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唐传奇- 第1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捐’说的却是实话。”

李月听了,阴沉着脸问道:“这可都是李璘搞出来的?”

“非也,天宝后期就是这样子了,也不是江南一地,全国都是这样,我曾在沛县做过县丞,那里还更惨,嗣虢王李巨自己又在国税的基础上加征三成,作为王室开销。李璘倒没有加税,却在银价上做了手脚,官价一两银子可兑一千钱,可市场上却是一两银子兑一千四百钱,李璘在征人头税时,不收制钱,只收银子,这样,百姓的税赋实际上就变成了一千四百钱。我恳请殿下能否将我江南一带的杂费先免了,老百姓真的要活不下去了,有地的还有口饭吃,无地的,就象那蓝家一样,最终家破人亡,所以他们蓝家其实是被这无穷无尽的苛捐杂税给逼死的啊!”

李月听完,心情异常沉重,他长年征战在外,从不知道民间疾苦,今天所见所闻,大唐百姓竟苦到了这个份上。他点点头对周莳说道:“我知道了,明日我就和黄大人及韩大人商量一下,如何能减轻百姓的负担。”说完他也无心思处置那地保了,命开船起拔而行,只留下周莳孤身一人,在岸上呆呆的看着李月的座船远去。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三 此身向作江南士 第一百四十章 初治

李月到苏州后无心游玩,只让即墨和王元楷护着赵绿敏几人出外游历,自己立刻命韦黄裳和韩滉二人来见他,他和韩滉襄阳一别,已经近五年,此时再相逢,两人也暂无心叙旧,直接与韦黄裳一起谈论起江南百姓的民生来,李月便把路上所见告诉了他俩,最后说道:“杜工部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就在短短的数十年间,便衰败若斯,实在令人痛心,现在从上到下,无官不贪,连个小小的守城兵丁都要刮一层油,可见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了,别的地方我管不了,可这江南十五州必须按我的想法来办,二位大人可有什么好的见解?”
韩滉首先说道:“大将军替百姓着想,这是百姓的福气,我久在扬州,扬州其实也和江南一样,苛捐杂税层出不穷,说句对太上皇不敬的话,主要就是用兵太多所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万业待兴,处处都是用钱的地方,若步伐过大,不说朝廷,就是地方财政也承受不了,依我看,可先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杂费,比如,流民的迁移费、船费、马费、婚丧嫁娶费等等,让百姓喘口气,更重要是控制一些隐性的收费,比如取消城门守军,就等于取消了进城费一样,需要从根源上采取措施。”

李月听了连连点头,他又问韦黄裳道:“韦大人以为呢?”

“下官觉得韩大人之言非常有理,下官还有一点补充,就是如何安置北方移民,以前土地都被官府控制,北方移民开垦出来的土地,都算做官府的储备,或直接剥夺,或课以重租,使得北方移民并没有积极性开垦新田,使得他们迟迟无法融入江南,造成社会的动荡,如果我们采取措施,承认他们对新开恳田的所有,一方面增加税赋来源,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生存下去,大人看这样可好?”

李月点头说道:“我看李璘留下的库藏颇为充盈,不如这样,可拨付一半给朝廷,另外一半用于江南的财政,我自己再捐出一百万银子,这样在三年之内,暂免人头税和各种杂费。北方移民开垦出来新土地,在头两年可免征租、庸,后三年按正常的租、庸再加征一成,五年后土地可算做自己的永业田,桑、麻林也同样处理,但永业田的规模要按我朝制度来办。”

韩、韦二人听李月要捐出一百万两银子,都不由暗暗心惊,难怪他父亲被称为本朝第一富王,果然是有道理的,但嘴上却连连称赞李月一心为民,另外韦黄裳还担心朝廷异议,主张先报朝廷同意后再施行,李月却一笑置之。

三日后,李月颁布第一道命令:“一、在江南十五道内废除除租庸、人头税、商税、盐税以外的其他所有税费,天宝十四年以后的北方移民人头税暂免三年。二、北方移民需向官府重新登记,得民引后,可在江南道内开垦土地,由官府免费提供种子,租借耕牛,头两年可免征租、庸,后三年按正常的租、庸再加征一成,五年后土地可算做自己的永业田,桑、麻林也同样,但每丁永业田不能超过四十亩;每女桑、麻不得超过各二十亩。

紧接着李月颁布了第二道命令:“各州县均不得有军队参与管理地方事务,原则上每州有驻军两千人,直接归节度使调度,原军队事务改由衙役操作。”

此数条命令一出,不仅是江南百姓沸腾了,连朝廷和全国其他地方也大为震动,弹劾李月越权的奏折如雪片般向朝廷飞来,但此时的李亨却无暇顾及李月。

上元元年十一月,太上皇李隆基崩,赐庙号玄宗,一个多月的忙碌,使得李亨也终于挺不住,病倒了。此时包括江南在内的南方各地运来了大量的钱、粮、绢、麻,终于使得朝廷的财政状况得到了好转,各地官员也以各种形式替皇上祈福。

退仕在家的原丞相崔涣,也乘新年之际,命全国各地掌要权的崔家族人、门生齐聚京城,商量崔家的今后发展之计,包括现任左相崔圆、中书舍人崔漪、吏部尚书崔光远、御史中丞崔器、长沙刺史崔寓、武威刺史崔称、楚州刺史崔铣等族人以及鸿胪卿管崇嗣、大学士张翰、安州刺史来瑱等崔党骨干齐聚崔府,共商大计。

自幼子崔昌被处斩后,崔涣顿时象老了十岁一般,连正常的走路也要丫鬟搀扶。

“老爷,崔铣求见!”一名家人在书房门口向崔涣禀报。

“让他进来。”崔铣是崔涣之侄,自幼父亡,现任楚州刺史,官声极好,是崔家的后起之秀,和长沙刺史崔寓一起,被视同崔家的接班人,今年仅三十二岁,为天宝十年的进士科探花。

崔铣进屋后,向崔涣跪下请安,崔涣让崔铣坐下说话。

“侄儿长年在外为官,也不能在叔父跟前尽孝,前几个月得一枝极品人参,便想着给叔父养养身子。”

说完,崔铣取出一个长型盒子,放在崔涣面前的桌上,崔涣随手拿起把玩了一下,笑笑说道:“贤侄孝心,为叔领了,你在楚州,可知江南动静?”

“如何不知!那李月在江南擅自减税,原本来楚州的流民十之八九都跑到江南去了,人人都将他供为活菩萨,不知皇上是怎么想的,竟然不闻不问!叔父也是老臣,如何不给皇上提提意见?”

崔涣淡淡一笑说道:“提意见!你看张镐提了吗?你看裴冕提了吗?你看苗晋卿提了吗?贤侄,你还年轻,尚还不知道,有些事可做,有些事不可做。皇上如何不明白,李月平川中、平江南,皇上不但没有奖励,反而趁机把他在川中、荆宛之权都一一削掉,李月却毫无怨言,这说明他们之间是有交易的。所以各地的奏折皇上都全不理会,现在只要李月在江南不动,皇上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侄儿还是不明白,皇上为何希望李月在江南不动?”

崔涣阴阴一笑,眼里闪过一丝精光,这和他衰老的外形决不相称,崔铣突然一楞,他猛然意识到,这个叔父的衰老态,竟是装出来的。

“裴冕已投靠李豫,当老夫不知道吗?还有李辅国也向李豫效忠了,韦党、裴党、翰林院以及中官都以为李豫必然登位,可他们忘了,皇上的态度才是最关键啊!我已经看出来了,皇上是一定要废李豫的,当年立李豫,不过是从权之策,自古以来有那个皇帝不立自己的亲儿子为储的。”

“但侄儿也确实不看好李系,我们这样一心支持他,若真让李豫坐了大位,我崔家岂不是自绝后路吗?”

“贤侄,我们几个老人都十分看重你和崔寓,你们才是我崔家的希望,有些话,我也就不瞒你了,这次我将崔党骨干聚来,其实就是给李豫看的。”

“给太子看?”

“是!别以为我们现在反对他,将来就不会有好结果,政治是没有人情的,有的只是利用和合作,所谓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我是了解李豫这个人的,其城府和手腕都要胜过李系百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若即位,一定还会重用我崔家,自古帝王讲究的是平衡之术,没有我崔家,韦党岂不是一家独大了吗?关键是要把握好分寸和时机,我请退就是想告诉李豫,我们崔家已经放弃了李系,我相信他是会明白的。”

崔铣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说道:“三叔也让我搞一点名堂出来,我不太明白,还请二叔明示一下。”

“你三叔的意思是让你在楚州弄出一些事来,取悦太子,比如找些孝子、天应之类的事,他刚刚被封为监国,确实是很需要点天兆的,这其实就是我们变相向他效忠,这就是刚才我说的时机和分寸。”

“我明白了,真是巧了!最近有人向我报告,道姑真如得道飞升后留有上古之宝物,我尚未向朝廷汇报,可否就以此来作为天兆之相?”

“是什么上古的宝物?”

“据说是宝玉,共十三枚”其实这玉在两月前就发现了,崔铣打算据为己有,现叔父这一说,他倒不敢私藏了。

“哦!宝玉,真是天助我也!你即刻回楚州,向今上献玉!还有,走之前,把今天我们的谈话都原原本本告诉光远。”

“为何?”

“不要问了,你就原原本本告诉他,他会明白的!”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三 此身向作江南士 第一百四十一章 宝应

上元二年二月,楚州刺史崔铣上书李亨,楚州现宝,为定国宝玉十三枚,或形如鸡卵、或赤如樱桃、或光润如月。崔铣言这是百年道姑真如得道飞升后所遗,疑为上天留与世间之物。李亨在病中闻楚州出宝,以为大唐中兴之兆,遂改年号为宝应,出宝地也改县名为宝应(现江苏宝应因此得名),随即册封越王李系长子李邀为宝应王。
上元二年三月,有人密告在太上皇送陵之日,太子太保韩择木在太白居酒醉,当街而眠,有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