圈套时,青羽俘虏到了一名掉队的契丹兵。一番盘查以后众人恍然大悟,原来耶律德光在北退中病逝,时在中原的辽将耶律吼拥立耶律阮为帝,而上京的太后述律平想让其子耶律李胡即位,双方各自调兵遣将准备交战,用武力来决定谁做皇帝。吴山听得连连摇头,“蛮子就是蛮子,抢王位抢得城池都不要了。”杨烈难得地大笑道:“这就叫后院起火,咱们不承着这人情把火势再闹大点儿就是不识抬举了。”举兵南下,一举拿下被契丹迫降了的潞州泽州和河阳,凯旋而归。
安骁骑着马一路随军南下又北上回到太原。杨烈对他的态度一直不冷不热,杨烈过于严苛的治军也不太对他的胃口。他在简陋的营房里思索了片刻,终于做出了决定:他要去找郭威。第二天,他便告辞了杨烈,只说不太适应军营生活要另谋营生。出了杨府,他径直地走向刘知远刚刚赐给郭威的宅院。这座府邸簇新簇新的,砖瓦粉泥都是刚砌的,风火墙下种着一排稀疏的月季花,血红血红的颜色。他想,这都是用我爹的血换来的。他自报了姓名,看门的家人报了进去,很快就出来了:“老爷在前厅有请。”
郭威陷在太师椅里,翘着二郎腿,气定神闲的模样。但安骁知道他心里怕得很,就算在战场上面对百万百万雄兵,他也不会像现下面对一个手无寸铁的年轻人一般害怕。郭威一身甲胄,腰间配着他的剑,唐时名匠所造的利器“明月光”,这还是安世杰送他的。他全副武装,背靠一扇珍珠贝母屏风,剑拔弩张地坐在装饰着山水名画,摆放着紫檀木桌椅的大厅里,显得格格不入。安骁微笑着,信步走近。第一步,他脱下两只鞋子和袜子。第二步,他扯下腰间的皂布腰带扔在地上。第三步,脱下长褂……每走一步他就脱下一些衣物随手扔下,轻薄的衣物无声地坠落,却有气势千钧。当他走到郭威面前时,已经□。
“郭将军,现在我身上没带武器也没带暗器,你已经看到了。”他依然微笑着,泰然自若地望着郭威阴沉的脸。郭威一言不发,抬起手,三击掌。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从他身后的的屏风后面和两人头上的房梁上传来,还夹杂着些许金属兵器的碰撞声。郭威恶狠狠地盯着他,仿佛要用目光把他的皮肤烧穿,“你想怎样?”“我想在您帐下求得一个小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