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在一百多年以前,大自然的报复还不十分明显,恩格斯竟能说出这样准确无误又含义深远的话,真不愧是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奠基人之一!到了今天,大自然的报复已经十分明显,十分触目惊心,举凡臭氧出洞,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淡水短缺,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口爆炸,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环境污染,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其中哪一项如果得不到控制,都能影响人类的生存前途。到了这种危机关头,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才幡然醒悟,开了一些会,采取了一些措施。世界上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也知道要注意环保问题了,这都是好事。但是,根据我个人的看法,还都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努力发出狮子吼,对全世界发聋振聩。
其次,我想谈一谈人与人的关系。自从人成为人以后,就逐渐形成了一些群体,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社会的组织。这些群体形形色色,组织形式不同,组织原则也不同,但其为群体则一也。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利益一致,有时候也难免产生矛盾。举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比如讲民主,讲自由,都不能说是坏东西,但又都必须加以限制。就拿大城市交通来说吧,绝对的自由是行不通的,必须有红绿灯,这就是限制。如果没有这个限制,大城市一天也存在不下去。这里撞车,那里撞人,弄得人人自危,不敢出门,社会活动会完全停止,这还能算是一个社会吗?这只是一个小例子,类似的大小例子还能举出一大堆来。因此,我们必须强调要处理好社会关系。
第六部分 2。漫谈伦理道德(2)
最后,我要谈一谈个人修身问题。一个人,对大自然来讲,是它的对立面;对社会来讲,是它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它的细胞。因此,在宇宙间,在社会上,一个人所处的地位是十分关键的。一个人的思想、语言和行动方向的正确或错误是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人进行修身的重要性也就昭然可见了。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你不是谈伦理道德问题吗,怎么跑野马跑到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上去了?我敬谨答曰:我谈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正是谈伦理道德问题。因为,三个关系处理得好,人类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阔步前进,个人生活才能快乐幸福。这是最高的道德,其余那些无数的烦琐的道德教条都是从属于这个最高道德标准的。这个道理,即使是粗粗一想,也是不难明白的。如果这三个关系处理不好,就要根据〃不好〃的程度而定为道德上有缺乏、不道德或〃缺德〃,严重的〃不好〃,就是犯罪。这个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
全世界都承认,中国是伦理道德的理论和实践最发达的国家。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打下的,在其后发展的过程中,又掺杂进来了一些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终于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伦理体系,仍在支配着我们的社会行动。这个体系貌似清楚,实则是一个颇为模糊的体系。三教信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绝不是泾渭分明的,但仍以儒家为主,则是可以肯定的。
儒家的伦理体系在先秦初打基础时可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孔子的学说的中心,也可以说是伦理思想的中心,是一个〃仁〃字。这个说法已为学术界比较普遍地接受。孟子学说的中心,也可以说伦理思想的中心,是〃仁〃、〃义〃二字。对此,学术界没有异词。先秦其他儒家的学说,我们不一一论列了。至于先秦以后几千年儒家学者伦理道德的思想,我在这里也不一一论列了。一言以蔽之,他们基本上沿用孔孟的学说,间或有所增益或有新的解释,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足为怪。不这样,反而会是不可思议的。
多少年来,我个人就有个想法。我觉得,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重点不在理论而在实践。先秦儒家已经安排好了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家所熟悉的。这样的安排极有层次,煞费苦心,然而一点理论的色彩都没有。也许有人会说,人家在这里本来就不想讲理论而只想讲实践的。我们即使承认这一句话是对的,但是,什么是〃仁〃,什么是〃义〃?这在理论上总应该有点交代吧,然而,提到〃仁〃、〃义〃的地方虽多,也只能说是模糊语言,读者或听者并不能得到一点清晰的概念。
秦代以后,到了唐代,以儒家道统传承人自命的大儒韩愈,对伦理道德的理论问题也并没有说清楚。他那一篇著名的文章《原道》一开头就说: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勿待于外之谓德。
第六部分 3。漫谈伦理道德(3)
句子读起来铿锵有力,然而他想什么呢?他只有对〃仁〃字下了一个〃博爱〃的定义?而这个定义也是极不深刻的。此外几乎全是空话。〃行而宜之〃的〃宜〃意思是〃适宜〃,什么是〃适宜〃呢?这等于没有说。〃由是而之焉〃的〃之〃字,意思是〃走〃。〃道〃是人走的道路,这又等于白说。至于〃德〃字,解释又是根据汉儒那一套〃德者得也〃,说了仍然是让人莫名其妙。至于其他朝代的其他儒家学者,对仁义道德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我不是伦理学者,现在也不是在写中国伦理学史,恕我不再一一列举了。
我在上面极其概括地讲了从先秦一直到韩愈儒家关于仁义道德的看法。现在,我忽然想到,我必须做一点必要的补充。我既然认为,处理好天人关系在道德范畴内居首要地位,就必须探讨一下,中国古代对于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换句话说,我必须探讨一下先秦时代一些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天、地、自然等概念是怎样界定的。
首先谈〃天〃,一些中国哲学史家认为,在春秋末期哲学家们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天〃是否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这些哲学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主张不是,他们认为天是物质性的东西,就是我们头顶的天。这可以老子为代表。汉代《说文解字》的:〃天,颠也,至高无上〃,可以归入此类。一个阵营的主张是,他们认为天就是上帝,能决定人类的命运,决定个人的命运。这可以孔子为代表。有一些中国哲学史袭用从前苏联贩卖过来的办法,先给每一个哲学家贴上一张标签,不是唯心主义,就是唯物主义,把极端复杂的思想问题简单化了。这种做法为我所不取。
老子《道德经》中在几个地方都提到天、地、自然,等等。他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在这一段话里老子哲学的几个重要概念都出现了。他首先提出〃道〃这个概念,在他以后的中国哲学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天〃显然不是有意志的上帝,而是与〃地〃相对的物质性的东西。这里的〃自然〃是最高原则。老子主张〃无为〃,〃自然〃不就是〃无为〃吗?他又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五章)
明确说天地是没有意志的。他又说: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
第六部分 4。漫谈伦理道德(4)
道德不发号施令,而是让万物自由自在地成长。总而言之,老子认为天不是神,而是物质的东西。
几乎可以说是,与老子形成对立面的是孔子。在《论语》中有许多讲到〃天〃的地方。孔子虽然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在他的心目中是有神的,只不过是〃敬鬼神而远之〃而已。〃天〃在孔子看来也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孔子关于〃天〃的话我引几条: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之将丧斯丈也,后死者不得与干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
等等。孔子还提倡〃天命〃,也就是天的意志,天的命令。自命为孔子继承人的孟子,对〃天〃的看法同孔子差不多。他有一段常被征引的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在这里,〃天〃也是一个有意志的主宰者。
也被认为是儒家的荀子,对〃天〃的看法却与老子接近,而与孔孟迥异其趣。他不承认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者。有的哲学史家说,荀子直接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重要也非常正确的解释。荀子主要是在《天论》中对〃天〃做了许多唯物的解释,我不去抄录。我想特别提出〃天养〃说:〃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意思是说人类利用大自然养活自己。这也是很重要的思想。多少年前我曾写过一篇论文《天人合一新解》,我当时没有注意到荀子对〃天〃的解释,所以自命为〃新解〃,其实并不新了。荀子已先我二千多年言之矣。我的贡献在于结合当前世界的情况,把〃天人合一〃归人道德最高标准而已。这一点我在上面讲天人关系一节中已经讲到,请读者参阅。
我在上面只讲了老子、孔子、孟子和荀子。其他诸子对〃天〃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的。因为同我要谈的问题无关,我不一一论列。我只讲一下墨子,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这同儒家的孔孟差不多。
我的补充解释就到此为止。
第六部分 5。漫谈伦理道德(5)
尽管荀子对〃天〃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支配中国思想界的儒家仍然是保守的。我想再回头分析一下上面已经提到过的格、致等八个层次。前五项都与修身有关,后三项则讲的是社会关系,没有一项是天人关系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据我个人肤浅的看法,先秦儒家,大概同一般老百姓一样,觉得天离开人们远,也有点恍兮惚兮,不容易捉摸,而人际关系则是摆在眼前的,时时处处都会碰上,不注意解决是不行的。我们汉族是一个偏重实际的民族,所以就把注意力大部分用在解决社会关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