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哥儿整治阮大铖
他这种人,当然不肯安心在老家呆着,仗着手里有俩臭钱,在南京裤裆巷买了一处宅院,调教起歌儿舞女,编剧导演一肩挑,演绎他创作的戏曲。也别说,在这方面,这小子颇有几分歪才。张岱在《陶庵梦忆》中,盛赞他家的戏“本本出色,脚脚出色,齣齣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看了这样的评价,真让人遗憾阮胡子之生不逢时,若是活在现在,怕不比张艺谋陈凯歌风头更健?按照陈寅恪的说法,阮大铖创作的《燕子笺》《春灯谜》二出戏,有其痛陈错认之意,情辞可悯。陈是经历过沧桑世故的人,有这样一种体贴入微的慈悲,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这样去理解别人,至于那些春风得意,未曾翻过跟头,各方面都处于强势的年轻人,就更是这样了。没错,我说的就是复社里那帮公子哥儿。当时的社会,有点像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社遍地开花。不同的是,那会儿的文学社除了探讨文艺,还关心政治,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贵公子为代表人物的复社,便有接过东林衣钵清扫天下之志。想睡觉就来了个枕头,想清除奸恶就来了个阮胡子,昏头昏脑撞上门来的阮大铖,正可以被这闲得长草的年轻人拿来练手。这就有了《留都防乱揭帖》。某日,复社核心人物之一吴次尾和一个姓顾的年轻人在一块聊天,说这阮胡子新来南京,应酬交际,不亦乐乎,好像还很有市场似的,怎么没人揭他的画皮呢。顾同学慨然道,我豁出去,愿为南京城除这么一害。吴次尾一听也来了劲,俩人一拍即合,细细谋划,不知道是觉得两个人的力量还不够大,还是认为这么有意思的事情,不能不带上陈贞慧,就跑到陈贞慧那儿,鼓动他也来掺和一下。陈贞慧非常赞同,说那些跟阮大铖来往的人,有些属于不知情,我们一旦点破。他们肯定要把这姓阮的当成臭大粪,“争思决之为快”。说干就干,吴次尾当晚灯下就拉出个初稿,全文一千五百字,提出阮胡子三条大罪:一,阮乃阉党余孽,逆案中人,不好好在家闭门思过,还到处结党营私,实在可骇;二,攻击阮的经济问题,指出阮某积赃私数十万之多;第三,而今流寇作乱,多事之秋,阮某这样的坏人务必根除,否则有可能祸起萧墙,危及陪都。细看这三条,第一条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凭什么你们见天聚会就是谈诗论文,意气相投,人家阮胡子会个朋友就是结党营私?第二条则为空穴来风,你们又不是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数据何来?罪名如何确定?至于第三条,看似振振有辞,实则无理之至,任何人身上都有犯罪因子,要是这么未雨绸缪下去,这世上的人个个该杀,包括这些年轻人自己。但是,愤怒其实是一种让人感到很享受的情绪,当一个人说“我愤怒”,他马上就会感到自己气势如虹,声势如虎,真理在握,顾盼自雄,超越了平时庸俗谨慎精打细算过小日子的自我,看觑得自己也如伟人一般。相形之下,理性则是迟疑的、磨蹭的、唧唧歪歪的、不爽快的,当然是前者更有吸引力。就像天涯论坛上goto先生所言,人民需要荡妇,来显示自己的道德和忠贞,来显示自己是社会的大多数和领导者。同理,人民也需要公敌,用公敌的“非”,证明自己的“是”,所以,这个《公揭》一抛出,应者云集,吴次尾陈贞慧他们,很快搜集到了一百四十几个签名。要知道那是媒介甚不发达的社会,不像现在,坐家里朝网上发个帖子,只要标题骇人听闻,能混到成千上万的跟帖,这一百四十几个签名背后,是吴陈们的匆匆脚步、仆仆风尘,那段日子里,南京城的很多角落,都印上了这些热情的年轻人的脚印。一百四十多签名,像一百四十多发炮弹——吼吼,这比喻有点夸张,再说那是冷兵器时代,不如说,像是一百四十多枚石子,通过年轻人的弹弓,朝阮胡子射来,把毫无心理准备的他,打得落花流水。
香君姑娘石破天惊(1)
说起来阮大铖也是怂人一个,都被挤兑成这样了,屁也不敢放一个,只想着跟那帮小年轻套近乎。正苦于没机会,忽听河南商丘的侯方域公子赶考来到南京,他不由开动了脑筋。侯公子的父亲侯恂,当年曾是户部尚书,和阮大铖同朝为官,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关系也还不错,据侯方域自己说,侯大人对阮大铖的才华很是欣赏。后来这位侯先生因贪污军饷下了狱,可是在当时,好像经济问题没有成分问题严重,加上殷实的家底,过去攒下的老关系,以及卷土重来的可能,足以把侯方域包装成一位翩翩浊世佳公子,一踏进那石头城,他就被复社的公子们接纳,火线进入核心层,说话有些分量。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侯公子不可能与这位“父执”阮大铖互通款曲,聪明如阮胡子,当然不会被这个难倒,他走的是曲线救国的道路。阮大铖有个好朋友,名叫杨龙友,这位杨先生是个中间派,既不像阮那么小人相,也不像清流那么有原则,他性情如此,倒非骑墙,所以复社的公子不讨厌他,但也拿他不太重视。阮大铖知道,就算通过这位中间人,空口说白话地求过去,不会有什么效果,这世道,不给人家些好处,怎么可能对你的事有责任心呢?清流也是人,也跑不出这个理儿。这就接上了《桃花扇》。那里面说,侯公子虽然客况不堪,也就是口袋里没几个大子儿,架不住春情难耐,想去秦楼楚馆消遣,眼光又高,口味又挑剔,一定要梳拢个雏妓,所费自然不菲。阮大铖见缝插针,提供了一笔经费,却被李香君识破,愤然掷回,阮大铖白讨了个没趣。故事编得不错,把阮大铖的银子和李香君的终身扯上了关系,使得香君姑娘却奁之举更显无私无畏。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再怎么说,侯方域也是前户部尚书的公子,岂能指着来路不明的银子去逛妓院?杨龙友笼络他,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金钱之外,还有感情投资。相对于河南商丘,南京是极度繁华的大都会,侯公子初来乍到,肯定充满了好奇心,这位杨先生拿着阮大铖的活动经费,带着他游览这花花世界。今天卡拉OK,明天泡桑拿,后天吃XX第一楼的馆子,几乎要一天四十八小时地泡在一起,面对这样的殷勤,侯公子到底是大家子弟出身,竟然能够不以为意,来者不拒。还是香君姑娘看出蹊跷来。与《桃花扇》里的情节不同,李香君不是在收到阮老爷代为置办的妆奁之后,才和侯公子走到一起的。她的假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鸨儿叫李贞丽,是陈贞慧的相好,侯方域一到南京,就和陈贞慧走得很近,自然会认识。李香君年龄不大,身材小巧,肤色如玉,慧俊宛转,善调笑,解音律,人题之为“香扇坠”,余怀有诗赠之: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何缘十二巫峰女,梦里偏来见楚王。这种品题也属一种炒作手段,李香君之名,由此盛于南曲,四方才士,争一识面为荣。侯方域那年二十出头,世家子弟,才华出众,只要没有什么过分的恶习,就是天生的如意郎君。和李香君走到一起,顺理成章。欢场也是生意场,妓女的商业意识肯定比公子哥儿发达,深谙投资是为了回报,又擅长区别富人穷人,这位杨老爷,咋看也不像有钱人,为啥出手这么阔绰?花天酒地的背后,藏着怎样的一盘棋?她说出了这疑惑,侯方域一听,还真是这个理,杨老爷再来登门,少不得要问个明白。杨龙友扭捏了一下,屏退家人,将阮大铖的央求和盘托出。侯方域一时没了主意。他毕竟刚出道,和阮大铖没有过节,加上还有层旧关系,他暂时没感到,仇恨阮大铖的必要。于是就有了香君姑娘那一劝。她道,妾自小,因假母的缘故认识陈贞慧,此人有高义,听说那位吴公子也是铮铮汉子,现在跟公子你关系都不错,你怎么能因阮胡子负了至交?再说以公子的家世名望,怎能为姓阮的服务?公子读书万卷,所见岂能不如贱妾?
香君姑娘石破天惊(2)
香君姑娘真是立场坚定原则分明,大胜于侯公子,这也跟她的身世背景有关。
彻底激怒阮大铖
身在青楼,她们也希望自己灵魂清洁,品质高尚,希望获得尊重与爱慕,但作为在编的“贱民”,这些,她们每每收获得只是异性的轻狎和同性的鄙视。一颗向上的心,如轻易折断的羽翼,可是仍有向上飞翔的愿望。让我们想像,当陈贞慧吴次尾们结束了一天的奔忙,在她们的住处谈起那些崇高的东西:气节、情操、国家、天下……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词汇奔涌而出,取代了欢场风月、迎来送往,让她们暂时忘掉了自己的卑微耻辱,一股凉气顶到头顶,她们与那庄严肃穆的气氛融为一体。这样美妙的感受,让她们如何,不对那些崇高的词汇心存向往,并激烈地捍卫?在李香君的感化与支持下,侯方域毅然投身到打击阮大铖的活动中去。某日,他跟陈贞慧还有那个冒辟疆在鸡鸣棣喝酒作乐,有酒无歌,岂不太闷,三个人一合计,决定去喊阮大铖家的戏班子。这可不是示好之意,类似于鲁迅当年在家乡办报纸,有军阀送来大洋若干,他们眼睛不眨就收下了,军阀以为收买成功,可以高枕无忧,没想到那报纸照样把他骂个没完,原来,鲁迅他们的意思是,钱只管收,人还要骂,两个不搭界嘛。阮大铖也像那军阀一样,会错了意,以为是个转机,巴巴地赶紧把他的戏班子给送去,还叫家人混在里面偷听。他的戏确实不错,三人边看边赞。家人反馈到阮大铖那儿,他大喜过望,说,嗯,看来复社的君子们准备跟我交好了。又叫家人再去看,却见那帮轻浮的家伙箕踞而嬉,听其曲,亦称其善,夜将半,酒酣,辄众中大骂曰:阉党的干儿子,还想通过当艺术家来自赎?然后,引满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