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老兵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知道的老兵故事-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个同志来连队采访,现在战斗打响了,指导员先要把他们送回去。
  指导员让老邓帮朝鲜同志把采访包背着,一边坐着谈话,一边等炮停。
  从炮一开始响,连长就守在坑道口,看见炮火延伸,连长手一挥就带着一个排冲上去了。接着,指导员、老邓和朝鲜同志也来到坑道口,准备等我军的反击炮火开始之后,沿着运输线返回到团部去(师、团的前指离阵地不到三百米,但真正的师、团部离一线却要远得多)。就在这时,敌人的炮又响了。指导员赶紧指挥战士退回到坑道里,不一会,阵地上抬下一个人来,是连长。
  连长的背被炸开了,像血糊的一样,抬进来后只动了几下就咽了气。指导员当时眼睛就红了,他和连长是老乡、老战友,年纪差不多,平时点一根烟都要两个人分着抽的,关系极好。指导员不让别人插手,自己找了床棉被把连长裹上,然后问上面的情况怎样?连长的通讯员哭着回答:“美国人,人很多。”指导员于是对朝鲜同志说:“对不起我不能送你们了。”
  指导员安排老邓把两个朝鲜人送回去,并且让他把一个包交给团政治部,那里面有连队的战斗日志和全连战士的决心书。决心书的事,老邓知道,那是指导员写的,分苹果的时候还张罗着大家签名字。每次祖国人民送礼物给志愿军,前线部队就用决心书当作给慰问团的回礼。
  指导员话还没有交代完,那个人民军的军官就把照相机挂到了老邓的脖子上,并且说“不用送我,我必须留下来”。旁边的那个朝鲜青年团的同志也坚决要留下。
  这个军官姓洪,是人民军报的记者,他小时候在中国东北读书,能说很流利的中国话,抗战胜利后随金日成打回了朝鲜,在战斗中负过重伤,是个老兵了。这些情况当然是老邓日后听介绍才知道的,当时他甚至还不知道那个青年团员原来是个女同志(其实,坑道里的人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听到人民军洪军官的话,老邓说指导员当时就愣在那里了。洪记者先问清楚老邓的名字,掏出个信封刷刷写了几个字,要求老邓必须把他的信和文件转交到人民军政治部,然后转身就往外走,指导员这才想起阻拦他,可洪军官大声说了句“我级别比你高,听我的”,人就出去了。指导员没辄,只好带着部队顶着炮火冲了上去。
  老邓说,当时他就觉得这个洪军官很了不起。因为头几天连里的副指导员牺牲了,副连长受伤还没有回来,而现在战斗才刚开始又损失了连长,连级干部只剩下指导员一个人,大家心里都有些发慌。洪军官一定是发现了这个苗头才决定挺身而出的。老邓说,朝鲜政治军官的军衔标志和其他军官的不一样,他看不懂。但是,“真正的政工干部就应该像他那样做”。
  老邓一面赞赏着一面往团部跑。这时他还不知道,在他兜里装着的那封洪军官的信将会给他带来一枚朝鲜勋章。
  洪军官不久就牺牲在阵地上了,他双腿被打断,手雷扔完,在敌人冲到跟前时仍从容地用手枪还击。战友们说,直到最后一刻,他都在大声地唱歌,虽然唱的是什么大家听不懂,但是很好听。
  洪军官后来被朝鲜授予国家英雄的称号。由于他是牺牲在志愿军阵地上的,所以中国方面也给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的表彰。同时,朝鲜方面还给了老邓一枚“三级国旗勋章”。这勋章马甲见过,镀金的,很大也很漂亮。
  老邓到了团部,把东西交给政治部主任,主任一听说情况就急了,怎么能让人民军的同志留在阵地上呢?团长也马上呼叫阵地,可阵地上无线电员说找不到人了。确实,从团部这里探头看出去,密集的炮火打得山头上烟尘弥漫。老邓知道,在那样的情况下,阵地上的能见度不会超过5 米。团长马上命令两个作战参谋带领从警卫连抽调的30个人增援阵地,政治部主任也派出一个通联干事,要求他一定把朝鲜同志带下来。
  在团部外边等人的时候,老邓遇见了后勤处的老乡。那老乡送给老邓一个急救包,这也是慰问团的礼物。和普通急救包不同的是它里面有个瓷瓶装的云南白药,而且瓶里居然有5 粒“回命丹”,老乡说“这可以救你五次命”。老邓一听当然很高兴。
  增援部队集合完毕,老邓带着人就往阵地上跑。这时,敌人正不停地往交通线上打“干扰炮”,大家只好分散开来,一边躲炮一边前进。快到阵地的时候,一个参谋叫住老邓,他说刚才在团部时听见阵地上在喊“要炮!要炮!”估计当时敌人是冲上来了,现在阵地情况怎么样可吃不准,看见老邓脖子上挂了个铜号,他就让老邓先联系一下。于是老邓摘下喇叭就开始吹,吹了几遍,阵地上有回音了,大家就朝着回信号的地方摸上去。
  到了地方一问情况,这才庆幸那个参谋有经验。原来这时候表面阵地已经被美军占领三分之二了。如果事先不联系一下,稀里糊涂跑上来真不知会发生什么事。
  老邓找到指导员,把政治部主任的命令告诉他。指导员说洪军官已经牺牲了,只有那个青年团员还在,让老邓和通联干事去动员他下阵地。可那青年团员坐在地上不说话也不走,两人只好去拽,七拽八拽地才发现她竟然是个女的,弄得大家十分尴尬。
  青年团员见自己的性别暴露了,这才哭着跟通联干事下了阵地。老邓跑回到指导员那里报告这桩新鲜事,正在琢磨问题的指导员一时都没回过神来,瞪着眼张着嘴傻了好一阵才冒出一句话:“俺的娘诶,这是个花木兰啊。”
  这时候,由于表面阵地局势不明朗,敌我双方的炮火都只是在干扰对方的补给线。阵地上反而出现了暂时的平静。老邓也着手修整工事、收集整理弹药。
  正忙着,听到指导员问:“山下面有两辆坦克,你敢去把他炸了吗?”
  “敢啊,这有什么不敢的”,老邓答应得很痛快。
第九章
  上甘岭防御地带的主阵地是两个主峰,在主峰前端及两侧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山包,一条从南至北的公路就穿绕于这些山坡之间,公路在这里要经过一个叫“上甘岭村”的村庄,因此所谓上甘岭战役,实际上就是为了在“上甘岭村”截断这条公路而展开的一系列战斗。
  老邓说,除了上甘岭两个主峰外,其他附近的山头我军和敌人差不多各控制一半,并且不断易手。老邓他们的阵地位于主峰的东南,公路经过他们所在山头的左侧,通往两个主峰之间的“上甘岭村”。也就是说,我军一旦彻底控制了这个山头,敌人的车辆及重型装备将无法到达主峰阵地前沿。
  当时,志愿军并没有完全控制这个山包,前些天,24军进攻时,只是占领了山包右边以及中段的大部分,而山坡最左侧,靠近公路边有两个敌军堡垒,由于得到了公路对面美军的强大支持,始终没有能够拿下来。端午节这天,美军就是从这个左侧发起进攻,在占领了大部分表面阵地之后,又把志愿军压制到了右边角上。
  形势对老邓他们很不利,敌人随时可以沿着山脊的表面阵地发动新一轮攻击。这时候,弃守阵地当然是绝不允许考虑的。虽然志愿军也可以退回到坑道里,倚据坑口工事进行防御,但那样一来,坑道很容易被敌人封锁,再要想进行有效反攻就困难了。“从一上阵地,连长指导员就讲了,我们的任务就是守住阵地,阻止敌军通过公路,以实际行动支援主峰。”因此,如果退回坑道,虽然名义上我军在这个山头还保存有力量,但在战术作用上,却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
  基于这个原因,师、团首长给老邓他们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直到天黑。
  “天黑了就好办,我们的大部队从坑道那边上来,马上就能把敌人再赶回去。”眼前的这一小块阵地,不仅是掩护坑道和后方交通线的屏障,也是实施下一步反击的跳板。
  说到反击作战,马甲听老邓头和老王头介绍过美军的一个特点,很有意思。美国人的工兵很厉害,修工事麻利。他们的部队一旦在前边占领了阵地,后面的工兵马上拖来各种各样的材料,几个小时就能把大大小小的工事、堡垒和障碍物建好,把枪、炮火力点、铁丝网探照灯什么的,布置得规规矩矩。如果工事修好了,美国兵防守得就很认真,可如果没有工事,美国人可不愿意像志愿军那样硬着脖子干,一般马马虎虎顶一下就跑了。针对这种情况,上甘岭战役后期,志愿军在与美军进行阵地争夺时,就十分注重使用炮火对敌人运输线实施干扰。这样,美军即使占领了阵地,他们的军工物资一时也上不来,接着,我们则马上利用敌人立足未稳,迅速展开夜间反击,争取夺回阵地。仗打到这份上,大家都精了。
  反击是晚上的事,老邓他们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能把阵地给守住。
  从增援部队一上来,指导员和两个参谋就开会琢磨防守的事。志愿军目前所在这个“右边角”的正面,坡很陡,敌人步兵不大可能从这里进攻,因此,防守的重点无疑是左面方向的表面阵地。但是,在正面仍存在着一个隐患,据指导员说,敌人在公路边有两辆坦克,能对我军阵地进行直射,在刚才的战斗中,我们的重火力点都被它打掉了,而由于坦克位置太靠近山坡,我们的大炮又打不着它。如果等会敌人再进攻,这俩铁家伙肯定会顺着山沟开过来,那时候威胁就大了。
  那个年轻点的参谋说:“不要紧,我带人干了它。”这时,指导员转头问老邓:“山下面有两辆坦克,你敢去把他炸了吗?”
  “敢啊,这有什么不敢的”,答应得很痛快。
  年纪大一些的魏参谋(就是提醒吹联络号的那位)站起来喊:“高大炮,高大炮!”于是,高大炮跑过来了。这个高大炮老邓认识,他本来就是连里的兵。上甘岭阵地防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