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随想录:不完满才是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季羡林随想录:不完满才是人生-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的,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间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人而息〃,悠哉游哉,顺帝之则,今天的社会还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缥缈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实在难以理解。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什么呢?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

第五部分 2。时间(2)

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道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儿。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儿。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儿。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梵文hla,既是〃时间〃,又是〃死亡或死神〃。《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以后,hla走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罗摩泰然处之,既不〃饮恨〃,也不〃吞声〃。他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我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在梵文里,动词〃死〃的字根是mn;但是此字不用manati来表示现在时,而是用被动式mniyati(ti),这表示,印度人认为〃死〃是被动的,主动自杀者究属少数。

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希望活下去,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而富有天下的天子则热切希望长生。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门的〃仙药〃而中毒身亡的。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连鸡犬都带了上去。我这个木头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天〃的话,人数也不会太多。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那里不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升官,没有这个可能。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什么WTO,想发财也英雄无用武之地。想打麻将,唱卡拉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月一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无涯之生!〃无益之事天上没有。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自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待在人间吧。

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我自认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阴不可轻〃,朱子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

第五部分 3。老年

人确实是极为奇怪的动物,往往到了老年,还不承认自己老。我也并非例外。过了还历之年,有人喊自己〃季老〃,还觉得很刺耳,很不舒服。只是在到了耄耋之年,对这个称呼,才品出来了一点滋味,觉得有点舒服。我在任何方面都是后知后觉。天性如此,无可奈何。

我觉得,在人类前进的极长的历史过程中,每一代人都只是一条链子上的一个环。拿接力赛来作比,每一代人都是从前一代手中接过接力棒,跑完了一棒,再把棒递给后一代人。这就是人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这一棒的任务。做到这一步,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古代印度人有人生四阶段的说法,是颇有见地的。

这个道理其实是极为明白易懂的,但是却极少解人。古代有一些人,主要是皇帝老子,梦想长生不老,结果当然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古代和近代,甚至当代,有一些人,到了老年愁这愁那;一方面为子孙积财,甚至不择手段;一方面又为自己的身后着想,修造坟场,筹建祠堂。这是有钱人的事。没有钱的老年人心事更多,想为子孙积攒钱财,又力不从心,捉襟见肘。财积不成,又良心难安。等到大限来到之时,还是两手空空,抱着无限负疚的心情,去见阎罗大王。大概在望乡台上,还是老泪纵横哩。

最近翻看明人笔记,在一本名叫《霏雪录》的书里谈到了一段话,是抄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自警诗,原诗是:

蚕老茧成不庇身,

蜂饥蜜熟属他人。

须知年老尤家者,

恐似二虫虚苦辛。

诗句明白易懂,道理浅显清楚。在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中,白居易活的年龄算是相当老的。他到了老年,有了这样的想法,通脱耐人寻味。这恐怕同他晚年的信仰有关。他信仰佛教,大概又受到了中国传统道教的影响。这一首诗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一些问题。

第五部分 4。 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季孙行父)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历代都得到了几乎全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一个是〃君子之谋也,始衷(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这话虽为文子自己所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