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田︱田田|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 【春风拂槛露华浓】整理
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书名: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作者:度阴山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ISBN:9787539991191
所属分类:图书》历史》历史普及读物》中国近现代史
编辑推荐
◆ 超级畅销书《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通俗历史旗手度阴山新作!
◆ 曾国藩成就大业的秘诀:不走捷径!
◆ 正是因为曾国藩日复一日地“结硬寨、打呆仗”,被逼到绝境也绝不松劲,终硬是熬死了不可一世的太平天国。
◆ 曾国藩做事看起来慢,其实却是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死功夫,不留隐患,日积月累,便无人可以超越。
◆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真正了解“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真谛的人:不走捷径、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聪明人。
内容推荐
曾国藩做事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死功夫,不留隐患,日积月累,便无人可以超越。
曾国藩自幼读书就用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一篇文章连读几十遍才勉强成诵,连躲在床底下的小偷,都忍不住钻出来替他背了一遍;当了翰林后,为了见上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他天天写诗文呈送,一连被拒了13次,最后硬是把穆彰阿给感动了;
曾国藩做任何事都不投机取巧,打仗更是将这种“尚拙”的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曾国藩打仗从没有用过锦囊妙计,而是信奉“结硬寨,打呆仗”,日日不断地垒墙挖沟、筹备火炮,绝不主动出击,直到把太平军困得人心惶惶、士气全无,再慢慢攻城,最终用四场胜仗彻底解决了太平天国这个大患。
曾国藩深谙“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道理:不走捷径、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终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聪明人。
作者简介
度阴山,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天下和书院讲师,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知行合一王阳明》系列《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帝王师:张居正》作者。
自序
我很少写自序,但对于为这本书、这个人,我觉得非得写几行不可。
仅从资质论,曾国藩和历史上的其他伟大人物无法相比。但以人生成就论,曾国藩不会逊色任何人,包括王阳明。
而写曾国藩,恰好是因为王阳明。二人都在短暂的人生中缔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王阳明的成功,绝大程度上靠天资,曾国藩的成功绝大程度上靠后天努力。而这后天努力,也不是瞎努力,他努力的动力源泉和指导思想,正是我们耳熟能详,却半信半疑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无非是以儒家为领舞、百家伴舞的一门修齐治平秘籍。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人用这一秘籍修炼成才,但能铸成盖世巨功,恐怕只有曾国藩一个。
王阳明先是在传统文化中拼命地吸收营养,以卓越的天资跳脱而出,创建了独树一帜的阳明心学,并以此灵动学说中的精髓“知行合一”轻而易举地创建了夺目的事功。曾国藩也是在传统文化中拼命地吸收营养,但天赋所限,他并未另起炉灶,头脑单一地以“诚”为根基,虽艰难蹒跚,却也获取了无人可及的事功。
二者的成功,殊途同归,都是在中华传统文化这块土壤中完成了最顶级的绽放,光彩照人。
我们今天,四处吹嘘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可你知道它到底好在哪里吗?曾国藩会告诉你,只要你按照它的模式,它就能把一个资质平庸的人锻造成圣人。
这圣人不是泥塑的,而是和王阳明一样,有血有肉,灵活变通,能在各种场(政治场、官场、学术场、战场)上羽扇纶巾,笑傲天下。
度阴山
第一章 “笨鸟”初飞
曾家笨小孩
曾国藩出生的前一天,几只蚰蜒爬上房梁,俯瞰下面昏昏欲睡的他的曾祖父曾竟希。
曾竟希也老眼昏花地看着它们,当确信没有看错时,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喊道:“龙,龙,有龙!”
老人的喊叫震荡着整个房间,搅开了粥一样的光阴。
房门被轻轻推开,明天就要当父亲的曾麟书走进来。他看了眼这位末世老人,嘀咕了句,“又做梦了。”
曾竟希猛地睁大眼,目光如锥子,死盯住孙子说:“我没做梦,房梁上有龙。”
曾麟书下意识地仰头去看房梁,他看到了那几只蚰蜒,正在快乐地玩耍。于是他帮爷爷掖好被子,说:“是蚰蜒。”
曾竟希语音含糊却异常坚定地说:“龙,是龙。”
这是1811年冬季最普通的一天,也是湖南湘乡白杨坪村曾家最普通的一天。但第二天的11月26日,无论对曾家还是对中国历史而言,都非同凡响。
因为就在这天,大名鼎鼎的曾国藩来到人间。
和历史上很多大人物不同,曾国藩出生时没有神仙送子,没有天象奇观,只有最普通不过的婴儿啼哭。然而老人曾竟希却固执地认为,此子必非凡品,因为此子出生的前一天,他看到了龙。
他嘱咐曾国藩的爷爷和父亲,这孩子有些来历,好生养着,将来必光大我曾家门楣。
很遗憾,曾国藩直到四岁时仍没有光大门庭的迹象。他不是天才儿童,没有强大的记忆力,没有举一反三的领悟力,有的只是和他年纪不符的端重状貌和从未哭过的不可思议。
如果从记忆力高低来评判智商,那曾国藩就是个如假包换的笨小孩。
某年酷夏最热的一天,一个小偷钻进了曾国藩的卧室,正当他要席卷贵重物品时,曾国藩夹着书本回来,小偷只好钻进床底,见机行事。
当时天色已晚,很多人已就寝。可曾国藩却挑灯诵书,要命的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他读了两个时辰都没有背诵下来。
小偷在床底热得浑身发汗,又过度紧张,几乎晕厥。又一个时辰后,曾国藩还在那里磕磕巴巴,把文章背诵得缺斤短两。
小偷忍无可忍,从床底下滚了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朗声而诵,势如流水。
曾国藩开始看到床底下钻出个人时,大吃一惊,当对方把文章流利地背诵出来后,就惊愕得张大了嘴巴。
小偷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就你这头脑,别读书了,种地吧。”说完,小偷扬长而去,走进茫茫的夜色。曾国藩望着小偷的背影,愣了一会儿,又拿起书,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
天才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是资质平庸之辈。但这并不证明资质平庸之人就不能做出绝伦的事业,因为世界上有“勤能补拙”这句格言,同时它也是真理。先天不足,完全可以靠后天努力补足,“勤奋”就是诀窍。
或许,曾家人也注意到了曾国藩的先天不足,所以拼命地为他补足。在家人,特别是他父亲曾麟书的严格管教下,曾国藩的勤奋令人生畏。自认字开始,他常在睡梦中被父亲叫醒,背诵四书五经。一遍不成就十遍,十遍不成就百遍,百遍不成就千遍,直到背诵下来为止。
后来他的父亲不再充当他的闹铃,他就自己制作闹铃:在床边放个铜盆,铜盆上用一根绳拴了个秤砣,把燃着的香用绳子系在秤砣拴着的绳上。十字交叉插在这里,香在那里点燃,当点到这根绳子的时候,把绳子燃断……于是他就这样被叫醒,黎明即起,开始读书。
读书必定是苦事,如果不苦,那你读的书肯定有问题。人的天性是趋甜避苦,所以对普通人来说,读书是考验意志的一件事。
曾国藩意志力顽强,有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倔强,他厌恶“懦弱无刚”的人,所以绝不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他讨厌“胸无大志”的人,所以给自己立下宏图大志,向着这个目标迈进,无论流多少泪,无论洒多少汗。
对于资质平庸的人而言,流汗是肯定的,流泪也是必须的。16岁那年,曾国藩开始考秀才,他老爹也跟着考。这并非他老爹喜欢凑热闹,而是他老爹已考了多年,始终不过关。
第一次,曾国藩意料之中的落榜。他老爹安慰他,你才考一次,不要灰心。
第二次,又落榜。他老爹说,事不过三。
第三次,再落榜。他老爹说,咬定青山不放松。
第四次,照样落榜。他老爹说,下次爹还陪你考。曾国藩热血沸腾,更加倍努力读书。
第五次,运气好像来了。曾国藩的试卷虽然被考官评为“文理太浅”,不过还算说得过去,于是湖南省学政(教育厅厅长)发布公告,曾国藩获得佾生资格。
所谓“佾生”指的是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选取其充任孔庙中祭祀礼乐舞的人。获“佾生”资格后,下次考试可直接院试,不必县试和府试,所以时人称佾生为“半个秀才”。
如果这是第一次考秀才而获得的荣誉,曾国藩一定心花怒放。可他已考了五次,这个“佾生”资格就不是荣誉,而是耻辱。曾国藩在家里踱步,咀嚼着无声的愤怒。他认定这是奇耻大辱,发誓一定要获得秀才资格,洗刷这个耻辱。除了拼命读书外,他找不到捷径。
第六次考试,他和老爹再次落榜。
曾麟书捶胸顿足道:“我已考了16次,你这又考了6次,就是瞎猫,也该碰上死耗子啦!咱曾家就是一个陪考的命啊。”
曾国藩对老爹的抱怨不置可否,他认为,科举考试还是公平的,“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这是毅力,也是气度,他不但未对屡次落选而动心,反而将其作为鞭策、激励自己更加注重磨练文章的动力。
1833年,老天爷终于开眼,23岁的曾国藩在第七次秀才考试中入围,名列倒数第二。他老爹也入围了,名